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卫部门对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知及处置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er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其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原因也纷繁复杂。保卫部作为高校稳定最直接责任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此类事件的特点和原因,并积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入手,采取主动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进而维护校园的稳定。
  关键词:高校保卫部门 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 特点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5(b)-0214-02
  自我国近代出现真正意义的高等院校以来,高校一直就成为年轻人活跃的舞台,这里的学生有激情、有热情;头脑灵活、思维开放;信息纷繁、接纳能力强。年轻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而且给社会带来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冲击力往往也是巨大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再次活跃,国际国内大小事件都能在高校里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稍微疏于观察或处置不当便会引起高校学生的群起攻之。作为高校稳定的直接负责部门,高校保卫机构必须对此类突发群体性事件有足够的认识和谋划,才能在发生此类事件时沉着应对,临危不乱,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本文所谓的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以在校学生为主导且有多人参加的,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中的一种或多种原因所致,对高校或社会正常秩序可能造成影响或冲击的事件。
  
  1当前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上述年轻学生的种种特点,也决定了这一群体的不足,如易于冲动、过于自我、易受误导等,这些特点和不足也使得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不仅具有一般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而且具有“高校”这一特定地域和“学生”这一特定主体所赋予的独特性质。
  一是事件突发性。校园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任何先兆,由于校园内人员密集、年龄结构和思想认识接近,任何一个事件往往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引起大量学生的共鸣,如果有人进行组织、引导,就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聚集。同时,由于手机、校园网、校园广播等通信手段广泛使用,高校管理部门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掌握此类情况。
  二是诱因多样性。由于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活跃、热心时事、关注维权等特点,对任何一件小事的评论、诉求都能迅速在广大学生当中引起共鸣和争论,这里事情既可能是学校偶然一次停电,也可能是国内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乃至国际上涉及国家主权的重大事件。
  三是目标明确性。无论是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学生反映的诉求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人群、部门或者事件,而且此类群体性事件在其内部也是高度的统一,虽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追求的目标不一定相同,但在各个阶段其诉求也是较为一致和明确的。
  四是行为对抗性。由于校园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多是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当通过正规渠道无法反映诉求、解决问题时,学生群体年轻冲动的特点便会体现出来,加之部分学生抱有法不责众的心理,使其容易将心中的不满通过极端的行为表达出来,甚至转变为打砸烧等恶性行为。
  五是发展多变性。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涉及人员众多、情绪激动,而且很多诉求是学校一方难以解决的,因此,引导和化解工作难度较大,处置不好就会造成事态的扩大,由校园内的聚集转变为走上街头,由单一学校扩展至多个学校。
  
  2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近年来,导致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发的原因涉及宏观、微观多个方面,概况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制度的变迁。高校学生无不面临着走向社会的严峻考验,其对相关政策的关注程度也是空前未有的,因此政府相关制度的出台和变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工作、生活,较为突出的例如,就业制度、集体户籍制度、学历认可制度、联合办学制度、特困生扶持制度、教育收费制度等。这些相关制度的出台和变动前后,都会对学生的在校生活和日后求职产生较大影响,往往在学生心里产生待遇不公的影响,在学生群体当中形成不满情绪。
  第二,学校管理的弱化。近年来,随着办学社会化、教师聘用制等制度的实行,学校对教师队伍、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依然完全依靠高校一己之力,这一矛盾造成学校管理职能的不断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学生管理弱化。由于学生大量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出租房,各类侵害学生人身财产的案件、火电气灾、食品卫生安全等事故类事件也日趋频繁,一旦此类事件发生,学生极易将矛盾聚焦在学校和政府方面。二是对教師队伍管理弱化。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灵活性较大,其工作、生活几乎全部脱离了学校的视线,造成影响师德学风的事件不断增多,这必然在学生当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笔诛口伐,甚至是大范围聚集表达诉求。三是对服务人员管理弱化。高校当中存在大量非在职服务人员,如个体食堂人员、宿舍管理人员、绿化保洁人员以及在校内的施工人员等,而学校对上述人员的管理相对落后,时常造成由饭菜质量收费、宿舍清洁、施工扰民等问题学生集体反映不满的情况。
  第三,反华势力的渗透。西方反华势力经常把大学生当作思想意识渗透的目标,并经常通过网络这一隐蔽渠道对大学生进行拉拢、渗透,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自由”思想,部分不敏感的学生的维权意识被引向极端。当学生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而又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理直气壮地状告学校,甚至会采取过激行为,如罢课、游行、聚众上访等等。同时,国内一些另有用心的人员自认为在社会变革中改革开放利益调整中受到不公待遇,其也会利用学生这一最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制造事端引发关注。
  
