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微课 拓展课本外知识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具有目标强、容量小、形象化等特点。本文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素材出发,以具体案例来阐述微课对于拓展课本外知识的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充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知识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20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越来越容易,微课作为一种根植于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产物,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有益的补充,如何用好微课,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各学科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关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内容,基本类型有数学历史、数学趣事、数学人物、数学知识拓展等,如图就是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中的数学人物故事。这样的内容对于充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被老师一语带过,甚至直接忽略,其主要的原因是课堂时间非常宝贵,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学生的知识训练上,因此教材上这些极好的设计与安排就被浪费了。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素材,同时又不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微课,也许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微课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灵活,既可以出现在课内,又可以出现在课外;既可以讲新知,也可以复习旧知;既可以针对课本现有内容,也能夠丰富课外知识。下面就以三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来体现微课的教学优势。
  1   案例一:“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拓展
  《3的倍数的特征》是一堂极具挑战的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简单的运用特征来进行判别,为什么3的倍数具有这样的特征?教材是不作要求的,但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缺少了为什么的解释,这个知识点不够完美,同时,这个原因的证明(或说明)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高不可攀,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和部分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把这个说明纳入微课,由学生课外自己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从而了解到为什么3的倍数具有这样的特征。微课中呈现的具体说明如下:
  7845=3000+800+90+1=7×1000+8×100+4×10+5
  =7×(999+1)+8×(99+1)+4×(9+1)+5
  =7×999+7+8×99+8+4×9+4+5
  =(7×999+8×99+4×9)+(7+8+4+5)
  因为999、99、9都是3的倍数,所以第一个括号是3的倍数,如果第二个括号也是3的倍数的话,那么它们的和就是3的倍数。
  通过这个微课,学生不但加深了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十进制数的认识,并且可以把这个解释举一反三的应用到2、5的倍数的特征上面。
  2   案例二:“圆的面积”拓展
  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相比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圆的边是曲线,学生对于圆的面积没办法直接进行推导,仅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难以想象、不易感知和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利用“转化”思想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通过教师的操作演示,整个圆的面积推导过程是非常直观,学生可以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对于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学生就不难理解。但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除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外的其他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进一步拓展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微课内容呈现如下: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不同的方法。小明把圆平均分成16份,得到16个大小相等的小扇形,再把这些小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如图所示),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三角形的底可以表示为(   ),高可以表示成(   ),则三角形的面积是(   ),由此得到圆的面积。
   三角形的底由四个小圆弧组成,为圆周长的4/16,即1/4πr;三角形的高由圆的4个半径组成,即4r;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1/4πr·4r=πr2,由此得到圆的面积。
  通过这个微课,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了解圆面积公式的其他推导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3   案例三:数学历史问题拓展
  历史上留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解答思路独特,方法巧妙,富有启发性,并且与小学数学知识紧密相连。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方法多样,且需要综合运用小学学习的各种知识。这些数学历史问题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所以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讲解。但是老师往往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讲解,因此针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纳入微课,由学生课外自己观看老师录制的视频学习,从而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妇人洗碗问题)有一妇人在河边洗碗,掌管桥梁的官吏路过这里,问她:“你怎么洗这么多碗?”妇女回答:“家里来了客人。”官吏又问:“有多少客人?”妇女回答:“2个人共一碗饭,3个人共一碗羹,4个人共一碗肉,一共65只碗。”问共有多少客人?
  [分析]此题可以看成数学应用题,也可以用最小公倍数求解。
  [解法一] 因为每人用1/2只饭碗、1/3只羹碗和1/4只肉碗,所以所求人数应是65÷[1/2+1/3+1/4]=60(人)。
  [解法二]2、3、4的最小公倍数。由于每12人用了(12÷2)只饭碗、(12÷3)只羹碗、(12÷4)只肉碗,所以每12人共用了6+4+3=13(只)碗,65÷13=5。因此,所求的人数为12×5=60(人)。
  通过这个微课学生不但能了解有趣的数学问题,而且还能巩固所学知识,如题中的分数知识和最小公倍数。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总的来说,要使微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创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素养,除了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对数学教材、教学及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确立微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针对学生做出有效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创作者可以突破学科限制,尤其在拓展数学思想方法时,不应局限于数学学科知识,可尝试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这既是对微课内容的创新性思考,也体现出微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初中生学习压力加大,升学压力猛增,教学改革等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教育大环境和生源环境的变化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压力。当前学生素质相对比较高,为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主要的教育和应试的着力点在于在简单的题目上尽量少失分,努力在压轴题上形成新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中考竞争压力中脱颖而出,形成较大的压倒性优势,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在传统题型上总结得也比较好,但是在压轴题目上的表现不
期刊
【摘 要】塑料饮料瓶具有密封性好、耐腐蚀等独特优点, 不仅可用于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气体溶解性对比实验,还可用于快速制备新制氯水实验。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好。  【关键词】塑料饮料瓶;化学实验;自制教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671-8437(2019)22-0180-01  塑料饮料瓶(如矿泉水、可乐、雪碧瓶等)属于生活常见品,来源广泛,非常容易
期刊
【摘 要】以“元素的定义”这一初中化学核心概念的微课制作过程为例,探索基于优化教学设计的化学微课制作流程。在制作过程中,从选题入手,重视系列化微课的构建;从设计入手,着重体现“调查学情→制定目标→设计脚本”的微课教学设计思路,并探索“选择工具→设计互动→确定风格”的媒体设计思路;从反思、反馈入手,探索微课的螺旋式更新思路。  【关键词】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微课;元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期刊
【摘 要】学案导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案为载体,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质疑点拨、自主检测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任务。学案导学的作用日益被广大师生所认可和推崇,它将教与学统一起来,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本文就学案导学的积极作用及教学构建作出阐述,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学案导学;作用;教学构建;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新媒体在教育教学事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新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种产物—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微课以丰富的信息量、教学便捷等优点,在学校教学中迅速占领了一席之地,本文就微课在高中化学中的合理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18
期刊
【摘 要】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也是如此,生活化教学是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探讨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在数学生活化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205-01  数学抽
期刊
【摘 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学都在寻求创新,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摒弃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方向改进,重点考核学生实验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如何增加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积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性教学方式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中将军饮马模型是一种以对称转化线段的思想,能够解决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问题。由于其多变性,在考试命题中,其常常与函数图像、几何图形相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本文从最基础的将军饮马模型出发,归纳总结了其特征,罗列了其多种变形模型,并梳理了模型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将军饮马;动点;线段最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方式被引入到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无疑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改善以往教学模式下存留的教学问题。本文主要以部编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为例,探讨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运用策略。  【關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微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202-01  微
期刊
【摘 要】“问题链”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梯度性”问题、“探究性”问题链、“针对性”问题链等,探测学生思维的高度、丈量学生思维的广度,调适学生的思维角度。运用“问题链”,掀起学生数学思维的“千层浪”。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串;思维浪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