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整百年的精武风光,为了弘扬宝贵的尚武精神,卢伟强先生和所有的精武人一样,始终都在时刻地激励着自己、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体现着作为一个精武人的自觉与价值。我想,若没有一种强大的精神信念与人性观念的支撑,精武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一种内在的精神承担与无私的奉献。我们今天刊发香港精武体育会88周年庆典的系列文章,感受最深的正是这种持之以恒地,无怨无悔地对人的生命存在和追问,对中华民族的强盛与探索,以及坚守“惟精惟一,乃文乃武”信念的基本精神。
问:卢老,您在香港推广武术活动长达六十余年,期间令您感到最有价值、最宝贵、最难忘怀的是哪件事情?
答:最难忘的事不止一二件,而最最难忘的应该是:1990年由北京主办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当时中国的武术项目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
而台湾能够冲破重重障碍,结果顺利地以“中华台北武术队”参加比赛,取得了一面男子南拳铜牌。这件事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关系是怎么样的?难以想象,为什么能冲破重重障碍,有哪些障碍?怎么样组成比赛队?怎么样学习比赛套路来适应比赛?一言难尽!
简单来说,第一,以我们精武会的名义去联系台湾大专院校体育总会国术委员会的翁主任,这是1989年初我与翁主任经过三个月的互动,决定在6月中带领5位运动员把亚运会竞赛套路传授给培训班的学员,因而轰动了整个台湾传媒,认为我们是代表大陆来台,还说:“中断40年,两岸武术相见欢。”
第二,接着1989年11月香港武术联会主办“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我们邀请了台湾国术总会13位领队、教练员作为观察员前来看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比赛。受到感动,于是他们要求留下5位教练员在港学习比赛套路,我马上答应。找到香港队的宋教练(北京来的)指导他们。
第三,5位教练回台后马上组成台湾集训队,又要求我们替他设法办理入境来港训练。因此,便邀请北京的吴彬、徐向东、叶书勋三位教练为台湾队进行了二周的苦练,协助他们组成了比赛队伍,决定参加亚运会比赛。
问:以您这样的高龄,应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为什么又担当了香港精武会的主席呢?
答:唉!说也奇怪,在精武会近三十年,从不担什么高职,只做一个普通董事,如要做十多年前已做了,为什么?真的不知如何说起。简单地说,2005年至2008年4年间,精武会内部出现了较大的风波,扰攘了三年多(2008年2月结束)。当时董事会推我做会长,只好为大局着想,勉强接受。虽然,大家都希望精武会有所突破,可是,二年过去形势未有改变。2009年改选时,他们又把我的名字提上去,还吓了我一跳,居然推选我为主席,我根本没想过要做这职位。后来经过一个星期的考虑,研究各方面情况,衡量了上下左右的工作、人事,只能勉为其难地暂且接受下来,只期望等待着年轻一代早点接上来。所以,总结来说,第一,认为精武会有它的特殊性!宗旨正确,历史悠长。第二,自己确实对精武会有深厚的感情,目前形势下会员们期望振兴,可凝聚力量。第三,既然是精武人,就要做精武事,相信群众的力量是可以实现一点理想的。
因此,便勉为其难地以80高龄傻气接受下来,真有点自作自受。
问:您对香港武术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答:这么大的问题,我不能作为代表去评估,不过既然你提了,因为不仅国内的武术人士关心,就是国际上也有不少人提此问题。只好就我个人肤浅的看法简单一谈。第一,香港这弹丸之地,在武林中来说,却是卧虎藏龙之地,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接着新中国成立不久,来了一批大师傅,以南方的为主,北方占少数,来港后他们靠授徒、跌打、医药及舞龙舞狮为生。文化大革命后,上世纪70年代初又来了一批,对香港影响不大,但散布在各行各业,较少用武术找生活,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就显得不同了,来港的以青年武师较多。不论南北东西,都带来了传统的、新的比赛套路满布港九。第二,到今天第一二批来港的师傅逝世的逝世了,老的老了。出国的出国了。所以时至今日,受香港社团的变化影响,他们都要归边,参加各大武术总会、联会、协会或历史较长的武术团体才有出路,否则很难靠独立门户找饭吃。政府康乐文化署在各地区开办了不少武术班组,用上一两千的教练,因此也形成了武术界各自找寻出路的局面。第三,香港武术界这几年来发展的国际赛、本地赛等比赛多如牛毛,武术会的成立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这二年来成立了一百八十多家,大都是个体户。你说是普及了吗?是的。全面水平提高了吗?未必!武术师傅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在资本社会里,不言而喻,如果要好好分析可要做很多调研工作,可惜香港领导武术的机构未有想过。“在自由社会里,就让它自由发展好了!”好吧,吴主编,我可能说多了,以后有机会再具体客观地谈吧!
