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上)

来源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回顾和梳理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存在着流派,存在着或存在过什么样的流派.笔者认为,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在理论、观念、方法上,形成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
其他文献
文章把唯意志主义美学放在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大背景下,分析它在从哲学认识论向价值论的转折过程中的划时代意义,并因此得以把美归入价值领域,肯定了审美的意志功能,分析了叔本
文学批评中语体风格的不同表现取决于批评家的'写作'姿态,批评家对于文学观念、人格追求、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不同侧重导致了文学批评在语言色调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
青年经济生活意识的社会化是青年个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过程.其社会化选择的内容包括社会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消费意识、择业意识等.提升青年经济生活意识的社会化,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