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拥有11.5亿人口和数千个政党。问及印度任何一个政党负责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对方必然回答:选举。若问:最重要的选举是什么?答案一定是:人民院大选。印度人民院相当于议会下院,是国家主要立法机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法律和修改宪法、调控联邦政府收支、对联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有权弹劾总统。印度宪法规定,人民院议员总数为545名,除2名由总统从英裔印度人中任命以外,其余543名议员均由直接选举产生。印度人民院每5年举行一届全国大选。全国共划分为543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举产生1名议员(约每150万人分配1个名额)。每个地方邦或中央直辖区分配的议席数量基本与其人口成正比。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不少于272个)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建内阁。总理由赢得大选的多数党或多数党联盟领导人担任。
2009年4月16日,印度第十五届人民院选举正式开始。这是印度自1951年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场人民院选举。据印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本届选举的合格注册选民约为7.14亿,占总人口的63%,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4%,妇女比例为48%。合法注册政党数量达到了空前的1055个,包括印度人民党、印度国民大会党(英吉拉·甘地派)等8个全国性大党,42个主要地方政党和数百个小党。4000余名候选人竞选543个议席(其中为表列种姓预留79席,表列部落41席位)。全国共设立了83万个投票所,136.8万个电子投票机,部署了610万保安和文职人员,另有约1800名选举观察员密切关注投票过程,总耗资预计达1000亿卢比(约合20亿美元)。
鉴于印度选区众多、选民分散,加之雨季气候对部分选区的影响,选举总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定于4月16号、23号、30号,以及5月7号和5月13号举行,5月16号计票,并于当天公布结果。由于本届(第14届)国会任期于2009年6月1日届满,新国会必须于6月2日之前成立。目前,前两个阶段的选举已经完成,涉及17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区的3,4亿选民,平均投票率分别为60%和55%,平均约每14个候选人竞争一个议席。选举初期,部分地区发生暴力事件,反政府武装“纳萨尔”游击队袭击了部分投票站,并劫持了一列火车上的乘客,造成数十人伤亡,但大选总体形势基本稳定,投票过程较为顺利。
印度政局大体呈天下三分态势,政党联盟选前分化组合频繁
印度政坛原有两大政党联盟:由百年老党、执政党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和最大的反对党印度人民党率领的全国民主联盟。近年来,这两大政党联盟规模呈缩减趋势。印共(马)、全国人民党等十余个政党因利益分配不均、政治理念冲突等原因退出团结进步联盟或宣布撤销对其的外部支持;大选前夕,国大党与其忠实盟友民族人民党和人民力量党因选区分配问题不欢而散,转而向西孟邦的基层国大党抛出橄榄枝,与其达成竞选结盟协议。全国民主联盟已从成立之初的24个减少到目前的8个政党,印度人民党与其传统盟友比久人民党也在选前分道扬镳。2009年3月,印共(马)、人民党(世俗派)等10个政党组建了第三阵线,成为与国大党、印人党分庭抗礼的第三阵营,印度大选从两营对垒转为三家博弈。此外,还有大众社会党、全国人民党等主要地方政党,被媒体称为游离于这三大政治阵营之外的“第四力量”。
整体来看,几大阵营各有优劣势。团结进步联盟结盟的地域相对较广,不久前赢得了拉贾斯坦邦和德里市政选举,前进势头稳健;但执政联盟近年来在稳定物价、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政绩乏善可陈,在国内安全问题上更是表现软弱,对孟买恐怖袭击案应对不力引发普遍民怨,成为反对党攻讦的重要口实。全国民主联盟在古吉拉特等邦有传统影响,并拥有多个强势首席部长,但在安德拉、泰米尔纳杜等关键大邦缺乏有力合作伙伴。第三阵线吸收了两大阵营的部分盟党,地方特色浓厚,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成立仓促、功利性强,缺乏共同纲领和有力领导人,部分成员立场摇摆不定,唯本党利益是图。成立之初,大众社会党临阵退缩,社会党转而投靠国大党,印度部分媒体对第三阵线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地方政党作用日益凸显,对选举影响不断增强
