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维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9230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承载着民族的审美记忆,而且是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符号.在后现代文化境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属性,已转化成为发掘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从美学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涉的审美形态,既在日常生活审美、追求身体性审美体验等方面支撑着产业化开发,又在审美媒介、审美形式、审美内涵等层面制约着产业化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且价值较高,要在传承保护中对其进行产业化利用,就必须诉诸优秀的文化创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的当代转换.
其他文献
旅游研究者将旅游者和促游者捆绑在一起去追寻“旅游的本质”的做法注定劳而无功,因为促游者和旅游者的“旅游”,看似同一个词,实则是两个内涵和旨趣迥异的概念。促游者“搞旅游
作为现代哲学形态的马克思哲学,之所以拥有"活在今天的过去"的经典意义,就在于它对资本逻辑与现代科技内在联姻的现代性依据,进行了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批判,从而能深入到历史性维
“90后”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嫉妒心理,其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社会原因。如果能正确地引导,嫉妒就能转化为动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如果嫉妒心理过重,又不能自我转化、调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校区,但与这一形势相伴而生的是新校区校园文化的滞后甚至缺失.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内涵和灵魂所在,其建
中学选修课的开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普遍存在课程设置脱离基础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滞后于基础教育课
制度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团队良性运行的保证。当前教学团队制度建设存在生搬硬套、改革缺乏创新、执行生硬教条等问题,阻碍了教学团队活力的激发。教学团队制
现代英语语法和传统语法对虚拟式或虚拟语气的研究都忽略了它的各个用法之间的相互联系、认知共性,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则对虚拟式的用法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