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大学生隐喻语用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gfuchic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隐喻无处不在,是认识世界的有力手段。隐喻语用能力在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也应该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隐喻用法。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语言的隐喻角度去了解和认识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认知视角 隐喻请用能力 培养
  1965年,Richards在其名著《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中说,“隐喻在人类语言中无处不在。”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的观点。他们指出,“我们的概念系统在定义我们的日常现实中起着核心作用。我们的概念会构造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构造我们的世界感知,构造我们与世界的互动。如果关于概念系统为隐喻本质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日常所为、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仅是隐喻所赐,即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实质上是隐喻性的。[1]”该书的出版真正开创了现代意义的认知隐喻学研究的先河,是该学科的经典之作。
  一.研究背景
  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在思维中感知、认识、重构现实世界的有力手段。隐喻由两要素构成,即本体和喻体。二者缺一不可。“本体是新知,是期待进一步认识的领域; 喻体是旧知,是已熟悉化的認知成果。喻体概念构造向本体的投射使熟悉化了的喻体认识创新发展到本体,并且创造了本体的概念构造。[2]”因此,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隐喻就其本质而言是用一熟悉的事物来理解另一陌生的事物。
  束定芳是国内较早研究隐喻的学者之一,他在《隐喻学研究》(2000)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隐喻的过程,并指出隐喻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是两个不同域之间的互动;二是隐喻的理解是通过我们熟悉的已知事件来认识和理解我们不熟悉的未知事件,即一种想象性经历[2]。鞠晶(2009)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存在于人类思维中。她阐述了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强调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基础课教学、理论课教学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3]。陶源,姜占好(2012)结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普遍性等内容,探讨如何培养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尝试为语用能力的提高和语用意识的培养进行理论建构[4]。
  程明(2013)阐述了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指出文化差异性是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并论述隐喻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5]。朱敏冠(2014)在阐述隐喻语用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认知隐喻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应用范围较窄、运用不够系统全面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学习者隐喻语用能力的策略[6]。段钨金,王颖,段亚妮(2016)重新界定隐喻能力内涵,认为隐喻能力是大学生必备的英语语言能力之一,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隐喻能力,以此提出从隐喻的四个方面来考量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隐喻能力[7]。
  二.教学实例分析
  1.TIME IS MOTION.时间是运动的。
  How time flies.时光飞逝(光阴似剑)。 Timewaits for no man. 时不我待。
  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美国人认为没有人能停止不前。
  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我们只是时间的奴隶。
  解析:时间是运动的,它不会静止,也不会等待某一个人,我们都不得不做时间的奴隶,接受它的支配,被它驱动地匆匆向前奔跑(Americans are always in a rush)。
  2.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Time is a precious resource.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我们应当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解析:时间是金钱,是宝贵的资源,我们不应该浪费,应当惜时如金,让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3.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途
  人生是一次旅途,在旅途中你能看见风景也会遭遇挫折。因此,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人生充满起起落落,有高峰有低谷,有高潮亦有低潮。享受胜利的鲜花,更要学会接受失败的泪水。
  His new arrival has brought great happiness to our family.他的出生给我们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
  I don’t know where I’m heading.我不知道我将往何处去。
  He has passed away.他去世了(驾鹤西去,升天了)
  解析: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从出生到成长,经历了迷茫、无助,最后消失在人世中。
  4.ARGUMENT IS WAR.争论是一场战争,有进攻、有防守、更有输赢。
  He defends his arguments by providing examples.他用实例捍卫他的观点。
  They bombarded me with questions.他们连珠炮般地提问。
  She shot down all my arguments.她猛烈的批判我的观点。   解析:在法庭或辩论场上,对手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捍卫(defend)、炮轰(bombard)、击落(shot down),浓浓的火药味,构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武器就是隐喻语言,虽不似长枪大炮那样远距离地大面积攻击,但也可以与对手赤手空拳到短兵相接地大干一场,可以想象那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的场面。
  5.HAPPINESS IS UP/SAD IS DOWN. 快乐是向上的/悲伤是向下的。
  I’m feeling up/down. 我感觉状态好/差。They’re in high spirits. 他们情绪高涨/低落。
  解析:向上意味着积极的,向下意味着消极的。歌词I’m flying high in the sky中的“sky”表示足够高的高度,该句表示作者心情及状态好,高高地飞翔在天空,心情舒畅。“高升”“下台”“上位”“下野”,这些一“上”一“下”无不体现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大学生隐喻语用能力的培养
  1.注重中西文化隐喻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隐喻文化内涵
  不同的习俗、不同的历史都传承了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如果不理解美国人惜时如金的价值观念,也就很难发现hamburger(汉堡包)、instant coffee(速溶咖啡)等速食产品畅销的秘密,也不会知道Drive-Thru(麦当劳得来速)这种全新的快餐服务模式,更无法接受美国人认为“人人都是时间的奴隶“的观点。
  2.通过课内学习使学生了解隐喻的普遍性,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是词义产生的主要依据,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隐喻中的一语义域投射于另一语义域,即源域和目标域具有相似性,词汇在旧意义基础上产生与之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新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隐喻的规则,帮助学生了解词汇在新旧意义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如上文实例分析中的TIME IS MOTION和TIME IS MONEY中的部分例子出自《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二册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8].
