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合唱与指挥》的课程特点,提出了“合唱视唱”这一课题,并阐述了“合唱视唱”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合唱视唱 练声曲 课程设计 开放性教学
一、合唱教学中“合唱视唱”的意义
作曲家甘霖曾说:“如果交响乐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高端文化,合唱曲则是集这种高端艺术和天然魅力于一身的产物,用运动项目来比喻,它就是音乐里的高尔夫,是一种修养和技术很高的艺术形式…….。”合唱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形式,它是结合文学、诗歌的一种具有语义性、具象性的综合音乐形式,最能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指挥技术而外,还应该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修养。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程。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和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的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合唱的听觉经验、识谱的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等,最终达到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诠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完美的艺术表现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学习者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广泛接触大量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以及其他门类的音乐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更多的养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素材。这就是“合唱视唱”的意义之所在。
二、如何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增加“合唱视唱”内容
在一贯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强调合唱的发声技巧与指挥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很多学生除了会唱和会指挥老师教授的几首作品或一味地模仿别人而外,不会也不敢尝试新作品,因为不知道怎样诠释和演绎作品,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艺术之路不会走得太长,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不一样,画家画完一幅画后不需要任何媒介就可以直接供人欣赏,文学作品也一样,而音乐作品则必须通过表演这一环节才能把乐意传递给欣赏者,才能实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正如张前所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都是以欣赏者为对象,供人们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表演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是无须赘述的,那些常把炫耀技巧作为目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匠人。因此,在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视唱”内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从合唱练声曲入手
练声是合唱训练的常规程序,把这一环节与视唱结合起来,收集编写一些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的同声、混声合唱曲作为练声曲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合唱的不同音色组合的音效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备课要充分,要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片段给学生,每次都会有新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轮流指挥的方式来进行视唱,教师要系统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结构、调性、速度、力度等,用多维的视觉去认识合唱,打下对合唱这一表演形式的审美基础。与单纯的发声练习相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不同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和指挥技巧。
(二)、把“合唱视唱”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音乐文化员源远流长,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合唱艺术一直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今中外很多我们熟知的伟大的音乐家象海顿、巴赫、亨德尔、舒伯特,贝多芬等都创作了大量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我们不可能都接触得到,更不可能都做到精准的演唱和指挥,我们只能通过“合唱视唱”的途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时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合唱作品。目前我们还没有现成的“合唱视唱”教材,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自己收集汇编“合唱视唱”谱,内容要广泛,要涉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有伴奏的、无伴奏的;童声、同声、混声;国外的、国内的、不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流行的、包括那些新创作的别人未敢尝试的作品等等,采取学生轮流指挥的方式进行视唱,同时分析作品的和声、曲式、风格体裁,这种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视唱水平和识谱能力,还能直观地感受和认识作品,区分作品的优劣,积累曲目,拓展指挥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据报道,“合唱视唱”在美国等一些合唱比较发达的国家很受重视,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实施教学。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无法扮演“百科全书”式的角色,由于成长环境的多样和接受教育的途径的多向以及丰富的信息量,当今的大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了解和判断是非常敏捷的,在进行“合唱视唱”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收集他们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大家,“视唱”以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不要用自己的判断去影响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力和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选择;给他们留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创造、去发展。要把这种“视唱”区别于单纯的《视唱练耳》技能课,它不仅仅体现为“视”与“唱”,把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机械的传授和枯燥的联系转化成丰富深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将知识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
结语:古人云:“只精不泛则太陋,只泛不精则太浅”,把“合唱视唱”与合唱指挥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使学生具备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诠释能力、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把握作品的风格,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吸百家之长,形成自己鲜活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文思隆.合唱与指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田小宝.合唱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关键词]合唱视唱 练声曲 课程设计 开放性教学
