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是高考战场的必争之题。但一直是学生做题的“瓶颈”,是考试中的“拦路虎”。考生普遍得分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试题题干审查不清,研读不深,理解不透,往往浮光掠影就下笔答题,所以答得不全,甚而答非所问。笔者试就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审题提出几点看法,希望对考生略有帮助。
现代文阅读题,关键在于准确审题。抓住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中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的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哪一段或哪些句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的区间,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义,准确抓住关键句,准确把握住答案的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找到的。
一、凸显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以湖南2006年卷《在山阴道上》第四题为例。命题是“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这个命题由两个材料和一个设问构成。材料一说“山阴”即绍兴,中学生不难想象出绍兴即是鲁迅的故乡。材料二引用《世说新语》,落脚点在“美景”“应接不暇”上。这些是命题者为考生创设的情境,而设问的角度则是由果探因,答出文章文题命名的原因。那么,考生就应该想命题者为什么要提供这两个材料。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考卷上字字珠玑,字字千金,绝无多余赘语,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只可能是在引导你思考文题命名的原因。这就是考生必须挖掘出的隐含信息。结合文本来看,这是一篇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文本具体写了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以及一路所见和平而壮美的山川,美丽而和谐的田园风光,恬静而幸福的人民生活,表达了对鲁迅精神的颂扬和追寻,对鲁迅当日心中“好的故事”在今天得以实现的欣慰,从而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山阴道”是作者一天的行踪所在,“山阴道”也是鲁迅求索精神的折射,“山阴道”的美景折射的是鲁迅理想的美好和实现,“山阴道”美景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的反映。可以说以“山阴道”为题,既是形式的需要,亦是内容的诠释。参考答案为: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②暗寓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题干的信息已然将答案要点隐含其中。
二、暗示答题方向
题干能暗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让我们来看看2005年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第一题。题干是:“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这个题干中设问的方向比较明确,是由果探因。但如何做仍需分析,要从已知条件去探寻隐含信息。情境之一是贝多芬对来访的客人的问话。文本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怪异之人,性格孤僻,对外界采取不合作态度,难于理解别人,他也难于被外界理解。但实际上贝多芬内心又迫切渴望被外界理解。这是一个矛盾的内心世界。情境之二,贝多芬对客人称自己是吓人的“老狮”,把自己的居所称为“兽穴”,很明显这是一个违背常理的说法。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果这真是他内心的想法,那么这句话是对来访者的拒绝甚或是恐吓。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过来坐在我旁边”,可见他对客人不是拒之千里的,而是一种看似隔阂实则渴望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情境中的话实在是一种幽默,一种调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是: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的打扰;了解别人的来访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三、定位答题区间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我们来看2003年全国高考卷《乡土情结》第一题。题干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这道题问的是“哪些”,是对文中的概念“童年的乡土情结”的外延的考查。那我们就要扣住“童年的烙印”这个关键信息。那么会在哪里呢?题干的情境是“从文中看”,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童年的烙印”出现在第一段文末,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也就是告诉我们信息集中在此段。对文本稍微整理会发现,关于“童年的烙印”信息又集中于第五句到第九句。对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后,不难得到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相亲。
总之,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是出题者精心设计出来的,其目的不在于为难考生,而是要引导考生正确作答。因此,认真分析并充分利用它,将会给考生准确、快速地解答主观性试题带来莫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
现代文阅读题,关键在于准确审题。抓住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中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的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哪一段或哪些句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的区间,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义,准确抓住关键句,准确把握住答案的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找到的。
一、凸显命题意图
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以湖南2006年卷《在山阴道上》第四题为例。命题是“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这个命题由两个材料和一个设问构成。材料一说“山阴”即绍兴,中学生不难想象出绍兴即是鲁迅的故乡。材料二引用《世说新语》,落脚点在“美景”“应接不暇”上。这些是命题者为考生创设的情境,而设问的角度则是由果探因,答出文章文题命名的原因。那么,考生就应该想命题者为什么要提供这两个材料。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考卷上字字珠玑,字字千金,绝无多余赘语,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只可能是在引导你思考文题命名的原因。这就是考生必须挖掘出的隐含信息。结合文本来看,这是一篇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文本具体写了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以及三味书屋,以及一路所见和平而壮美的山川,美丽而和谐的田园风光,恬静而幸福的人民生活,表达了对鲁迅精神的颂扬和追寻,对鲁迅当日心中“好的故事”在今天得以实现的欣慰,从而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山阴道”是作者一天的行踪所在,“山阴道”也是鲁迅求索精神的折射,“山阴道”的美景折射的是鲁迅理想的美好和实现,“山阴道”美景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的反映。可以说以“山阴道”为题,既是形式的需要,亦是内容的诠释。参考答案为:①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②暗寓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题干的信息已然将答案要点隐含其中。
二、暗示答题方向
题干能暗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让我们来看看2005年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第一题。题干是:“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这个题干中设问的方向比较明确,是由果探因。但如何做仍需分析,要从已知条件去探寻隐含信息。情境之一是贝多芬对来访的客人的问话。文本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怪异之人,性格孤僻,对外界采取不合作态度,难于理解别人,他也难于被外界理解。但实际上贝多芬内心又迫切渴望被外界理解。这是一个矛盾的内心世界。情境之二,贝多芬对客人称自己是吓人的“老狮”,把自己的居所称为“兽穴”,很明显这是一个违背常理的说法。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果这真是他内心的想法,那么这句话是对来访者的拒绝甚或是恐吓。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过来坐在我旁边”,可见他对客人不是拒之千里的,而是一种看似隔阂实则渴望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情境中的话实在是一种幽默,一种调侃。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是:他知道别人把他视为难以接近,难以了解的怪人,厌恶别人的打扰;了解别人的来访意图后,他感到欣慰,语带幽默。
三、定位答题区间
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我们来看2003年全国高考卷《乡土情结》第一题。题干是“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这道题问的是“哪些”,是对文中的概念“童年的乡土情结”的外延的考查。那我们就要扣住“童年的烙印”这个关键信息。那么会在哪里呢?题干的情境是“从文中看”,我们不难发现,关于“童年的烙印”出现在第一段文末,是一个总结性的句子。也就是告诉我们信息集中在此段。对文本稍微整理会发现,关于“童年的烙印”信息又集中于第五句到第九句。对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后,不难得到答案: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相亲。
总之,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是出题者精心设计出来的,其目的不在于为难考生,而是要引导考生正确作答。因此,认真分析并充分利用它,将会给考生准确、快速地解答主观性试题带来莫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