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研事业单位是保障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科研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是其开展各项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本文將从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的现状,论述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改善措施,为提高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水平,以及我国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后勤保障;控制措施;改善措施
我国的农林业科研单位,在经历了20多年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之后,逐步形成了一套与农林业科研单位运行规律基本适应的后勤保障系统。针对目前农林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后勤保障系统再次显现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脱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保障农林业科研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高水平。
1、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是重要的构成基础,事业单位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后勤保障的支持,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相关的事业单位在规模以及业务方面都在不断的扩大。在后勤保障工作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根据后勤保障的关键点以及控制措施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后勤保障的控制管理措施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因为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以及服务社会而设立的机构。在具体的工作内容当中,后勤保障主要是保障单位的不动产,以及有效调控正常运行过程中所需物资,所以在保障性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后勤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成败。
2、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的现状
当前,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主要依照科研单位体系下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运行,目的在于保障后勤工作人员能够依照相关的规范,正确有效的开展后勤工作,但仅仅依靠相关的规范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的现状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探索新的控制措施。
2.1后勤保障运转成本较高
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过程中,科研目标基地分布较广,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地点比较分散,为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难度,同时单位的后勤部门由于工作职工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数量较多,造成相关的运行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后勤工作在效益创造方面能力较低,成为了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得不到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例如一些科研单位,后勤保障中心不仅要保障整个办公区域水电等相关设备的维修、办公环境的绿化以及保洁等,同时在员工疾病诊治以及子女教育方面也要做好保障工作,收不抵支,资金运转困难。
2.2人员结构问题造成发展动力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通较低,在服务水平及质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员都被分流到了后勤部门,造成年龄结构老化,相关资料显示,在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占到60%左右,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到了50%,造成了后勤部门成为科研单位的人才洼地,只是整个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甚至成为了整个科研单位的累赘。
2.3后勤保障经费较低
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含不同领域的农业科研任务,同时也要无偿性的为社会农业发展提供服务,造成在社会效益方面难以获得经济回报,而相关的科研管理经费是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和划拨,已按照相关的编制来进行预算,如果人员工资以及管理经费出现透支,则不会进行补发,造成后勤保障经费较低,在创新以及转型升级方面的动力不足。
3、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改善措施
3.1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模式的形成
随着科技体制不断深化和改革,农业科研单位对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新时期的环境下,要明确目标,迎接挑战,首先要提高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将后勤服务交给社会来进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交给社会来进行管理,不会关联后勤资产的转移,仅仅是将服务功能进行转移,从社会中获得服务,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完善,从而加强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力度,从而提升后勤服务效率。其次是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提高创新服务能力,有效探索新的保障服务模式,提高科技保障服务质量。
3.2人员精简以及人才素质提升
首先要积极引进新的后勤管理人才,保障后勤复合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后勤服务队伍的整体性素质,其次要精简职工数量,对低学历人员进行严格控制,相关的操作工作人员可由编外人员来进行实行,对改制后的人员要强化培训,保障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是依照服务买进的形式来进行农业科研单位后勤服务,从传统的自我服务,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向着社会服务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针对相关的问题要进行有效的改善,不断创新,有效落实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保障综合效益的提升,从而顺应市场化下的发展环境,同时要不断探索自身的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实现后勤保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青,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后勤职工队伍建设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3,67(12):46-47
[2]尹伟.事业单位行政后勤服务体系改革效果调研及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4,14(22):13-14.
[3]庞声琴.机关事业单位推行物业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物业,2013,42(28):58-59
[4]唐小见,鲍勇.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社会化之探讨[J].安徽农业学报,2003,31(49):58-59
【关键词】后勤保障;控制措施;改善措施
我国的农林业科研单位,在经历了20多年的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之后,逐步形成了一套与农林业科研单位运行规律基本适应的后勤保障系统。针对目前农林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后勤保障系统再次显现出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脱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以保障农林业科研单位后勤保障工作的高水平。
1、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是重要的构成基础,事业单位在整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后勤保障的支持,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相关的事业单位在规模以及业务方面都在不断的扩大。在后勤保障工作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传统的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所以,要根据后勤保障的关键点以及控制措施进行创新和改革,促进后勤保障的控制管理措施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因为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推动社会发展以及服务社会而设立的机构。在具体的工作内容当中,后勤保障主要是保障单位的不动产,以及有效调控正常运行过程中所需物资,所以在保障性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后勤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成败。
2、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的现状
当前,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工作主要依照科研单位体系下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运行,目的在于保障后勤工作人员能够依照相关的规范,正确有效的开展后勤工作,但仅仅依靠相关的规范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针对当前事业单位的现状问题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探索新的控制措施。
2.1后勤保障运转成本较高
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科研项目过程中,科研目标基地分布较广,造成工作人员的工作地点比较分散,为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难度,同时单位的后勤部门由于工作职工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数量较多,造成相关的运行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后勤工作在效益创造方面能力较低,成为了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得不到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例如一些科研单位,后勤保障中心不仅要保障整个办公区域水电等相关设备的维修、办公环境的绿化以及保洁等,同时在员工疾病诊治以及子女教育方面也要做好保障工作,收不抵支,资金运转困难。
2.2人员结构问题造成发展动力不足
农业科研单位的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通较低,在服务水平及质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员都被分流到了后勤部门,造成年龄结构老化,相关资料显示,在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占到60%左右,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工作人员占到了50%,造成了后勤部门成为科研单位的人才洼地,只是整个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甚至成为了整个科研单位的累赘。
2.3后勤保障经费较低
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含不同领域的农业科研任务,同时也要无偿性的为社会农业发展提供服务,造成在社会效益方面难以获得经济回报,而相关的科研管理经费是由国家财政部门进行管理和划拨,已按照相关的编制来进行预算,如果人员工资以及管理经费出现透支,则不会进行补发,造成后勤保障经费较低,在创新以及转型升级方面的动力不足。
3、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改善措施
3.1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模式的形成
随着科技体制不断深化和改革,农业科研单位对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新时期的环境下,要明确目标,迎接挑战,首先要提高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将后勤服务交给社会来进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交给社会来进行管理,不会关联后勤资产的转移,仅仅是将服务功能进行转移,从社会中获得服务,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完善,从而加强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力度,从而提升后勤服务效率。其次是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提高创新服务能力,有效探索新的保障服务模式,提高科技保障服务质量。
3.2人员精简以及人才素质提升
首先要积极引进新的后勤管理人才,保障后勤复合型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提高后勤服务队伍的整体性素质,其次要精简职工数量,对低学历人员进行严格控制,相关的操作工作人员可由编外人员来进行实行,对改制后的人员要强化培训,保障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最后是依照服务买进的形式来进行农业科研单位后勤服务,从传统的自我服务,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向着社会服务的方向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农林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后勤保障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针对相关的问题要进行有效的改善,不断创新,有效落实相关的制度和规范,保障综合效益的提升,从而顺应市场化下的发展环境,同时要不断探索自身的优势,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实现后勤保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长青,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后勤职工队伍建设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3,67(12):46-47
[2]尹伟.事业单位行政后勤服务体系改革效果调研及政策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4,14(22):13-14.
[3]庞声琴.机关事业单位推行物业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物业,2013,42(28):58-59
[4]唐小见,鲍勇.农业科研单位后勤工作社会化之探讨[J].安徽农业学报,2003,31(4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