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 至今日,李永忠还记得,30年前在绵阳市纪委工作的他,来到四川省纪委杂志社的场景。
“我多次来,那时候大家就很随和,对杂志社几个领导从不称官衔,都是喊‘老陈’‘老欧’;但为了一篇稿子,又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2019年4月13日下午,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在北京接受了廉政瞭望记者专访,谈及自己的学术之路及与廉政瞭望的多年深厚感情。讲到情浓处牵动思绪,不由得声音激动。作为知名反腐专家,他谦虚地说,自己走上这条路是误打误撞,幸有杂志社的帮助和鼓励。其实,廉政瞭望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有幸得到了诸多反腐专家的倾力之助呢?
上世纪80年代末,在绵阳市纪委任职时,李永忠结缘《廉政瞭望》的前身《党风党纪月刊》及《四川监察》,从此为杂志撰稿长达30多年。
“第一次有深刻印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全省一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方面的会上,当时我以地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身份参会。看到杂志尽管薄薄一本,但里面文章体现出的思想锋芒很难得,我回去就向领导建议,一定要用好刊物。后来我到了梓潼县纪委,又对梓潼县纪检系统学刊用刊做了部署。几年后的一次党风廉政建設宣传座谈会上,我作为先进代表发言时,给杂志总结出了‘学习手册’‘宣传手册’‘教育手册’‘知识手册’的定位。”
用好杂志是一方面,李永忠笑言,是杂志社把他培养成了反腐专家。“我是杂志社评的优秀通讯员,得名副其实啊。”李永忠回忆,他与杂志社的交往、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他定我写。杂志社给我出题目,命题作文。比如‘永忠,写写绵阳地区整治红包礼金问题的经验’,‘防止违法建房的问题,绵阳如何做的,你有没有思考?’”接到题目后,李永忠抓紧调研,深入思考,利用晚上或周末挑灯夜战。
第二阶段——他供我选。“杂志社列出好几个选题,由我选择感兴趣的题材撰写文章,这一阶段并不只是‘蹭新闻热点’,它让我从更深的视角思考一些问题。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既调动了我写稿的积极性,同时拓展了调研的空间。”
也正是那段时间,李永忠在杂志上刊发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文章,如评论《多琢磨人,少琢磨事》,理论文章《改革党内监察制度》,包括他研究制度反腐的开篇之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
“第三个阶段——同做课题。到了中央纪委之后,杂志社同我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努力做好重大课题。”李永忠爽朗地笑了。廉政瞭望刚面向市场发行时,就邀请他撰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稿件,他也成为廉政瞭望年度反腐盘点的常客,写出的《2003年反腐败形势回顾、分析与展望》等文章由于站位高、视觉宽、分析深、前瞻性强,受到了许多读者喜爱。
这些年来,《廉政瞭望》刊发了他不少观点类稿件,引起学界和大众热议。如关于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的讨论,呼吁“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以及探讨“两规”的稿件等。如今,“两规”已被“留置”取代,更加规范。
同时,李永忠也给杂志推荐了许多重磅选题,仅去年操作的就有“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村监委的改革发展”“反腐败的能见度和聚合力”等。这些创新色彩浓厚的选题,经过扎实采访,常常引发社会关注。
与廉政瞭望杂志社相伴进步的30年,让李永忠难以忘怀的,还有这里的氛围,虽然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但大家更像朋友。他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夏天他来到杂志社,立马有人掏腰包去买来大西瓜招待,从领导到通讯员,大家围着边吃边谈稿件,有年轻人还不时与领导争论,最后两拨人谁也无法说服谁,只好搁置争论。
“领导没有架子,真正做到了平等。从编辑到通讯员的积极性,都被很好调动起来。杂志能走向全国,内部有这样的民主氛围是很重要的。”李永忠感慨。