20世纪80年代末,国大党一党独大时代结束,印度进入多党联合执政时期。自第九届人民院选举以来,无一政党赢得单独组阁所需的过半席位,盟党、友党对中央联合政府的制约增强,地方政党力量坐大,印度政党政治联合化、地方化特色日益显著。一方面,主要政党在一些重要的大邦长期经营,在当地穆斯林、农民、贱民、部落民、低种姓等传统票仓中有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国大党、印人党在地方邦区的生存空间。原先地方政党大多需要依附全国性政党争取选票,如今自恃握有票仓,与大党谈判时要价甚高,甚至抛开大党盟友单飞。北方邦的大众社会党依靠低种姓选民的支持,跻身于全国性政党之列,并取代国大党成为邦执政党。另一方面,在联合政治的大环境下,国大党、印人党领导的中央政府愈加依赖小党的支持,地方政党对全国性事务有更大发言权。2008年7月,印共(马)等左翼政党撤销对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政府的支持,引发党团混战。国大党、印人党为了各自政治利益在议会内广施恩惠、拉拢友党。一批中小党派借机渔利,抬升自身政治地位。地方政党力量的壮大和两大阵营的争斗为中小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和与两大党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印度舆论普遍认为,两大党在大选中均无实力赢得过半席位,问鼎中央的关键在于谁能获得更多的盟党或友党支持,从而组建联合政府。因此,大选结果公布后,各主要政党的“站队倾向”对国大党和印人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一些有实力的政党已不满足于仅仅充当竞选天平上的砝码。由印共(马)和人民党(世俗派)发起的第三阵线宣称要与团结进步联盟和全国民主联盟一争高下,一些有“抱负”的地方政客更是对总理的职位跃跃欲试,大众社会党领导人玛雅瓦蒂、全印德拉维达进步同盟领导人贾雅拉丽塔等均表示有意成为总理候选人。
两大党竞选纲领趋同,重点着眼民生和国家安全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印经济增长放缓,通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迅速攀升,高通胀、高油价、高粮价导致底层民众生活成本骤然提高,引发强烈民怨。此外,包括金融中心孟买在内的多起连环爆炸和恐怖袭击事件,对国内安全构成严重挑战。就业和反恐成为印度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为此,国大党和印人党为首的两大政党联盟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民生和安全牌。国大党喊出了“胜利”的口号,竞选纲领强调“为民、利民、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印人党则打出了“有能力的领导人,有决策的政府”的旗号,推出了主题为“良政、发展、安全”的竞选纲领。
整体来看,两大党在竞选纲领中都承诺胜选后会迅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有效打击国内恐怖活动。为了 避免引发左翼攻击和吸引底层选民,国大党没有大肆渲染签署印美民用核协议这一主要政绩,而是突出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印度人民党更是吸取了上次大选失利的惨痛教训,出台助贫政策,重点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并刻意淡化“印度教至上”的教派主义色彩,强调尊重社会多元性,打造一个超越族群和种姓的繁荣国家。
为了吸引选民的注意,两党候选人大打口水战,相互攀比叫阵,力求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国大党总理候选人、现任总理曼·莫汗·辛格承诺将在连任后百日内让经济发展走上正轨;印人党总理候选人、前内政部长阿德瓦尼立刻表示,将在上任后百日内健全国内安全机制。国大党承诺将以每公斤3卢比(约合人民币5角)的均价给每个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每月提供25公斤大米或小麦的配额:印人党也不甘示弱,承诺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每月35公斤、均价2卢比。为了进一步在青年群体中扩大影响,国大党还推出了前总理拉·甘地之子、政治新秀拉胡尔·甘地到各选区拉票造势;阿德瓦尼则不惜以81岁高龄到体育馆大练举重,展示活力,印人党还借助网络广告、影视明星助选吸引青年人投票。
多种因素影响大选,结果目前难以预料
竞选纲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党的政策主张,但从来不是赢得大选的重要因素。影响印度大选主要有四大因素。
一、政党联盟。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地方性政党已成为印度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国大党、印人党和中小政党的分化组合、地方政党之间的合纵连横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选区的结果和最后新政府的组成。
二、民族、种姓和宗教。印度是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种姓社会。来自不同民族、信仰和种姓的群体积极利用大选表达政治诉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穆斯林、表列种姓、印度教徒、部落民和高种姓这些传统票仓的政治倾向对大选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阶层。印度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中产阶级和农民等弱势群体是各政党争相拉拢的重点。