问:卢老,您在香港推广武术活动长达六十余年,期间令您感到最有价值、最宝贵、最难忘怀的是哪件事情?
答:最难忘的事不止一二件,而最最难忘的应该是:1990年由北京主办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当时中国的武术项目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
而台湾能够冲破重重障碍,结果顺利地以“中华台北武术队”参加比赛,取得了一面男子南拳铜牌。这件事今天看起来非常平凡,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关系是怎么样的?难以想象,为什么能冲破重重障碍,有哪些障碍?怎么样组成比赛队?怎么样学习比赛套路来适应比赛?一言难尽!
简单来说,第一,以我们精武会的名义去联系台湾大专院校体育总会国术委员会的翁主任,这是1989年初我与翁主任经过三个月的互动,决定在6月中带领5位运动员把亚运会竞赛套路传授给培训班的学员,因而轰动了整个台湾传媒,认为我们是代表大陆来台,还说:“中断40年,两岸武术相见欢。”
第二,接着1989年11月香港武术联会主办“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我们邀请了台湾国术总会13位领队、教练员作为观察员前来看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比赛。受到感动,于是他们要求留下5位教练员在港学习比赛套路,我马上答应。找到香港队的宋教练(北京来的)指导他们。
第三,5位教练回台后马上组成台湾集训队,又要求我们替他设法办理入境来港训练。因此,便邀请北京的吴彬、徐向东、叶书勋三位教练为台湾队进行了二周的苦练,协助他们组成了比赛队伍,决定参加亚运会比赛。
问:以您这样的高龄,应该是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为什么又担当了香港精武会的主席呢?
答:唉!说也奇怪,在精武会近三十年,从不担什么高职,只做一个普通董事,如要做十多年前已做了,为什么?真的不知如何说起。简单地说,2005年至2008年4年间,精武会内部出现了较大的风波,扰攘了三年多(2008年2月结束)。当时董事会推我做会长,只好为大局着想,勉强接受。虽然,大家都希望精武会有所突破,可是,二年过去形势未有改变。2009年改选时,他们又把我的名字提上去,还吓了我一跳,居然推选我为主席,我根本没想过要做这职位。后来经过一个星期的考虑,研究各方面情况,衡量了上下左右的工作、人事,只能勉为其难地暂且接受下来,只期望等待着年轻一代早点接上来。所以,总结来说,第一,认为精武会有它的特殊性!宗旨正确,历史悠长。第二,自己确实对精武会有深厚的感情,目前形势下会员们期望振兴,可凝聚力量。第三,既然是精武人,就要做精武事,相信群众的力量是可以实现一点理想的。
因此,便勉为其难地以80高龄傻气接受下来,真有点自作自受。
问:您对香港武术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答:这么大的问题,我不能作为代表去评估,不过既然你提了,因为不仅国内的武术人士关心,就是国际上也有不少人提此问题。只好就我个人肤浅的看法简单一谈。第一,香港这弹丸之地,在武林中来说,却是卧虎藏龙之地,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接着新中国成立不久,来了一批大师傅,以南方的为主,北方占少数,来港后他们靠授徒、跌打、医药及舞龙舞狮为生。文化大革命后,上世纪70年代初又来了一批,对香港影响不大,但散布在各行各业,较少用武术找生活,直至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就显得不同了,来港的以青年武师较多。不论南北东西,都带来了传统的、新的比赛套路满布港九。第二,到今天第一二批来港的师傅逝世的逝世了,老的老了。出国的出国了。所以时至今日,受香港社团的变化影响,他们都要归边,参加各大武术总会、联会、协会或历史较长的武术团体才有出路,否则很难靠独立门户找饭吃。政府康乐文化署在各地区开办了不少武术班组,用上一两千的教练,因此也形成了武术界各自找寻出路的局面。第三,香港武术界这几年来发展的国际赛、本地赛等比赛多如牛毛,武术会的成立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这二年来成立了一百八十多家,大都是个体户。你说是普及了吗?是的。全面水平提高了吗?未必!武术师傅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在资本社会里,不言而喻,如果要好好分析可要做很多调研工作,可惜香港领导武术的机构未有想过。“在自由社会里,就让它自由发展好了!”好吧,吴主编,我可能说多了,以后有机会再具体客观地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