除了氛围,李永忠还念念不忘杂志社的人。
“当时主管杂志的四川省纪委研究室主任陈达士,是工程兵出身,办过工程兵报,很会改文章。或许因为同为部队出身,我俩聊得很投缘。那时我写文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有时并不规范。他会认真地出主意,亲自修改稿件里的重要词句。有时晚上打来电话,客客气气地和我商量某一个词句,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继任主任的欧可智,也被李永忠认为是他从文路上的引领者。“他跟我讲,你的尖锐和锋芒,要放到文章中去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要用更平和的语言,更婉转的表达形式,把这些深刻的思想,把改革的意念放进去,效果会更好。他们这些话,对我后来搞研究影响特别大。”李永忠说。
“我和杂志社的很多领导如吴光镭、王玉生、廖翥、胡桂林等同志都有很好的关系。”李永忠回忆,“杂志社的历届领导都很年轻,但对反腐思考较深,且有见地,真正尊重专家,同时又有担当,肯担责,所以很多问题我乐意和他们探讨。后来我只要回成都,都会抽时间和杂志社的同志坐一坐,既讲一讲我对大势的分析判断,也听一听来自一线调研采访的真话。《廉政瞭望》就是我的娘家,回到娘家就应该讲真话、听真话。”
回忆至此,李永忠郑重地说,我认为,杂志社对我的培养是成功的,我对杂志社的感情是长久的,我有一种报恩的心态。我后来到了北京,成长为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但我仍然是杂志社一个普通的通讯员,也是永远的通讯员。李永忠坐直身子正色道:“这是我对杂志社的承诺。”
“廉政瞭望30年了,非常不容易。”李永忠在“打Call”的同时,也对未来提出希望,杂志要努力做到“工作手册”“宣传手册”“教育手册”“知识手册”,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在精准把好政治关、把握大方向的同时,更加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追求深度报道和评论的锐度、广度,继续做到有情怀、有追求、有锋芒。
采访结束时已是晚上7点多。摇下车窗,李永忠稍显疲惫但仍兴致不减地补充道:“你们可以研究这几个重大话题,比如,异地为官和巡视巡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部分基层干部不作为的问题,影响纪委监委‘实现内涵发展’的深层原因……”
“我多次来,那时候大家就很随和,对杂志社几个领导从不称官衔,都是喊‘老陈’‘老欧’;但为了一篇稿子,又经常争得面红耳赤。”
2019年4月13日下午,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在北京接受了廉政瞭望记者专访,谈及自己的学术之路及与廉政瞭望的多年深厚感情。讲到情浓处牵动思绪,不由得声音激动。作为知名反腐专家,他谦虚地说,自己走上这条路是误打误撞,幸有杂志社的帮助和鼓励。其实,廉政瞭望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有幸得到了诸多反腐专家的倾力之助呢?
与杂志交往的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在绵阳市纪委任职时,李永忠结缘《廉政瞭望》的前身《党风党纪月刊》及《四川监察》,从此为杂志撰稿长达30多年。
“第一次有深刻印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全省一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方面的会上,当时我以地市纪委办公室副主任身份参会。看到杂志尽管薄薄一本,但里面文章体现出的思想锋芒很难得,我回去就向领导建议,一定要用好刊物。后来我到了梓潼县纪委,又对梓潼县纪检系统学刊用刊做了部署。几年后的一次党风廉政建設宣传座谈会上,我作为先进代表发言时,给杂志总结出了‘学习手册’‘宣传手册’‘教育手册’‘知识手册’的定位。”

用好杂志是一方面,李永忠笑言,是杂志社把他培养成了反腐专家。“我是杂志社评的优秀通讯员,得名副其实啊。”李永忠回忆,他与杂志社的交往、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他定我写。杂志社给我出题目,命题作文。比如‘永忠,写写绵阳地区整治红包礼金问题的经验’,‘防止违法建房的问题,绵阳如何做的,你有没有思考?’”接到题目后,李永忠抓紧调研,深入思考,利用晚上或周末挑灯夜战。
第二阶段——他供我选。“杂志社列出好几个选题,由我选择感兴趣的题材撰写文章,这一阶段并不只是‘蹭新闻热点’,它让我从更深的视角思考一些问题。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既调动了我写稿的积极性,同时拓展了调研的空间。”