四、青年群体。印度18~35岁的青年人约占合格选民的24%,也是重要的票源。
总的来看,联盟政治发展使印度政坛更趋多元化,选举形势更为复杂多变。目前,国大党、印人党仍是印度政坛势均力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大党在人民院的现有席位数略占优势。外媒和印度主流报纸在选前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国大党本次大选可能赢得140~155席,印人党138~144席,第三阵线约80席。印度舆论普遍认为,大选后,各政党联盟之间很可能进行新一轮洗牌,若国大党和印人党两大阵营旗鼓相当且不到半数,第三阵线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责任编辑:肖雪晴
2009年4月16日,印度第十五届人民院选举正式开始。这是印度自1951年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场人民院选举。据印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表明,本届选举的合格注册选民约为7.14亿,占总人口的63%,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人占24%,妇女比例为48%。合法注册政党数量达到了空前的1055个,包括印度人民党、印度国民大会党(英吉拉·甘地派)等8个全国性大党,42个主要地方政党和数百个小党。4000余名候选人竞选543个议席(其中为表列种姓预留79席,表列部落41席位)。全国共设立了83万个投票所,136.8万个电子投票机,部署了610万保安和文职人员,另有约1800名选举观察员密切关注投票过程,总耗资预计达1000亿卢比(约合20亿美元)。
鉴于印度选区众多、选民分散,加之雨季气候对部分选区的影响,选举总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定于4月16号、23号、30号,以及5月7号和5月13号举行,5月16号计票,并于当天公布结果。由于本届(第14届)国会任期于2009年6月1日届满,新国会必须于6月2日之前成立。目前,前两个阶段的选举已经完成,涉及17个邦和2个中央直辖区的3,4亿选民,平均投票率分别为60%和55%,平均约每14个候选人竞争一个议席。选举初期,部分地区发生暴力事件,反政府武装“纳萨尔”游击队袭击了部分投票站,并劫持了一列火车上的乘客,造成数十人伤亡,但大选总体形势基本稳定,投票过程较为顺利。
印度政局大体呈天下三分态势,政党联盟选前分化组合频繁
印度政坛原有两大政党联盟:由百年老党、执政党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和最大的反对党印度人民党率领的全国民主联盟。近年来,这两大政党联盟规模呈缩减趋势。印共(马)、全国人民党等十余个政党因利益分配不均、政治理念冲突等原因退出团结进步联盟或宣布撤销对其的外部支持;大选前夕,国大党与其忠实盟友民族人民党和人民力量党因选区分配问题不欢而散,转而向西孟邦的基层国大党抛出橄榄枝,与其达成竞选结盟协议。全国民主联盟已从成立之初的24个减少到目前的8个政党,印度人民党与其传统盟友比久人民党也在选前分道扬镳。2009年3月,印共(马)、人民党(世俗派)等10个政党组建了第三阵线,成为与国大党、印人党分庭抗礼的第三阵营,印度大选从两营对垒转为三家博弈。此外,还有大众社会党、全国人民党等主要地方政党,被媒体称为游离于这三大政治阵营之外的“第四力量”。
整体来看,几大阵营各有优劣势。团结进步联盟结盟的地域相对较广,不久前赢得了拉贾斯坦邦和德里市政选举,前进势头稳健;但执政联盟近年来在稳定物价、增加就业等方面的政绩乏善可陈,在国内安全问题上更是表现软弱,对孟买恐怖袭击案应对不力引发普遍民怨,成为反对党攻讦的重要口实。全国民主联盟在古吉拉特等邦有传统影响,并拥有多个强势首席部长,但在安德拉、泰米尔纳杜等关键大邦缺乏有力合作伙伴。第三阵线吸收了两大阵营的部分盟党,地方特色浓厚,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成立仓促、功利性强,缺乏共同纲领和有力领导人,部分成员立场摇摆不定,唯本党利益是图。成立之初,大众社会党临阵退缩,社会党转而投靠国大党,印度部分媒体对第三阵线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地方政党作用日益凸显,对选举影响不断增强
20世纪80年代末,国大党一党独大时代结束,印度进入多党联合执政时期。自第九届人民院选举以来,无一政党赢得单独组阁所需的过半席位,盟党、友党对中央联合政府的制约增强,地方政党力量坐大,印度政党政治联合化、地方化特色日益显著。一方面,主要政党在一些重要的大邦长期经营,在当地穆斯林、农民、贱民、部落民、低种姓等传统票仓中有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国大党、印人党在地方邦区的生存空间。原先地方政党大多需要依附全国性政党争取选票,如今自恃握有票仓,与大党谈判时要价甚高,甚至抛开大党盟友单飞。北方邦的大众社会党依靠低种姓选民的支持,跻身于全国性政党之列,并取代国大党成为邦执政党。另一方面,在联合政治的大环境下,国大党、印人党领导的中央政府愈加依赖小党的支持,地方政党对全国性事务有更大发言权。2008年7月,印共(马)等左翼政党撤销对国大党为首的联合政府的支持,引发党团混战。国大党、印人党为了各自政治利益在议会内广施恩惠、拉拢友党。一批中小党派借机渔利,抬升自身政治地位。地方政党力量的壮大和两大阵营的争斗为中小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和与两大党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印度舆论普遍认为,两大党在大选中均无实力赢得过半席位,问鼎中央的关键在于谁能获得更多的盟党或友党支持,从而组建联合政府。因此,大选结果公布后,各主要政党的“站队倾向”对国大党和印人党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一些有实力的政党已不满足于仅仅充当竞选天平上的砝码。由印共(马)和人民党(世俗派)发起的第三阵线宣称要与团结进步联盟和全国民主联盟一争高下,一些有“抱负”的地方政客更是对总理的职位跃跃欲试,大众社会党领导人玛雅瓦蒂、全印德拉维达进步同盟领导人贾雅拉丽塔等均表示有意成为总理候选人。
