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有一批反抗者,如祥林嫂,爱姑,涓生,子君,吕纬甫等人,这些人有一定的叛逆性,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人性及其他们自身的弱点决定他们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这些形象身上有着鲁迅先生深沉的忧思。
一 女性的反抗悲剧
反映旧社会劳动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是鲁迅一创作主题,通过他笔下女性悲剧形象,既有鲁迅对国民性的探索,也表现着鲁迅对出于五四时期一大主要社会问题——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
(一)劳动妇女的反抗——祥林嫂和爱姑
1.残酷的看客。“假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了一口痰,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同时大家准可以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便是一种看客心里。
对中国社会精神孤岛现状的解释与批判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内涵。
主人翁总是生存在一个灰暗的没有一丝光亮的人群中,阴气弥漫,冷漠的势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密不透风,令人窒息。而庸众则是压迫的主体,祥林嫂在庸众的冷眼和柳妈的“热心”中迈进死亡的门槛。“所以祥林嫂是死于这冷漠残酷的社会,死于形形色色的‘看客’心里”。这种看客心里是长期封建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尘垢,鲁镇的世态集中地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劣质。
2.依附的心理。“当婚姻没有了情,人们也不必固执于以往的婚姻形式,应当勇敢地打破这种无爱婚姻的束缚,以离婚的形式将自己解放,同时也解放他人”。鲁迅在创作中曾讨论了离婚自由的问题。《离婚》刻画了为自己争取离婚自由权的具有无畏精神的爱姑形象。爱姑,大胆泼辣,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她还敢于向维护夫权的传统势力挑战。她对曾出面劝慰四次的地主慰老爷,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对庞然大物七大人,开始也没怎样看上眼,甚至对自己的父亲,她也批评他“看得陪贴得钱有点头昏眼热了”。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他没有尊奉男权中心社会的清规戒律,真是敢想,敢说,敢干。然而,七大人故弄玄虚一番,使爱姑觉得大难临头,所以被迫妥协,一场争执了三年的纠纷,就这样容易的解决了。在顽固的封建势力的迫使下,爱姑的幻想破灭了。要想解放像爱姑这样的被压迫妇女,恢复正常的妻权,爱姑自己必须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上摆脱对夫权的依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推翻一切权利的中心和基础——并进而实现社会制度的改革。合此决不可能真正实现被压迫妇女的解放。
(二)知识女性反抗的——子君
子君是一个娜拉式的女性,个性解放是她脱离封建家庭而出走的思想基础。子君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大胆地追求自由的婚恋权,为此甚至可以放弃父母和安逸的生活,但是在其放弃所有、争得自由婚恋权的过程中却没有真正独立起来。仍然把男性作为自己依存的大树,没有进一步追求经济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这就决定了无法真正获得婚恋的幸福,最终落入悲剧的结局。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鲁迅对婚恋问题所进行的探讨是深刻而切实的,就是在今天也一样,二十一世纪的女性更应该在经济上、人格上独立,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只有当女性真正得到独立与解放,才能男女平等,社会才能和谐。
二 知识分子的反抗悲剧
(一)软弱和妥协
《在酒楼上》中的主人公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一样,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但也是失败的反抗者。吕纬甫和魏连殳这两位知识分子悲剧的造成,不仅是统治力量的根深蒂固、不可摧毁,也在于性格中的软弱妥协性。作品中的这两位新知识分子不能正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缺乏对社会本质的清醒认识和集体观念。这就注定了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失败和跌落的命运。
(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
知识分子反抗的悲剧性还在,这在魏连殳、吕纬甫、涓生身上体现出来。涓生是一个觉醒于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也是子君思想的启蒙者。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他与子君联合起来挣脱了封建的羁绊,实现了爱的结合。但是,日益窘迫的生活与日益枯萎的爱促使他开始冷静自省,他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生活”的营造上,并且认为子君妨碍了自己的前行,不顾对子君的伤害与打击,提出与她“分离”。小说通过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说明:当时知识分子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凭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也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