  3.通过课外阅读验证隐喻的普遍性,提高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读物中验证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LIFE IS A JOURNEY在名著《简·爱》[9]中出现频率高,该隐喻实现了简·爱的人格和个性的构建,反映了她的精神成长状态。“Life is a journey which is purposeless and uncontrolled”是简·爱对自己童年和寄宿学校的生活回忆,反映了她对无法掌控自己未来的无助; “a phase of my life was closing tonight, a new one opening tomorrow”表明她结束生命中的一段历程,对即将开始新的一段历程感到彷徨;“Life is an object that can be handled”表示主人公已经重建自信并提高对人生的满意度。隐喻手段的使用,反映了简·爱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她坚强乐观的性格,以及对人生的丰富认知和感受。
  四.结语
  认知隐喻理论对英语语言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语言交际中使用大量的隐喻表达方式,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区分究竟是以字面义的方式理解,还是以隐喻的方式理解,话语是否受听话人文化背景、语境和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的结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使用隐喻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隐喻的分析方法,學会解读隐喻及其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隐喻语用能力。因此,隐喻语用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10.
  [3]鞠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48-150.
  [4]陶源,姜占好.语用能力培养的认知观[J].外语学刊,2012(3):96-99.
  [5]程明.认知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224-226.
  [6]朱敏冠.认知视角下学习者隐喻语用能力的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2014(1): 82-84.
  [7]段钨金,王颖,段亚妮.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何培养大学生隐喻能力[J].高教学刊,2016(6):25-28.
  [8]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9]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在表现人物、景色、情感、心理社会等复杂意象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它能使作品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能使文笔简约,结构紧凑;能创造含蓄新颖的意境,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中之“虚”,是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突”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正因如此,高考试题中会屡有涉及,但广大考生又觉困惑,故有说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终生学习。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根本
内容摘要:当前网络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中,“仪式转向”初步兴起,表现出在线仪式行为、在线仪式事件、在线仪式场景等不同方面的发展路向。在线仪式突破了传统节日文化网络传承中的标本化、景观化、封闭化问题。  关键词:网络环境 传统节日 仪式 在线仪式  一、在线仪式的理论内涵  仪式(rite),按照社会学、文化人类学领域的解释,是“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①。仪式有多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文成县委、县府提出了“走山路、吃山货、观山景、唱山歌、住山庄”的特色发展新思路。廿年来,文成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了建设新文成的一大特色及成功之路。笔者以现有的文化与旅游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为基础,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加凸显文化特色资源的魅力和活力。   关键词:文化特色 资源 旅游经济 传统 活动 发展   “文化风来满城春”为主题的《文网议事厅》栏目播出后,许多网友通过网络
摘要: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地习惯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养成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民主推优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例行工作,是班级民主建设的主要途径,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学生权利观念及工作操作程序等因素的影响,
【摘要】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认真研究过渡阶段行为心理特征,调查研究教师的健康疏导情况,并提出对策建议,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儿童期青春期过渡阶段特征健康疏导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什么是有效教学?北师大陈琦、刘儒德先生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这样阐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
内容摘要:新《广告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必将对高校《广告学》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作为长期从事《广告学》教学的高校教师,笔者从广告思维、广告理论教学、广告实践教学等三方面探讨了新《广告法》对《广告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新《广告法》 教学 影响   新《广告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律将会对高校《广告学》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广告学》教学的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