也正是那段时间,李永忠在杂志上刊发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文章,如评论《多琢磨人,少琢磨事》,理论文章《改革党内监察制度》,包括他研究制度反腐的开篇之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
“第三个阶段——同做课题。到了中央纪委之后,杂志社同我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努力做好重大课题。”李永忠爽朗地笑了。廉政瞭望刚面向市场发行时,就邀请他撰写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稿件,他也成为廉政瞭望年度反腐盘点的常客,写出的《2003年反腐败形势回顾、分析与展望》等文章由于站位高、视觉宽、分析深、前瞻性强,受到了许多读者喜爱。
这些年来,《廉政瞭望》刊发了他不少观点类稿件,引起学界和大众热议。如关于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的讨论,呼吁“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以及探讨“两规”的稿件等。如今,“两规”已被“留置”取代,更加规范。
同时,李永忠也给杂志推荐了许多重磅选题,仅去年操作的就有“浙江武义县后陈村村监委的改革发展”“反腐败的能见度和聚合力”等。这些创新色彩浓厚的选题,经过扎实采访,常常引发社会关注。
难忘杂志社的人与事
与廉政瞭望杂志社相伴进步的30年,让李永忠难以忘怀的,还有这里的氛围,虽然是编者与作者的关系,但大家更像朋友。他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夏天他来到杂志社,立马有人掏腰包去买来大西瓜招待,从领导到通讯员,大家围着边吃边谈稿件,有年轻人还不时与领导争论,最后两拨人谁也无法说服谁,只好搁置争论。
“领导没有架子,真正做到了平等。从编辑到通讯员的积极性,都被很好调动起来。杂志能走向全国,内部有这样的民主氛围是很重要的。”李永忠感慨。
除了氛围,李永忠还念念不忘杂志社的人。
“当时主管杂志的四川省纪委研究室主任陈达士,是工程兵出身,办过工程兵报,很会改文章。或许因为同为部队出身,我俩聊得很投缘。那时我写文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有时并不规范。他会认真地出主意,亲自修改稿件里的重要词句。有时晚上打来电话,客客气气地和我商量某一个词句,让我受益匪浅。”
后来继任主任的欧可智,也被李永忠认为是他从文路上的引领者。“他跟我讲,你的尖锐和锋芒,要放到文章中去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要用更平和的语言,更婉转的表达形式,把这些深刻的思想,把改革的意念放进去,效果会更好。他们这些话,对我后来搞研究影响特别大。”李永忠说。
“我和杂志社的很多领导如吴光镭、王玉生、廖翥、胡桂林等同志都有很好的关系。”李永忠回忆,“杂志社的历届领导都很年轻,但对反腐思考较深,且有见地,真正尊重专家,同时又有担当,肯担责,所以很多问题我乐意和他们探讨。后来我只要回成都,都会抽时间和杂志社的同志坐一坐,既讲一讲我对大势的分析判断,也听一听来自一线调研采访的真话。《廉政瞭望》就是我的娘家,回到娘家就应该讲真话、听真话。”
回忆至此,李永忠郑重地说,我认为,杂志社对我的培养是成功的,我对杂志社的感情是长久的,我有一种报恩的心态。我后来到了北京,成长为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但我仍然是杂志社一个普通的通讯员,也是永远的通讯员。李永忠坐直身子正色道:“这是我对杂志社的承诺。”
“廉政瞭望30年了,非常不容易。”李永忠在“打Call”的同时,也对未来提出希望,杂志要努力做到“工作手册”“宣传手册”“教育手册”“知识手册”,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在精准把好政治关、把握大方向的同时,更加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追求深度报道和评论的锐度、广度,继续做到有情怀、有追求、有锋芒。
采访结束时已是晚上7点多。摇下车窗,李永忠稍显疲惫但仍兴致不减地补充道:“你们可以研究这几个重大话题,比如,异地为官和巡视巡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部分基层干部不作为的问题,影响纪委监委‘实现内涵发展’的深层原因……”
在精准把好政治关、把握大方向的同时,更加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追求深度报道和评论的锐度、广度,继续做到有情怀、有追求、有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