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全省12所开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学校的60名专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与专题调研可知,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了解情况、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情况、专业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等均有不同结果。分析数据表明,各校实施方案应立足校本,实现培训全覆盖;重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发适合“2.5 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等。
关键词:中职;“2.5 0.5”学制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77-03
一、背景概述
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要求,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开发了中等职业教育36个专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4个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于9月在全省试行。
笔者所在学校为中职“2.5 0.5”学制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牵头单位,全程参与了方案的开发与实施。为全面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学校操作层面的实施情况,2015年1月份,在省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指导与帮助下,课题组完成了对全省12所开设相关专业学校的60名专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与专题调研,共发放学校问卷12份,教师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对《方案》的执行情况
调查表明,各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都能落实“2.5 0.5”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方案》执行课程结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要求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开出率100%(技能方向课程从第四学期起开设,不涉及)。这说明各校都相当重视《方案》。但是,在汇总各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仅4所学校(占33.3%)组织教研组长、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地方用人单位等依据《方案》制定了本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他学校对《方案》的贯彻只是停留在被动执行的层面,对《方案》的研究与落实还存在明显的不到之处。
(二)教师对《方案》的了解情况
教师是《方案》实施的重要主导者,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方案》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是《方案》有效实施的基础。专业教师对《方案》的了解程度数据统计如下:对《方案》非常了解的占25%,比较了解的占41.7%,一般了解的占15%,不太了解的占10%,完全不了解的占8.3%。进一步分析后发现,4所制定本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教师都对《方案》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教师对《方案》的了解程度与学校对《方案》执行的主动程度呈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教师了解《方案》的各种途径汇总可知,上级培训占30.1%,校本培训占41.3%,自主学习占26.3%,其他占2.3%。可见培训是帮助教师了解与掌握《方案》的重要渠道。
(三)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
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方案》明确了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以便学校在课程执行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但是,从12所学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看,它们都没有依据《方案》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管理评教方式。限于评价人员对《方案》的了解程度,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的执教进度、教案完整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教学常规因素的评价均流于形式,基本不涉及教学内容的评价。因此,质量评价的结果很难反映真实的课程执行效果。
(四)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方案》体现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理念,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按每班35名学生为基准,《方案》明确了校内各实训(实验)教学功能室的配置(主要设备名称、数量、规格和技术的特殊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但从各校第1~4学期集中安排整周教学周(实训周、实验周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周)内容来看,各教学环节没有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普遍薄弱。
(五)专业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为保证《方案》在相关职业学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省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了5所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资源库配套建设,内容涉及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资源、教学评价资源等。资源库建设完成后,中心组邀请职教专家以及全省开设相应专业的中职校部分领导和教师审核了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资源在江苏职教网上共享。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教师会经常结合教学的需要选用这些共享的资源,同时也推荐给学生学习使用;36.7%的教师仅在公开课或教学评优时选用共享资源,因为他们觉得教材、教案、自制的课件已经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38.3%的教师则不使用共享资源,他们表示不知道有与《方案》执行配套的共享资源。
三、思考与建议
(一)立足校本,实现《方案》培训全覆盖
自《方案》在全省印发以来,为确保有效实施,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主办过与之相关的培训,仅以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为例,就有“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人才培养方案及精品课程开发研训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培训”2个项目,全省82名专业教师参训。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后,只要每人培训5名教师,省级培训的成果就能辐射到410名教师。因此,只要学校立足校本,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强跟踪管理,建立教师培训档案,根据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二次培训,就能彻底杜绝教师对《方案》及共享资源不清楚的现象。当然,立足校本的培训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之内,学校还可邀请学者、专家到校解读《方案》,提升教师认识高度。 (二)重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方案》按照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继续学习专业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总体设计了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专业课程、实训实验等,是相关中职校加强专业建设、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但是,各校有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因此,要在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方案》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科学定位,充分调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具有鲜明地方、行业特色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确保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建设及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
(三)开发适合“2.5 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某门课程性质、学时学分、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及教材编写、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从而使培养目标具体化与可操作化,是规范和衡量课程的准则,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可通过课程标准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可通过课程标准明确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学校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目前,省级层面的专业课程标准还没有统一颁发,但是,学校层面应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文化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纲领性文件全面评估课程建设与改革、学生知识与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
(四)统筹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
根据大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方案》构建了“1个基础平台 4个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比约51%。学校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知识体系与技能目标体系的协调以及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协调,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从基于某门课程到基于多门课程,从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分学期、分阶段、分层次开设技能实训,力避有些课程有技能要求而无技能实践现象。对于生产性的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五)各校联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围绕《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方案》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重点开发了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并在“江苏职教网资源服务平台”上共享,旨在帮助教师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技术规范等,仅靠5所学校开发的资源无法及时反映全省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优化需求。学校应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利用资源、主动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校校联动,才能加快资源的整合与积聚,实现全省优质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和开放共享。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关键词:中职;“2.5 0.5”学制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77-03
