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angh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需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如果没有生活,那么教育就没有活力可言,而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也是没有活力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也是没有活力的死的书本。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的来说他说提出的生活教育包含有三大原理,分别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刻都在变化,也就是生活的每一个时刻都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有生活就有教育,在生活中包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我举一个鲜明的案例:我带的大班中有个女孩,她经常生病,好像每个月都发烧,因此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其他小朋友游戏的时候,她就只在一边默默地、孤独的看。我问她家长说她体质弱,吃药治标不治本,于是我就告诉她家长明天带她户外走走。当时是冬天,听着外面大风呼呼的吹,我、家长和小孩起初都很害怕。我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锻炼时她的家长把她包裹的像个“粽子”,就露小脸晒太阳,但是我和家长都发现虽然孩子的小脸吹得冰凉,但“平安无事”,于是慢慢的我们就更加放开,以后每天都户外锻炼一两个小时,时间慢慢延长,身体明显好了,吃饭也多了,不知不觉发现好久也不用去医院了。从那儿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带她出去玩沙包,跳绳,跳皮筋,在我们幼儿园里跟小朋友玩“藏猫猫”。如果下雪更是兴高采烈,戴好帽子,戴上手套,照雪景、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虽然小脸冻的通红,但孩子非常高兴。通过游戏,孩子变得健康了,性格变得变得开朗了很多,并且交了很多小朋友。由此可见生活应该成为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要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围绕生活进行,立足于解决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满足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能够对生活进行改变,而生活也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为此,需要我们广大幼儿教师从生活中去挖掘教育内容,让幼儿能够在感受生活、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凡是和幼儿生活相关、幼儿有着相当兴趣,并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幼儿教育的内容中去。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对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先生认为,其时生活就是教育,那么生活无处不在,教育也应无处不在,整个社会都是生活的场所,那么也就应该是教育的场所。社会即学校主要包含有以下的两层含义。首先,以社会为学校,将人民生活的社会场景变为教育场所,将教育从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与社会和生活更加的接近,并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其次,学校是为社会服务的,因此需要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让社会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必须要扩大教育的领域,而学校中的各种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可以利用社会资源、环境去影响学生。让教育向社会发展,更加有利于让学校教育摆脱封闭性,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譬如我们大家都知道几千年孔孟之道的浸染,形成了我们含蓄、内敛、宽厚、谦卑的民族性格。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要求人们在面对机会时能勇敢、大胆地说“我行”。所以培养孩子自我表现的勇气和习惯,就成了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我建议幼儿教师或者家长应有意识地扩大孩子接触面,让孩子经常面对陌生的人与环境,逐渐减轻不安心理。闲暇时,带孩子和邻居聊上几句,帮孩子与同龄朋友一起玩耍,建立友谊;购物时甚至可以让孩子帮忙付钱;经常到同事、亲戚家串门;节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游,让孩子置身于川流不息的游客潮中……随着见识的增长,孩子面对别人的目光时,勇敢地展示自己,便会多几分坦然。有了家长的肯定,如果再加上外人广泛的认可,孩子的自信心会得到强化。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让孩子变得更加从容。因此这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学校内外的人和资源能够沟通起来,让课堂能够延伸到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幼儿观察技能的提升与社会性的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教学论与方法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变式是怎样做便应该怎样学,怎样学便应该怎样教。教学做合一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更加重视。要求在做的基础上教,在做的基础上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的从感性认识快速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获得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要注重个体的体验与实践,只有通过个体的做,个体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深化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主要是直接获得经验。他们基本都是通过在活动能够中的亲自动手去感知事物,去观察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的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做到“做中教”。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出多种多样的生活情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让幼儿获得充足的经验。幼儿要做“做中学”。教师必须要确保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占主体地位,要鼓励儿童去积极的参与,亲历探究。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挖掘内容,将课程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有助于对当前的幼儿教育进行改变,为幼儿教育的实践指明方向。在幼儿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应努力挖掘“生活教育”的功能,不断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其理论的精髓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城区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三角形的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的内容。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高的概念,认识对应的底和高,并会作高。高的认识和作高的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三角形作高一直是学生公认的一个难点。练习中错误率比较高,有些学生即使到了六年级,三角形作高仍存在问题。典型错例如下:  一、典型错例  1、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错解:如图1、2所示:  分析:图1高与底不垂直,图2为直角三角形,
激励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课堂激励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信心,通过教师的合理赞美与肯定,小学生能增加语文学习的热情。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评价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如何实施激烈性评价提出了建议。  激励有利于培养兴趣。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健全,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教师肩负着启发与引导的重任,其言行对小学生的心智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合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也令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长期以来,语文教师还在依赖“练习册”、“课课通”、“AB卷”等教辅材料,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巩固。这样的作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只是慑于教师威严而被迫完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压抑,思维被限制,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必须要在作业的内容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运用新新课改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小学科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在践行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也逐渐呈献出百花齐放的课堂,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是我们透过这个热闹的表面来看科学教学本质,这样的课堂真的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吗?学生跟随着教师一个又一个的预设而不断地探究,不断地交流,根本没有时间来思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好习惯的养成。”因此,对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在幼儿园养成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芝兰之室”,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  孔子家语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后又有“孟母三迁”,足见环境对幼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永恒的主题。科学课堂在确保足够的探究活动时,应实现探究的有效性,达成探究的持续性,建构探究的生成性,将科学探究引向深入。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间进入探究世界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情景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广播电视正在迅猛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急剧积累和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习和传播手段之一的朗读,成了整个社会的需要。教育大普及,离不开朗读。书声琅琅更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从古至今,诵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传统就是以强调诵读感悟为特征的。虽未留下系统的理论著述,但也有“读
一、主题和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家长们更加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学习,而教育孩子的重任很大一部分由爷爷奶奶承担。出于独生子女以及隔代亲等种种原因,家长们往往更重视的是孩子的身体上的照顾和智力上的启发,而忽视了生活常规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不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等等。特别是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优越,成人包办、代替过多,孩子依赖性较强,生活常规和劳动习惯较差。  陈鹤琴先生认为
一、引言     图画心理疗法是心理老师以学生创作的图画作品为中介,通过学生、图画、心理老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发展象征性语言,发现内在真实感受,并将其创造性地整合到人格中,最后使学生发生治疗性改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本文就图画心理疗法的主要技法和操作技巧进行阐述。     二、主要技法     图画心理疗法在实施中有一些主要的操作要素,抓住这些主要的操作要素就抓住了图画心理治疗的关键技巧。   1
所谓“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常,数学小日记的素材从生活中来,通过写数学小日记,学生知道了数学的价值,建立了对数学的重要概念,并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带给自己的欢乐与思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在数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孩子所认为的比较枯燥的运算题、口算题等,它往往正是孩子对数学兴趣下降的时候,而数学小日记能让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