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四个学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2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悟”,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问、读、合作、运用。
一、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提问,成为“问”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会问”,鼓励学生“敢问”,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积极创设有效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教给质疑的方法。如针对文章的题目、情节变化、作者的思想动态等等进行质疑;还可针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文章使用的插图等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
如在教学历史小话剧《负荆请罪》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题后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负荆请罪?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负荆请罪的结果是什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解决不了问题的话或小组交流,或请教老师。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主动、有效的学习状态。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会读,在读中领悟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文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要求各有侧重,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老师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学段的要求,有步骤地分层指导,步步落实,步步提高。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呢?
首先,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指导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阅读方式去读。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与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乐助学,以情助学。再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去阅读。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或精彩的部分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如在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课始,笔者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课的结尾,再次出示文本:“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教师提问:人在弥留之际,说的话一般是怎样的?设身处地想象肖邦说这样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课文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很快感悟到肖邦的爱国之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经过互助合作达到阅读学习目标,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自然会把自我融入到集体当中,发挥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组织讨论:自读课文五、六小节,思考詹天佑是如何开凿隧道的?研读文本后,自己画一画示意图,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于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画的示意图是很准确的。再顺势设问:开凿隧道,体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学生再研读,再交流。这样,学生在步步探究中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在用中提升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高境界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文实践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如小学阶段,有许多古诗的篇目,在学期初教学古诗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做到:解诗题、明作者、晓诗意、悟诗情。再次接触古诗时,让学生以这样的思路自学古诗,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一些重点问题。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责编 黄鸿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2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为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悟”,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问、读、合作、运用。
一、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提问,成为“问”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会问”,鼓励学生“敢问”,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积极创设有效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教给质疑的方法。如针对文章的题目、情节变化、作者的思想动态等等进行质疑;还可针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文章使用的插图等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
如在教学历史小话剧《负荆请罪》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课题后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谁向谁负荆请罪?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负荆请罪的结果是什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解决不了问题的话或小组交流,或请教老师。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主动、有效的学习状态。
二、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会读,在读中领悟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文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要求各有侧重,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老师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根据每一学段的要求,有步骤地分层指导,步步落实,步步提高。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呢?
首先,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指导阅读时要紧紧围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阅读方式去读。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与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起来,动起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乐助学,以情助学。再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去阅读。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或精彩的部分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如在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课始,笔者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课的结尾,再次出示文本:“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教师提问:人在弥留之际,说的话一般是怎样的?设身处地想象肖邦说这样的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课文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很快感悟到肖邦的爱国之情。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经过互助合作达到阅读学习目标,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自然会把自我融入到集体当中,发挥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詹天佑》一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组织讨论:自读课文五、六小节,思考詹天佑是如何开凿隧道的?研读文本后,自己画一画示意图,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于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画的示意图是很准确的。再顺势设问:开凿隧道,体现了詹天佑的什么精神?学生再研读,再交流。这样,学生在步步探究中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在用中提升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高境界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理解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语文实践中,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如小学阶段,有许多古诗的篇目,在学期初教学古诗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做到:解诗题、明作者、晓诗意、悟诗情。再次接触古诗时,让学生以这样的思路自学古诗,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一些重点问题。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