一、背景概述
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要求,委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开发了中等职业教育36个专业、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4个专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并于9月在全省试行。
笔者所在学校为中职“2.5 0.5”学制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牵头单位,全程参与了方案的开发与实施。为全面了解《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学校操作层面的实施情况,2015年1月份,在省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指导与帮助下,课题组完成了对全省12所开设相关专业学校的60名专任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与专题调研,共发放学校问卷12份,教师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对《方案》的执行情况
调查表明,各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都能落实“2.5 0.5”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按《方案》执行课程结构、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要求等,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开出率100%(技能方向课程从第四学期起开设,不涉及)。这说明各校都相当重视《方案》。但是,在汇总各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仅4所学校(占33.3%)组织教研组长、专业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地方用人单位等依据《方案》制定了本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其他学校对《方案》的贯彻只是停留在被动执行的层面,对《方案》的研究与落实还存在明显的不到之处。
(二)教师对《方案》的了解情况
教师是《方案》实施的重要主导者,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方案》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是《方案》有效实施的基础。专业教师对《方案》的了解程度数据统计如下:对《方案》非常了解的占25%,比较了解的占41.7%,一般了解的占15%,不太了解的占10%,完全不了解的占8.3%。进一步分析后发现,4所制定本校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教师都对《方案》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教师对《方案》的了解程度与学校对《方案》执行的主动程度呈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教师了解《方案》的各种途径汇总可知,上级培训占30.1%,校本培训占41.3%,自主学习占26.3%,其他占2.3%。可见培训是帮助教师了解与掌握《方案》的重要渠道。
(三)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情况
课程决定着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方案》明确了专业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以便学校在课程执行过程中进行质量监控。但是,从12所学校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看,它们都没有依据《方案》要求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对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管理评教方式。限于评价人员对《方案》的了解程度,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的执教进度、教案完整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教学常规因素的评价均流于形式,基本不涉及教学内容的评价。因此,质量评价的结果很难反映真实的课程执行效果。
(四)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情况
《方案》体现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理念,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根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设置的需要,按每班35名学生为基准,《方案》明确了校内各实训(实验)教学功能室的配置(主要设备名称、数量、规格和技术的特殊要求),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但从各校第1~4学期集中安排整周教学周(实训周、实验周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周)内容来看,各教学环节没有统筹安排,实践教学普遍薄弱。
(五)专业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为保证《方案》在相关职业学校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省农林牧渔类专业教科研中心组牵头,组织了5所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资源库配套建设,内容涉及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教学素材资源、教学评价资源等。资源库建设完成后,中心组邀请职教专家以及全省开设相应专业的中职校部分领导和教师审核了资源的形式和内容,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资源在江苏职教网上共享。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教师会经常结合教学的需要选用这些共享的资源,同时也推荐给学生学习使用;36.7%的教师仅在公开课或教学评优时选用共享资源,因为他们觉得教材、教案、自制的课件已经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38.3%的教师则不使用共享资源,他们表示不知道有与《方案》执行配套的共享资源。
三、思考与建议
(一)立足校本,实现《方案》培训全覆盖
自《方案》在全省印发以来,为确保有效实施,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多次主办过与之相关的培训,仅以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为例,就有“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人才培养方案及精品课程开发研训培训”、“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培训”2个项目,全省82名专业教师参训。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后,只要每人培训5名教师,省级培训的成果就能辐射到410名教师。因此,只要学校立足校本,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加强跟踪管理,建立教师培训档案,根据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二次培训,就能彻底杜绝教师对《方案》及共享资源不清楚的现象。当然,立足校本的培训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之内,学校还可邀请学者、专家到校解读《方案》,提升教师认识高度。 (二)重视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方案》按照培养目标、职业面向、职业资格、继续学习专业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总体设计了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专业课程、实训实验等,是相关中职校加强专业建设、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但是,各校有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因此,要在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方案》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科学定位,充分调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具有鲜明地方、行业特色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确保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建设及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等。
(三)开发适合“2.5 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某门课程性质、学时学分、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及教材编写、实施要求等要素的规定,从而使培养目标具体化与可操作化,是规范和衡量课程的准则,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可通过课程标准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可通过课程标准明确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发展水平;学校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目前,省级层面的专业课程标准还没有统一颁发,但是,学校层面应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开发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文化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纲领性文件全面评估课程建设与改革、学生知识与能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精细化管理。
(四)统筹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
根据大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方案》构建了“1个基础平台 4个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专业技能课(含顶岗实习、专业认识与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占比约51%。学校应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知识体系与技能目标体系的协调以及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协调,强化与后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从基于某门课程到基于多门课程,从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分学期、分阶段、分层次开设技能实训,力避有些课程有技能要求而无技能实践现象。对于生产性的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五)各校联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小组围绕《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方案》和《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重点开发了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并在“江苏职教网资源服务平台”上共享,旨在帮助教师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技术规范等,仅靠5所学校开发的资源无法及时反映全省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优化需求。学校应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利用资源、主动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校校联动,才能加快资源的整合与积聚,实现全省优质教学资源共知共建和开放共享。
(责任编辑:陈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