  3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对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而且在每个阶段都应当从保卫部门自身和在校学生两方面开展工作。
  3.1 事前阶段
  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切实做好应对各类事件的准备、预警工作,才能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做到有条不紊、妥善处置。
  首先,提高认识,完善制度。要不断增强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校园保安以及其他教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敏感意识,牢固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断完善各类方案预案,确定事件处置的第一领导,制定不同事件的处置流程,细化保卫力量的职责和措施,并定期组织预案演练,熟练地掌握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发的方法和要领,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其次,建立广泛的情报搜集网。一是加强与学生干部的沟通。由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或教师定期与学生干部的沟通,掌握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关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诉求,了解学生对国内外焦点事件的态度等。二是强化辅导员制度。在每个班或专业设立专职的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加大与学生的接触面,能够最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动态。三是加大校园网监控力度。由于校园网已成为学生发表言论、相互沟通、组织活动等事情最主要工具和场所,高校保卫部门应当承担起对校园网的实时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学生当中的不稳定因素,并密切关注,防止事态扩大。
  最后,完善学生反映诉求的渠道。由于多数群体性突发事件都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当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接受学生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学生作出答复或加以整改,从而不断化解一个个的小矛盾。
  3.2 事中阶段
  高校保卫部门在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遵循“静、快、明”的工作原则进行现场处置。
  首先,静是指头脑要冷静、内心要平静。高校保卫部门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先在头脑里树立清醒的认识,不能坐立不安、如临大敌,要客观看待发生的突发事件,从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秉着“宜疏不宜堵”的原则,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地位出现在学生面前,才能真正听取学生的诉求,进而防止事态的扩大。
  其次,快是指上报要及时、处置要快速。发现此类事件后,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及时将此事件上报校领导以及当地公安机关,并根据相关方案预案落实相关人员的职责,保卫部门的领导也要第一时间赶到事件核心区,全面掌握事件的起因、学生的人数、目前的情绪状态、反映的主要诉求等内容。随后,主动联系高校相关部门,就学生反映的诉求进行通报,并由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尽快给出明确答复。同时,部署保卫部门员工对现场的学生进行劝导、疏导,防止规模的扩大。
  最后,明是指信息要透明、导向要明确。群体性事件最忌讳的就是人员的盲从,盲从者易于被人利用,且往往更加容易冲动,使事件向恶性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处置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高校保卫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手机、校园广播等形式,将诉求的最新解决进展、焦点的真实情况及时的进行通报,从而消除学生对学校、征服的误解、偏见和敌视情绪,进而缓解事态的紧张。同时,加大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依靠正规的途径去反映问题、解决问题。
  3.3 事后阶段
  在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结束后,作为高校保卫处来说,仍然有两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
  一是加强总结、完善机制。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高校保卫部门应当对此次事件的起因、处置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总结出成功的、带有共性的处置措施,发现导致事件恶化的、无效的处置措施,进而逐步完善各级方案预案,建立适合本校的、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应对机制。
  二是加强教育、有效引导。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刚刚结束的几天,是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应从不同角度开展此项工作。对于高校保卫处来说,应当对学生加强政治敏感性的教育,使其提升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自我辨识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意识教育,使其能够选择合理合法的途径去反映、表达自己的诉求;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通过此种方式解决问题的危害性,以及对自身、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逐步對高校对事件处置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而自觉的抵制和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健,刘东民.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5).
  [2] 操光亮,吴有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分析与思考[J].保卫学研究,2006(1).
  [3] 戈国华,李夏芳.试谈防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J].山东文学,2008,11.
  [4] 孙兰英.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0~12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对261例腮腺肿瘤进行研究,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高频二维超声及彩色多
新立话是钦州的一种土粤语。与钦州白话的不同特点主要是: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和塞擦音时基本送气;全浊上声大部分今读去声,少部分今读阳上;声调八类,平上入三声分阴阳,去声不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六所工科类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的了解和研究,对目前高职的学生评价模式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发现一些共性的
目的评价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对23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US)、对比增强磁共振(cEMRA)及DSA检查,以颈总动脉法(CC)计算狭窄
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短信的主要社会群体,在使用手机短信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以福州市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心理所
本文对当前国内有关大众传媒与农民工及其子女群体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梳理,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提出建议,认为:1、应加强经验数据积累,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2、应由对
目前高职高专汉语专业遇到办学目标模糊、缺乏有实践经验教师、缺乏实训基地和指导经验、培养人才与市场不接轨等困难。但只要我们依托地方经济,调整好办学方针,培养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