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基于124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

来源 :农业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ever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旅融合是推进乡村振兴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同时也是影响地区耕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有效测度了我国农旅融合水平,利用2010—2017年12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农旅融合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整体水平偏低,目前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农旅融合对我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经济较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粮食非主产区农旅融合通过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和促进劳动力“回流”显著提升粮食生产效率,而粮食主产区乡村旅游发展对劳动力和耕地资源的“挤出效应”明显。山区农旅融合对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比平原地区更加显著。因此,提出加大贫困山区休闲农业开发力度,优化粮食非主产区农业固定资产配置,提高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断深入发展,VR技术开始应用到审美领域。VR审美给美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笔者从必要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对VR技术下的审美转向进行论析和阐释。审美社会性的时代诉求、审美主体的美学需求,以及现实生活的审美超越是VR技术下审美转向的必要性缘由。"艺术"外延的扩大,以及VR审美中想象性实体的客观存在,为这种转向提供了合理性所指。
在进入以沉浸传播为核心的第三媒介时代后,VR作为代表性媒介为传统影像的发展带来一次革新。叙事人称的转化和视听结合所带来的沉浸感、新奇感在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真实与虚拟边界模糊、技术与艺术重心失衡等问题,仍需对其进行反思与审视。
数字技术的突破为各领域的传播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传播者的实践形式相较于前数字时代更丰富,其中承载着艺术信息的艺术作品的外延被拓展。与沉浸媒介相结合的沉浸式艺术是这一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形态。
本文基于甘肃省2001年至2015年间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指标的统计数据,利用熵值赋权法计算综合评价函数,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该省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向上的发展态势,达到勉强耦合协调水平。本文还针对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评奖活动作为电影生产的重要事件,是电影评价机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电影观念的一种外在表征与内在诉求。对中国电影奖评选的考察,实则是对其评价标准及体系的综合检视,彰显着主流电影观念的沿革与建构。本文试以金鸡奖、百花奖为例,从其历时性与共时性维度出发,聚焦电影奖评选与电影观念的互构关系,挖掘电影评奖的深层逻辑及影响力,以期为中国电影评论体系的建构拓宽思路和创新视野。
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专业电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在四十年发展历程中,日趋科学、完备的评奖制度无疑是其基础性保障。本文尝试钩沉金鸡奖评奖制度实践的历时性衍变,爬梳金鸡奖从初选到终评的程序与规则,探究金鸡奖在奖项设置、评选机制、评委组成等方面的制度性变化,透视金鸡奖如何与时俱进,显现其评奖的全面性与权威性。通过史述金鸡奖的制度构想、具体实践和意义价值,希冀让金鸡奖在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