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科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中,除了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外,更多的时候是在自学中获得,而学生自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来实现的。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教会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应养成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具体的学习方法,使其在学习中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进行学习和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归纳概念。即要求在接触每一个基础知识点时都要给它下一个定义,以了解每个基础知识点的基本情况。基础知识点主要指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专有名词、历史人物等,这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基本内容。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长平之战等是历史事件;闭关自守、门户开放、租界、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就是专有名词;秦始皇、洪秀全、孙中山等就是历史人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一个基础知识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一般由时间、主体和客体(指在事件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内容(任务、目的等)、性质构成。如:鸦片战争是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由英国发动、法美为帮凶为了打开中国门户、占领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而发动对中国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专有名词一般由内容、特点、性质构成。如:《马关条约》是1895年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历史人物一般由时间、主要活动、称谓或其阶级属性构成。如:洪秀全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中国农民阶级为了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二、提取提纲。即指把一个知识点的各方面内容的构成完整地用大纲的形式表达出来。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编排有一定的规律,一节课的结构一般是按(题目、背景、简单经过出现)、特点、结果及其原因、评价(意义、功绩、影响、教训)顺序编排。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个顺序编排明白地告诉学生,让学生按这个顺序简单归纳提纲,以形成对某节课或某个知识点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和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以揭示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形成板块。即把所阅读的基础知识内容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分割,找出相关的部分。对基础知识构成部分进行分类。基础知识分为:历史事件、专有名词、历史人物、主要观点结论四大板块,在教材中把它们找出来。如洋务运动这一节。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历史名词:洋务派、顽固派,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等军事工业和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三支海军和海军衙门,新式学堂。历史人物:曾国藩等洋务派代表,倭仁等顽固派代表。观点结论: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维护清政府统治;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破产;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自己在学习时应该看什么、学什么、怎样学,就不会盲目无序、东翻西看,而是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
  
  四、分类归纳。指在学习中,将所出现的历史基础知识点按其属性范畴分类,进行优化组合。如在学习“32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这一节时,就可以把各基础知识点分成三类:军事建设,有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反“围剿”斗争;建立党的革命军队: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领导权,井冈山会师合编工农红军第一军。政治建设,有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经济建设,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思想建设,有“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分类归纳的方法,在单元复习、阶段复习中尤其适用,经过这样处理以后,能使零碎的、孤立的、单个的历史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专题,便于记忆和总结历史规律。
  
  五、概括中心。指在阅读教材时,要明确所阅读各部分内容的中心意思。因为一节课的内容由多个小栏目、多个段落构成,往往一个栏目、一个段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一句话就是要懂得这节课、这个栏目、这个段落到底是讲什么的,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本栏目、本段其他内容与之的内在联系。这一阅读的任务就是在一节课中找出许多个中心内容以及理清其与其他内容之间、各中心之间的关系。根据教材的编写,一般题目就是一节课的中心句,小标题就是各栏目的中心句,而各段落的中心句则是分散在各段中,要经过查找或者分析、综合本段所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归纳才能得出,有的是课本中有的,有的课本中没有明确表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只有学生掌握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以后,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把学习的方法教给他,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
其他文献
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体,这两个方面各有自己的独立性,不能互相代替,但又不能分离。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彼此影响、互为因果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在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是为学而存在的,应该为学服务,因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认识活动,教师无法代替。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就应该既重视教法的研究,又重视学法的研究,以相互促进,
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的过程。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发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思想,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班级“智力背景”的建设和利用    班级的“智力背景”是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学校与社会进行全方位沟通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也只有在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打破了语文课“一部教材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老师应怎样去教语文?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应处理好那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
无论哪个学校,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一定的后进生。后进生一般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普遍较差,纪律上又较散漫,甚至个别学生还经常“惹是生非”,到处“捅娄子”,所以在一般的班主任眼中,这些学生多是眼中钉,也是最令班主任“头痛”的学生。班主任们花在这些学生身上的时间确实太多太多,而且伤神又费力,但教育的效果甚微。武陵中学与其他学校一样,对班级、班主任的管理有一定的制度:学生违纪,班级被扣分,班级荣誉受损,牵涉班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史实,培养学生辨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试图从史料在教学中的分类、作用及运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史料的分类和作用    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它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
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贱师而轻傅。”中国振兴的关键在教育,而能否培养出优质人才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关键又在于教师的职业道德。然而,由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心态失衡,缺乏自信。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农村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与职业道德规范相背离的状况。有人赌博,有人语言粗俗,有人辱骂体罚学生,有些人忙于跳槽……  所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以文字材料为对象,不断进行感知、记忆、联想、想像、思维等心理活动,伴以兴趣、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变化,不断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提取信息。阅读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那么,如何把学生引进书香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呢?      一、倡导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
自2006年5月份以来我校组织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课题小组,我们的课题小组就“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这个课题进行了培训、观摩、制作、交流。这里主要就从观摩、制作和交流三方面谈谈心得。   在观摩阶段,我们主要观摩了兄弟学校的两堂示范课,一节语文的作文赏析课,一节物理课。我主要关注了语文课的教学。据课后这位老师介绍这是他上的第二节作文课。在第一节课上他先确定了作文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然后
课堂讨论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有效的讨论可以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维、想象、判断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中,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课堂讨论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列课堂讨论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讨论      “盲目”讨论是指事先没有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教师忽视教案的
一直以来,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够借助课改的契机,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究学习,我们的历史课堂将会是富有生机、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引入问题教学法有何意义?怎样开展问题教学法?实施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力图对此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