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其中电路、电流、电压、电阻及欧姆定律这些知识点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在物理教学中发现,通过循序渐进的电学实验教学,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电学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几倍.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人,其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
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
例如,在讲“短路的危害”时,可以利用保险丝做短路实验.通过利用家庭电路来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组装电路”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然后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
三、加强电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电学基本实验包括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
例如,“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自选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等.实验前,安排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及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课上,先组织各实验小组交流他们的设计方案,并告知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电流表、电压表要选择适当的量程;②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正确连接;③连接电路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④在滑动滑片的过程中,应当预先想好怎样滑动滑片,才会使灯泡中的电流变大或变小;⑤实验数据的填写,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捏造数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看是否存在问题,有不妥及时纠正.实验完成后,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不是一个定值而是变化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小灯泡的阻值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评估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提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问題分析能力.
总之,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
一、通过电学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几倍.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人,其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
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
例如,在讲“短路的危害”时,可以利用保险丝做短路实验.通过利用家庭电路来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不是每个实验都能把各种能力同时培养起来.在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之前的每个学生分组实验,都直接写出“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而在随后的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在实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以后,完全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格,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计划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讲“组装电路”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然后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知识和实验方面的准备).
三、加强电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电学基本实验包括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的规律、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等.
例如,“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实验,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自选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等.实验前,安排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是什么,实验需要的器材有哪些?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及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课上,先组织各实验小组交流他们的设计方案,并告知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①电流表、电压表要选择适当的量程;②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要正确连接;③连接电路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④在滑动滑片的过程中,应当预先想好怎样滑动滑片,才会使灯泡中的电流变大或变小;⑤实验数据的填写,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捏造数据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看是否存在问题,有不妥及时纠正.实验完成后,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小灯泡的电阻不是一个定值而是变化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小灯泡的阻值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交流评估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提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问題分析能力.
总之,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一门学科,实验是探索物理知识的源泉.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等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