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对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重视下面几点。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影响很大,例如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很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就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培养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改革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关系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问题。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不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能独立地进行“再创造”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对问题乐于钻研,积极思考,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2004年全国足球超级联赛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问该队共胜几场球?这种短小精悍的数学题,难度不大,可使同学们即兴求解,以新引思、以趣激思,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又一因素。求知欲强的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或书本上现成的答案,而是积极思考,谋求发现新问题,寻求新答案,许多科学家也正是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才促进他们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集中型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集中型思维是指综合多种已有信息,朝着同一个方向,导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一般是在思维者具有解决问题的现存信息,但不知结论的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者只要把提供的信息加以组织。朝着一个方向思考,就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维是指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一般是在问题存在着几种解决方案,但都不可能肯定哪一种是正确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某道几何证明题的结论是要求证某两条直线平行,这就要求学生考虑有关两条直线平行的各种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对应线段成比例等等,上面条件具备其一都可判定两直线平行。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既需要集中型思维,又需要发散性思维。只有集中型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两者协调地活动,才能发现新联系,提出新假设、新答案,解决新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主动性、灵活性、广阔性和严谨性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有意制造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失败”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可以通过发展概括能力及习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提示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通过全面分析概念,揭示本质,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严谨性;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可以通过变化解题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等。
五、适当进行“探究性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反过来又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数学的现实应用性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适当进行“探究性活动”,这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要有开放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切不可千篇一律,活动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生活,鼓励他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影响很大,例如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很少给学生以独立思考与独立活动的机会。这样学生就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很难培养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因此改革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是关系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问题。
科学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种,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经验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不论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能独立地进行“再创造”的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对问题乐于钻研,积极思考,因此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2004年全国足球超级联赛前九轮比赛中,大连万达队保持不败,共积分25分。按比赛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问该队共胜几场球?这种短小精悍的数学题,难度不大,可使同学们即兴求解,以新引思、以趣激思,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又一因素。求知欲强的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或书本上现成的答案,而是积极思考,谋求发现新问题,寻求新答案,许多科学家也正是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才促进他们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的集中型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集中型思维是指综合多种已有信息,朝着同一个方向,导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一般是在思维者具有解决问题的现存信息,但不知结论的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者只要把提供的信息加以组织。朝着一个方向思考,就能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维是指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去探索多种可能性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一般是在问题存在着几种解决方案,但都不可能肯定哪一种是正确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某道几何证明题的结论是要求证某两条直线平行,这就要求学生考虑有关两条直线平行的各种判定方法。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对应线段成比例等等,上面条件具备其一都可判定两直线平行。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既需要集中型思维,又需要发散性思维。只有集中型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两者协调地活动,才能发现新联系,提出新假设、新答案,解决新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主动性、灵活性、广阔性和严谨性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有意制造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失败”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可以通过发展概括能力及习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提示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通过全面分析概念,揭示本质,培养思维的准确性、严谨性;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可以通过变化解题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等。
五、适当进行“探究性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反过来又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数学的现实应用性可以说是最广泛的了。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适当进行“探究性活动”,这也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要有开放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切不可千篇一律,活动总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生活,鼓励他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包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