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初探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273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让我们看看《语文课程标准》是怎样特别看重“探究的学习方式”的。
  ———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理念)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总目标)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5—6年级目标)
  ———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材编写建议)
  ———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建议)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学建议)
  ———综合性学习应……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学建议)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评价建议)
  接下来让我们研究两个关键问题。
  
  一、什么是探究性阅读
  
  探究性阅读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解决式”阅读方式,即以“问题”为核心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阅读。它是一个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伴随一个个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就能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提升与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采用适当的探究性阅读方式,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建构。
  我们常说,学习一篇文章,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探究性阅读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这些。关键在于,过去我们主要靠讲解分析,而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深究。简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探”就是探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究”就是究问为什么这样写。如此看来,探究性阅读是当代阅读教学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并不神秘。
  
  二、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
  
  1.教会学生提问———问题意识
  探究性阅读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想一想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不明白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你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有了问题意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才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寻求答案———实践能力
  探究性阅读强调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知识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如上海的郑桂华老师教学《散步》,探究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学习第一节时,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通常习惯的表达有“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句式的不同寻常。学习第二节时要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接着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第二环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小组活动,全员参与,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第三环节:班级交流,共享发现。1.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2. 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文章选进人教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郑桂华老师从一些原来并不显眼的文字出发,引导学生挖掘其背后蕴藏着的思想、情感、文化意义。突破一点,带动全文。她教《散步》是从“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是春天总算来了”这两句话开始的,启发学生读书:今年的春天不是很正常地来了吗?怎么会“太迟太迟”“总算”来了呢?原来这是“我”的心理期盼,希望体弱多病的母亲能够早点到田野上散散步,踏踏春。下课前留下12分钟让学生比较上海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差异,上海版是按《散步》原文选入教材的,而人教版则删除了几处。该不该删?理由在哪里?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语言与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3.鼓励多元解读———开放视野
  接受学习往往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趋同,缺乏创造性。探究性阅读具有开放的视野,即使是正确的答案也不当作唯一的经典,而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寻求更多的答案。找到了答案也不意味学习过程的结束,还要鼓励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探寻新的答案。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发表个人理解和感受时,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从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巴迪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是多么希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为下文父亲的评价作铺垫,形成反差,同时也可以看出巴迪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我”……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思维“动”了起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又如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课文讲的是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对求知的渴望和孩子们惊人的想象力。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见解,继而交流了他们各自童年的发现———“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我发现鸡与蛋的关系”“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学生们创造的火花迸发开来,汇成了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并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创新的成功和喜悦。
  结语: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创”开来,使其思维在探究中任意驰骋,融入到阅读实践之中,“悟”出文本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老湾初中)
其他文献
苏教版高二选读教材《唐诗宋词选读》(2007年6月第3版,丁帆、杨九俊主编)里《寄李儋元锡》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次年春作此诗寄赠好友“李儋元锡”。教材和教参上把李儋、元锡作为作者的两位友人。我在教学此文时,学生对此有疑问,为之争论不休,教学进度一时难以推进。  笔者对此也心存疑惑,查询了大量信息,加以比较鉴别。  《中国文学·唐诗》中有注解:李儋(dān):字元锡
采用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了白术中的Ca、Mg、Fe、Mn、Zn、Sr、Cu等常量及微量元素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94%~9.33%,回收率为91%~103%。该方法适用于植物中多种元素的测定,结果令人
目的分析接受腹腔镜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中采用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其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腹腔镜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将患者分
渤海国从大祚荣建国到契丹灭国,共有200多年的历史。渤海国在存续期间与中原唐朝联系紧密,政治上表现为间接的隶属关系,经济上表现为以朝贡贸易为主导的官方贸易与民间商贸往
为研究装甲车辆火力系统中炮闩和反后坐装置的技术状态变化对装甲车辆火力系统的技术状态的影响,并准确诊断技术状态变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多种潜伏故障,该文在技术状态参数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