总之,在鲁迅笔下,所有的反抗者终不能摆脱悲剧的命运。鲁迅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作家,对社会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和自信,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无奈、悲观和绝望。但这也正显示了鲁迅的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这份忧愤深广的情怀中,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人的良知。
一 女性的反抗悲剧
反映旧社会劳动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悲剧命运是鲁迅一创作主题,通过他笔下女性悲剧形象,既有鲁迅对国民性的探索,也表现着鲁迅对出于五四时期一大主要社会问题——女性解放问题的关注。
(一)劳动妇女的反抗——祥林嫂和爱姑
1.残酷的看客。“假使一个人,在路旁吐了一口痰,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腿便跑,同时大家准可以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这便是一种看客心里。
对中国社会精神孤岛现状的解释与批判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内涵。
主人翁总是生存在一个灰暗的没有一丝光亮的人群中,阴气弥漫,冷漠的势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密不透风,令人窒息。而庸众则是压迫的主体,祥林嫂在庸众的冷眼和柳妈的“热心”中迈进死亡的门槛。“所以祥林嫂是死于这冷漠残酷的社会,死于形形色色的‘看客’心里”。这种看客心里是长期封建文化传统积淀下来的尘垢,鲁镇的世态集中地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的劣质。
2.依附的心理。“当婚姻没有了情,人们也不必固执于以往的婚姻形式,应当勇敢地打破这种无爱婚姻的束缚,以离婚的形式将自己解放,同时也解放他人”。鲁迅在创作中曾讨论了离婚自由的问题。《离婚》刻画了为自己争取离婚自由权的具有无畏精神的爱姑形象。爱姑,大胆泼辣,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她还敢于向维护夫权的传统势力挑战。她对曾出面劝慰四次的地主慰老爷,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对庞然大物七大人,开始也没怎样看上眼,甚至对自己的父亲,她也批评他“看得陪贴得钱有点头昏眼热了”。在她身上,已经具有近代社会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所以他没有尊奉男权中心社会的清规戒律,真是敢想,敢说,敢干。然而,七大人故弄玄虚一番,使爱姑觉得大难临头,所以被迫妥协,一场争执了三年的纠纷,就这样容易的解决了。在顽固的封建势力的迫使下,爱姑的幻想破灭了。要想解放像爱姑这样的被压迫妇女,恢复正常的妻权,爱姑自己必须在思想和实际行动上摆脱对夫权的依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推翻一切权利的中心和基础——并进而实现社会制度的改革。合此决不可能真正实现被压迫妇女的解放。
(二)知识女性反抗的——子君
子君是一个娜拉式的女性,个性解放是她脱离封建家庭而出走的思想基础。子君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大胆地追求自由的婚恋权,为此甚至可以放弃父母和安逸的生活,但是在其放弃所有、争得自由婚恋权的过程中却没有真正独立起来。仍然把男性作为自己依存的大树,没有进一步追求经济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这就决定了无法真正获得婚恋的幸福,最终落入悲剧的结局。
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鲁迅对婚恋问题所进行的探讨是深刻而切实的,就是在今天也一样,二十一世纪的女性更应该在经济上、人格上独立,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只有当女性真正得到独立与解放,才能男女平等,社会才能和谐。
二 知识分子的反抗悲剧
(一)软弱和妥协
《在酒楼上》中的主人公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一样,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但也是失败的反抗者。吕纬甫和魏连殳这两位知识分子悲剧的造成,不仅是统治力量的根深蒂固、不可摧毁,也在于性格中的软弱妥协性。作品中的这两位新知识分子不能正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缺乏对社会本质的清醒认识和集体观念。这就注定了这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失败和跌落的命运。
(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
知识分子反抗的悲剧性还在,这在魏连殳、吕纬甫、涓生身上体现出来。涓生是一个觉醒于五四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也是子君思想的启蒙者。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他与子君联合起来挣脱了封建的羁绊,实现了爱的结合。但是,日益窘迫的生活与日益枯萎的爱促使他开始冷静自省,他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生活”的营造上,并且认为子君妨碍了自己的前行,不顾对子君的伤害与打击,提出与她“分离”。小说通过涓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说明:当时知识分子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局限于追求个人出路的狭小圈子里,仅凭个人奋斗的微弱力量,是决然冲不出封建势力的樊笼的,也是找不到一条“生路”的。
总之,在鲁迅笔下,所有的反抗者终不能摆脱悲剧的命运。鲁迅不同于五四时期的其他作家,对社会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和自信,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一种无奈、悲观和绝望。但这也正显示了鲁迅的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他的这份忧愤深广的情怀中,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做人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