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同存异谈美国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i7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人口、宗教等角度,阐述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然后从公立教育、相似与广泛使用的语言文字和对个人的尊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美国多样的文化能够减少冲突、相互融合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多样性;融合与冲突;求同存异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
  有人才会有文化,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美国人口的组成情况。
  2000年美国人口是2.8亿,白人2.1亿,占75%,这里面,还含着拉丁裔的白人和非拉丁裔的白人。黑人是占总人口的13%,亚裔是占4%,大概是一千万。美国的原住民,不到总人口的1%,大致有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还有夏威夷、太平洋群岛的原住民,人数特别少,不到三百万。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人口成分这么复杂呢?
  通婚使种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通婚率真的有增加了很多。在七十年代,很少看到黑人跟白人结婚。但是现在增加了很多。2000年7%的美国夫妻是跨过了种族界限的婚姻,现在通婚率是8%,还不能说非常多,但是增加了很多。1990-2000年通婚率增加65%,是比较多的。40%亚洲裔会跟白人结婚,黑人跟白人的通婚还是比较少,接近15%的黑人男子会跟白人结婚,接近7%的黑人妇女会跟白人结婚。黑人跟白人的通婚比较少,但是跟1980年相比,增加了3倍多。虽然美国要进入后种族时代而尚未进入,但是,一项新的的研究证明种族障碍正在下降:1980年--2008年,白人和黑人的通婚率急剧增长,甚至超过了白人和其他种族的通婚率,其中包括白人和亚洲人、拉丁后裔和美国印第安人。1980年,只有5%的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结婚;2008年达到14%。尽管如此,黑人和白人通婚的总数仍然比白人和他们种族以外的其他种族人群通婚的总数少。和黑人相比,其他种族群的男性和外种族人结婚的比例要大得多:例如,亚裔美国男性和拉丁裔男性2008年与白人结婚的比率是38%。
  美国是个多样性的国家,多元化,只谈种族还是不够的,必须谈宗教。
  下面这些数字来自2008年的一个调查报告,基督教占78%的人口,所以还是以基督教为主的。除了基督教以外,犹太教是第二大的.接近5%;佛教,佛教还不到1%,穆斯林也是很少,不到0.4%;印度教人数不多,但增加了很快,主要是来自印度的移民增加了。无派别的是16%。不是说这些人没有信仰,他们或对上帝有信仰,但不参加一个组织的礼拜活动或者教会。无神论者是非常非常少,不到2%。宗教活动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各地每个星期天的早晨都有数不清的人纷纷涌进教堂做祷告。美国教会要比其他西方国家兴旺得多。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种教派并存,目前共有250多个不同的宗教派别,22.2万多个地方性教会团体。
  那么美国这么多的种族,宗教,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的呢?
  首先,公立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宣誓。培养爱国主义和公民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效忠誓言,在美国没有全国性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州政府管的,所以每一州都对这个效忠誓言有不同的规定,但大部分是有规定的。小学生每天早上上学的时候,都要起立,挑着美国国旗,右手放在胸前,说效忠誓言。新移民决定要入美国籍的时候,他们也要宣誓。主要的一段话是,“我会支持和保护美国宪法和美国的法律。”这就是公民意识,你愿意当美国人,当美国人是什么意思?就是你愿意保护美国宪法,你就可以变成美国人。你愿意保护美国宪法,你就可以变成美国公民。美国士兵他们入队的时候,也有一个誓言,他们要宣誓保护美国宪法。
  其次,相似的宗教信仰和统一的语言文字也是促进多元化的重要因素。美国是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的社会,以英语为主的社会,这是美国融合成功的一点。英语的普及度非常高,就是说让这些移民赶快学习英语,是美国制度的一个优点也是缺点。美国会讲英语的人口,这些数字也是来自2000年。美国2.6亿,只讲英语的,是2.1亿,英语的普及率是非常的高。不会说“非常好”英语的人,这个数字也是来自人口普查,是2100万,很少,占美国人口数也不多,大部分的人会讲英语。
  但是尽管有这么多帮助促进美国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因素,文化的冲突也无法完全避免。众所周知,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那么,如何处理融合与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呢?美国之所以成功融合那么多的移民,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是因为美国人不强迫人融合,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人不用硬的手段强迫别人必须融合,例如,宗教自由、媒体自由等等。美国的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鼓励小孩赶快学习英语,但是也是鼓励移民保护他们的语言。所以要尊重个人的选择,个人的权利是美国融合的最重要的一点。天赋人权,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可以说是美国社会最大程度解决文化冲突的法宝。
  像美国这样一个文化成分复杂的社会,对待多元文化,要求同,所以美国最大化地实现宗教、教育、语言的统一;当然也要存异,存异的基础便是对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人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梅儒瑞《融合与多样性——美国的多元文化》巴战龙的人类学blog 2011-02-21.
  [2]Drifter新浪博客drifter的BLOG 2008-11-15.
  [4]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成因再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年0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唐人对《史通》的肯定评价只零星可见,而批评的声音则响亮地多。到宋代,《史通》受到的评价更多的是褒贬兼有,其史料和史学思想价值也得到了重视和运用。可见,唐宋时期对《史通》的认识与运用,呈现出不断全面、深化的趋势。  关键词:宋人;史通;评价;运用  作者简介:颜黎丹(1991-),女,汉族,籍贯:福建仙游,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宋史)。  [中图分类号]:K05
摘 要:《皮锡瑞学术研究》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皮锡瑞学术的专著,在经学史和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该书内容全面,较全面地展示了皮锡瑞的学术成就。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多样,能立体地呈现皮锡瑞学术之特点。此外,该书重视发掘新材料,从而得出新的观点。  关键词:皮锡瑞;学术;经学  作者简介:杨玲(1982-),女,重庆秀山人,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
【研究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已经成为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肿瘤,只有10%的患者在确诊肺癌后能生存5年或以上【1】【2】。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一直呈上升
摘 要: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在高职院校中是属于通识类的课程,内容包括文字与文学两大块。汉语言文学的教程历史悠久,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其专业选修课集人文、基础、工具、审美为一体,一方面能够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使得文科与理科相互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开课较为随意,且教学方案缺乏新意,尚未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性。本文总结了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重要性,分析了教学中
背景:  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是指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经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至少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结核病患者。多数具有治疗时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SBP组与非SBP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