两大党竞选纲领趋同,重点着眼民生和国家安全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印经济增长放缓,通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迅速攀升,高通胀、高油价、高粮价导致底层民众生活成本骤然提高,引发强烈民怨。此外,包括金融中心孟买在内的多起连环爆炸和恐怖袭击事件,对国内安全构成严重挑战。就业和反恐成为印度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为此,国大党和印人党为首的两大政党联盟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民生和安全牌。国大党喊出了“胜利”的口号,竞选纲领强调“为民、利民、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印人党则打出了“有能力的领导人,有决策的政府”的旗号,推出了主题为“良政、发展、安全”的竞选纲领。
整体来看,两大党在竞选纲领中都承诺胜选后会迅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和有效打击国内恐怖活动。为了 避免引发左翼攻击和吸引底层选民,国大党没有大肆渲染签署印美民用核协议这一主要政绩,而是突出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印度人民党更是吸取了上次大选失利的惨痛教训,出台助贫政策,重点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并刻意淡化“印度教至上”的教派主义色彩,强调尊重社会多元性,打造一个超越族群和种姓的繁荣国家。
为了吸引选民的注意,两党候选人大打口水战,相互攀比叫阵,力求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国大党总理候选人、现任总理曼·莫汗·辛格承诺将在连任后百日内让经济发展走上正轨;印人党总理候选人、前内政部长阿德瓦尼立刻表示,将在上任后百日内健全国内安全机制。国大党承诺将以每公斤3卢比(约合人民币5角)的均价给每个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每月提供25公斤大米或小麦的配额:印人党也不甘示弱,承诺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每月35公斤、均价2卢比。为了进一步在青年群体中扩大影响,国大党还推出了前总理拉·甘地之子、政治新秀拉胡尔·甘地到各选区拉票造势;阿德瓦尼则不惜以81岁高龄到体育馆大练举重,展示活力,印人党还借助网络广告、影视明星助选吸引青年人投票。
多种因素影响大选,结果目前难以预料
竞选纲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党的政策主张,但从来不是赢得大选的重要因素。影响印度大选主要有四大因素。
一、政党联盟。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地方性政党已成为印度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国大党、印人党和中小政党的分化组合、地方政党之间的合纵连横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选区的结果和最后新政府的组成。
二、民族、种姓和宗教。印度是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种姓社会。来自不同民族、信仰和种姓的群体积极利用大选表达政治诉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穆斯林、表列种姓、印度教徒、部落民和高种姓这些传统票仓的政治倾向对大选有重要影响。
三、社会阶层。印度社会贫富差距悬殊,贫困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中产阶级和农民等弱势群体是各政党争相拉拢的重点。
四、青年群体。印度18~35岁的青年人约占合格选民的24%,也是重要的票源。
总的来看,联盟政治发展使印度政坛更趋多元化,选举形势更为复杂多变。目前,国大党、印人党仍是印度政坛势均力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大党在人民院的现有席位数略占优势。外媒和印度主流报纸在选前进行的民意测验显示,国大党本次大选可能赢得140~155席,印人党138~144席,第三阵线约80席。印度舆论普遍认为,大选后,各政党联盟之间很可能进行新一轮洗牌,若国大党和印人党两大阵营旗鼓相当且不到半数,第三阵线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责任编辑: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