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艺术欣赏课打造创新人才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x199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艺术欣赏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非同寻常。艺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在高中艺术欣赏课中,作出多种新尝试,意在更加完美地完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美术素养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新尝试
  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试用)》将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定义为必修的“艺术欣赏课”。高中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鉴于艺术欣赏课的学科特点和重要意义,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打造创新人才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审美形态教育
  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感悟能力。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艺术学科,高中美术欣赏课程偏重于学生的“眼到、口到、心到”,教学是在以欣赏为主线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指导,在课堂中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形态与结构的识别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术知识,掌握必要的审美方法,提高审美的能力。
  在此教学阶段中,在赏析艺术作品形式与结构美的基础上,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对学生进行美感训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即使离开教材,离开课堂,也能懂得如何鉴别和欣赏。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也充满了美。在艺术欣赏教学中,注意生活与美育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衣着打扮,欣赏色彩的搭配,把色彩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指导我们的日常着装;欣赏建筑作品时,除了结合教材学习必要的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我们城市的建筑、公园、街道、雕塑等,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审美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学会发现、评鉴、欣赏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与灵感,提高学生的生活审美能力。
  三、整合资源,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美术欣赏课程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在教学时,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有益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欣赏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升华美术欣赏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
  (1)美术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文字是表达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文字的描述不仅能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通过与语文课程的结合,让学生学会描述美、想象美,提升审美能力。
  (2)美术与音乐课程相结合,将音乐带进美术欣赏课堂,进一步烘托了审美的情境与氛围。结合作品,选择相应的音乐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播放,视听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心灵感受,引起心理共鸣,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与启发,升华审美情趣。
  (3)美术学科与自然学科结合,运用自然学科的技术和方法,为学生讲解艺术作品创作背后的知识与故事,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形成立体、全方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丰富多彩的表现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4)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相渗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到美术欣赏课堂中,幻灯、投影、电脑等设备,以及相应教学软件的应用,使得学生不仅能欣赏静态的艺术作品,还能欣赏动态的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手段与课堂气氛也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也更宜于接受。
  (5)美术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发挥了美育的更大作用。在美术课堂上,创设平等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艺术作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兴趣以及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学生在欣赏此作品时也受到了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影响。
  艺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艺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
  (6)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还要综合运用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历史、社会、宗教等方面是紧密相联系的,很多作品都是在政治、经济、历史等大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大多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历史特征。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离不开这些方面知识背景的支持。充分展示艺术作品的外在与内涵,充分挖掘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加知识储备,提高个人能力。
  在艺术欣赏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来审美,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是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特殊而积极的一步,教师必须从实践出发,不断尝试创新,从开放性、多元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挖掘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与意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与质量,从而打造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辽宁省普兰店市高级中学美术组)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与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相一致的。要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发育特征,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使初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重点强调的是多个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说是想象的初级形态;想象则重点强调的是多个信息之间抑或是一个信息的纵向深入,因而可谓是联想的高级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训练高度重视,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联想;想象能力;培养;成才  众所周知,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即历史和教材中课堂标题与子目录的排列结合。教材目录是历史教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未意识到教材目录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时往往直入主题,学生基本上不看,这就导致目录这一有效的工具未能实现充分利用。为了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重视历史教材目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之中。下面,对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初
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至关重要。要从作文的内容、言之有序的写法、语言材料的积累以及日记的训练等方面进行习作训练,使之从小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提高写作才能。
媒体因其即时性、直观性、扩散性等特点,成为推动极端恐怖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媒体与恐怖主义之间建立了一种非对称的畸形关系,媒体如若以理性负责的态度报道突发的恐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