一、合唱教学中“合唱视唱”的意义
作曲家甘霖曾说:“如果交响乐是人类智慧文明的高端文化,合唱曲则是集这种高端艺术和天然魅力于一身的产物,用运动项目来比喻,它就是音乐里的高尔夫,是一种修养和技术很高的艺术形式…….。”合唱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不同于“纯音乐”的器乐形式,它是结合文学、诗歌的一种具有语义性、具象性的综合音乐形式,最能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因此,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指挥技术而外,还应该具备很高的艺术审美修养。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课程。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合唱作品演唱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和表现技能,学习合唱团的组织、训练、演出管理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合唱的听觉经验、识谱的能力、作品分析能力等,最终达到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诠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完美的艺术表现提供必要的条件。而学习者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广泛接触大量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以及其他门类的音乐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从中吸取更多的养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素材。这就是“合唱视唱”的意义之所在。
二、如何在《合唱与指挥》教学中增加“合唱视唱”内容
在一贯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强调合唱的发声技巧与指挥技能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了很多学生除了会唱和会指挥老师教授的几首作品或一味地模仿别人而外,不会也不敢尝试新作品,因为不知道怎样诠释和演绎作品,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艺术之路不会走得太长,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不一样,画家画完一幅画后不需要任何媒介就可以直接供人欣赏,文学作品也一样,而音乐作品则必须通过表演这一环节才能把乐意传递给欣赏者,才能实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正如张前所说:“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都是以欣赏者为对象,供人们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表演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技巧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是无须赘述的,那些常把炫耀技巧作为目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匠人。因此,在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视唱”内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从合唱练声曲入手
练声是合唱训练的常规程序,把这一环节与视唱结合起来,收集编写一些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的同声、混声合唱曲作为练声曲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合唱的不同音色组合的音效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备课要充分,要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片段给学生,每次都会有新的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轮流指挥的方式来进行视唱,教师要系统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结构、调性、速度、力度等,用多维的视觉去认识合唱,打下对合唱这一表演形式的审美基础。与单纯的发声练习相比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不同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和指挥技巧。
(二)、把“合唱视唱”融入到课程设计中
音乐文化员源远流长,音乐作品浩如烟海。合唱艺术一直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今中外很多我们熟知的伟大的音乐家象海顿、巴赫、亨德尔、舒伯特,贝多芬等都创作了大量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我们不可能都接触得到,更不可能都做到精准的演唱和指挥,我们只能通过“合唱视唱”的途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时期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合唱作品。目前我们还没有现成的“合唱视唱”教材,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自己收集汇编“合唱视唱”谱,内容要广泛,要涉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有伴奏的、无伴奏的;童声、同声、混声;国外的、国内的、不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流行的、包括那些新创作的别人未敢尝试的作品等等,采取学生轮流指挥的方式进行视唱,同时分析作品的和声、曲式、风格体裁,这种方法一方面能有效地巩固和提高视唱水平和识谱能力,还能直观地感受和认识作品,区分作品的优劣,积累曲目,拓展指挥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据报道,“合唱视唱”在美国等一些合唱比较发达的国家很受重视,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来实施教学。
(三)、实行开放性的教学,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无法扮演“百科全书”式的角色,由于成长环境的多样和接受教育的途径的多向以及丰富的信息量,当今的大学生对各种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了解和判断是非常敏捷的,在进行“合唱视唱”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收集他们认为好的、有价值的作品推荐给大家,“视唱”以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不要用自己的判断去影响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权力和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选择;给他们留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创造、去发展。要把这种“视唱”区别于单纯的《视唱练耳》技能课,它不仅仅体现为“视”与“唱”,把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中机械的传授和枯燥的联系转化成丰富深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将知识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
结语:古人云:“只精不泛则太陋,只泛不精则太浅”,把“合唱视唱”与合唱指挥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积累,才会使学生具备对合唱作品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诠释能力、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把握作品的风格,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吸百家之长,形成自己鲜活的个性与独特的风格。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文思隆.合唱与指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田小宝.合唱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