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加强和改革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不同于哲学、美学,它属于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在精准的实验条件下,不断得到实验数据。那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作为一种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教学工具,对开展物理教学十分有益。相比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形式,物理实验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关注度也比传统课程教学形式更高。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特点。这个学龄段的孩子,独立性逐渐增强,兴趣广泛,乐于接触新事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从高中学龄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抓住他们的猎奇心理,在教学形式上,根据教学计划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操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会对物理实验乃至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身为物理学科的教师,第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第二,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积累实验素材,在充分了解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创新的大脑,积极筹备一些素材,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新奇实验,在事先充分验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实验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选取的物理实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物理实验的神奇,感受到物理规律性现象贯穿实际生活的奇妙。
备课后,怎么开展实验教学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成功的实验教学,需要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导入实验时,设置悬念,引出学生的极大好奇心后,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产生后,出乎意料揭晓答案。实验效果既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掌握的程度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培养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
(1)讲课风趣幽默。物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大多数时间,物理教学采用的是“一对多”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枯燥和单调,是教师需要摸索的一门学问。在课堂中,物理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幽默、生动的口头语言和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充分感染学生,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关注度和注意力。所以,物理学科教师应当加强语言艺术的修养,提高语言技巧,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尽量对每一次课程进行真实的预演,以便到了讲台,能够谈笑风生,赢得学生们的拥戴。
(2)具有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交流的教学方式,叫做“移情教学”。这种情感共鸣的交流形式,不只语文学科才具有,其具有学科的普遍性。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酝酿丰富的情感,展开师生沟通。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带有情感地教学。
情感的交流与互通,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情感,也包括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及所体现出的师德。只有具象的语言与内在深厚的情感并用,学生在聆听教学过程中才能与教师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对物理学科进行深层探究。
(3)讲有趣的物理现象。国际国内拍摄纪录片有个共通的特点—故事性,把现象和自然故事化,这样观众才乐于观看,有观看的兴致。物理教学也一样,教师要善于将枯燥无味的物理现象,变得生动,具有故事性。这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们才乐于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阅读物理学科史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是某个物理学家勤奋好学的故事,也可以是某个物理定律的偶然发现。偶然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物理故事,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追求、持之以恒、不懈探索的正能量精神。所以,教师应当以求知的心态,汲取优秀的物理学知识与故事,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一个成功的物理学教师,不仅能够教会学生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实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信。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被认同、被赞同。结合高中生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予每一位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这样能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根据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问,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回答出来,这就可以让学生收获一定的成就感。而且一旦学生喜欢上这种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群体,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体验,逐渐培养其自信心,提升其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将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物理学科中的许多现象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所以物理教学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衔接。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充分的教学辅导,也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眼睛、双手与大脑,去观察、去探索、去分析这些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物理学现象,发现物理与生活结合的美妙。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亲自去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再通过观察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最后总结现实中的答案和自己所猜想的是否一致,如不一致看区别在哪。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
物理学科不同于哲学、美学,它属于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在精准的实验条件下,不断得到实验数据。那么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作为一种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教学工具,对开展物理教学十分有益。相比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教学形式,物理实验的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广泛性、关注度也比传统课程教学形式更高。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独特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特点。这个学龄段的孩子,独立性逐渐增强,兴趣广泛,乐于接触新事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从高中学龄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抓住他们的猎奇心理,在教学形式上,根据教学计划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奇有趣的物理实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升学生的操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才会对物理实验乃至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身为物理学科的教师,第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第二,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积累实验素材,在充分了解物理教材的基础上,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创新的大脑,积极筹备一些素材,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新奇实验,在事先充分验证实验效果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实验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选取的物理实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物理实验的神奇,感受到物理规律性现象贯穿实际生活的奇妙。
备课后,怎么开展实验教学也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成功的实验教学,需要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导入实验时,设置悬念,引出学生的极大好奇心后,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现象和数据产生后,出乎意料揭晓答案。实验效果既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掌握的程度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2.培养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艺术
(1)讲课风趣幽默。物理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大多数时间,物理教学采用的是“一对多”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避免枯燥和单调,是教师需要摸索的一门学问。在课堂中,物理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幽默、生动的口头语言和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充分感染学生,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关注度和注意力。所以,物理学科教师应当加强语言艺术的修养,提高语言技巧,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尽量对每一次课程进行真实的预演,以便到了讲台,能够谈笑风生,赢得学生们的拥戴。
(2)具有丰富的情感。通过情感交流的教学方式,叫做“移情教学”。这种情感共鸣的交流形式,不只语文学科才具有,其具有学科的普遍性。所以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酝酿丰富的情感,展开师生沟通。教学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带有情感地教学。
情感的交流与互通,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情感,也包括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及所体现出的师德。只有具象的语言与内在深厚的情感并用,学生在聆听教学过程中才能与教师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对物理学科进行深层探究。
(3)讲有趣的物理现象。国际国内拍摄纪录片有个共通的特点—故事性,把现象和自然故事化,这样观众才乐于观看,有观看的兴致。物理教学也一样,教师要善于将枯燥无味的物理现象,变得生动,具有故事性。这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们才乐于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外开展阅读物理学科史上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是某个物理学家勤奋好学的故事,也可以是某个物理定律的偶然发现。偶然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物理故事,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关注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追求、持之以恒、不懈探索的正能量精神。所以,教师应当以求知的心态,汲取优秀的物理学知识与故事,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一个成功的物理学教师,不仅能够教会学生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实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信。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被认同、被赞同。结合高中生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予每一位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认可,这样能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根据某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问,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回答出来,这就可以让学生收获一定的成就感。而且一旦学生喜欢上这种成就感,就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群体,教师需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成功体验,逐渐培养其自信心,提升其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将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物理学科中的许多现象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所以物理教学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紧密地与现实生活衔接。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充分的教学辅导,也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眼睛、双手与大脑,去观察、去探索、去分析这些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物理学现象,发现物理与生活结合的美妙。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亲自去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再通过观察研究得出准确的结论,最后总结现实中的答案和自己所猜想的是否一致,如不一致看区别在哪。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口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