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市场理性回落
随着2011年秋季拍卖逐渐接近尾声,纵观各个网站及媒体的艺术市场版块的头条,大多是艺术市场的“寒流”“回落”等字眼,仿佛一夜之间繁花似锦的艺术市场已经黯然失色。其实秋季拍卖各个拍卖公司的战绩不可谓不好,只是跟春季拍卖做出对比,秋季拍卖比春季拍卖下降约20%,不论是老牌的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还是内地知名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等拍卖公司,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率先拉开中国艺术品秋拍大戏序幕的香港苏富比秋拍,虽然总成交逾32亿港元,但与2011年春拍的34.9亿港元相比,略显逊色;香港佳士得2011秋拍以28.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宣告结束,与春拍的成绩相比,减少了11.5亿港元;北京翰海在秋拍中取得了21.24亿元,比起2011年春拍的24.58亿,下滑了13.5%;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过50亿元,但短短几个月之后的秋拍却直线下降23%,仅为38.6亿元。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下降证明拍卖市场已经进入理性调整阶段,而相比此前的以量取胜,“去伪存真”与“比拼精品”才是各大拍卖公司的取胜之道。
精品永不过时
艺术市场逐渐走向理性,藏家们开始更理性地看待艺术品,许多新买家开始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品相上乘、回报率高的拍品更容易受到追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再盲目追捧大师,可能他们意识到,只有精品才能配高价,品相普通的作品即使出身名门也会流拍。
如2011月13日晚,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38件近现代书画作品成交28件,成交额10.73亿元人民币。其中,齐白石盛期精品山水册虽然以1.94亿元成交,但相比齐白石作品在春季拍卖中的价格已有回落。徐悲鸿作品《双骏》、张大千作品《东丹王人马图》《胜鞋红》,傅抱石作品《松菊思余》、齐白石作品《柏屋图》《清风君子》等此前被业界寄予厚望的画作相继流拍。在“望山堂藏画”专场,上拍的两幅齐白石作品均流拍,张大干的作品则13幅上拍、5幅流拍。
反观11月19日晚,北京艺融2011秋拍“生命之流——吴冠中《长江万里图》”专场。吴冠中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以8000万元起拍,经过两个电话委托和3个场内买家的15轮竞价,最终以1.3亿元落槌、1.495亿元的成交价(含佣金)成交,超越2011年保利春拍中以1.15亿元成交的另一幅作品《狮子林》,刷新了吴冠中单幅作品拍卖纪录。
寻找资本时代下的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的新方向
从“亿元年代”到“资本年代”,艺术品市场一路走来,受过诟病,得到过至高的仰慕,相比苏富比、佳士得等老牌拍卖公司的岁月积淀,相比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艺术市场经济规律,中国艺术品市场略显单薄和稚嫩,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的熏陶,经过无数艺术品市场从业者的努力,从“天价”到“资本”到今日的“疑似洗牌”,中国艺术品市场渐渐走向更理智更规范的道路。
2011年12月14日,由99艺术网发起、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为学术支持单位的“携‘亿元’以运‘资本’——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珀丽酒店开幕。论坛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先生主持,原文化部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新建、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榆等相关文化部门领导到会并发表致辞。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艺术北京执行董事董梦阳、99艺术网董事长兼CEO杨凯等众多艺术行业专家参与了此次论坛,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以及艺术资本市场的格局展开多方面的讨论。
2012年拍卖市场谁说的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开始逐步走向市场,虽然海外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关注只是停留于一般水平,但是对于国内艺术市场却有着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在萌动,于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对文化艺术的收藏和消费有一定的追求。同时,这一时期有很多艺术家、收藏家也需要有一个正规市场进行艺术品交换。如何来满足供需两方不同的需求?北京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寇勤就在发言中表示:因为艺术品在它的欣赏和价值判断方面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当时那个环境之下,艺术品拍卖应运而生。并且他提到:“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最大的诞生的那个机遇就恰逢是在九十年代初。”
参考当下国内艺术品发展的大环境,既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也有艺术市场的自身经验的积累和逐渐成熟,因此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新机遇。为什么近二十年拍卖行业在艺术品市场里繁荣,而画廊却被挤压?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认为,是因为艺术市场的机遇被拍卖机构踩上了,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画廊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瓶颈,在经济危机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将会依托什么而继续向前发展?他认为主要需依托文化的大发展,因此从事文化行业的所有人,包括画廊、拍卖企业,都遇上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而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先生则认为,2012年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他在论坛发言中说:“在2011年春季很多大买家,但到秋季就少了很多,不过,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由于地产和股票方面很多资金的提前退出,这些资金便从地产投资方面进入了艺术品市场,并且没有投资的方向。由于这个原因,2011年的市场还是非常好,至于2012年我看机遇是多重的一种组合……这个机遇将会非常锻炼各个拍卖公司的功力,就像99艺术网标题《市场机遇与历史机遇》所说的那样。”
金融介入艺术市场并不是艺术价值的衰落
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这几年金融机构在艺术品行业快速扩张,尤其是2011年各路文交所异军突起,但是国务院一纸38号文,却把全国一半以上的文交所逼进了死胡同。于是,关于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因此,第二届高峰论坛提出的“整合:艺术金融化与金融艺术化”的单元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益民在发言中表示:“艺术品的金融化、金融艺术化就是一个跨界的东西,我们要为我们高端的客户或者为我们的投资者寻找到更好的、更合适的投资的机会。所以我们完全是站在投资的角度去看艺术品市场,客观地讲,国外艺术市场走过的路就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的。”而世邦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亦农则从金融学角度阐释:金融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死路一条,进入艺术品行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创新做法。金融机构的钱大部分是来源于投资者,投资者往往有两个诉求:一是保本的诉求。我们在逐利的前提下首先是保本,这样我们在选择投资艺术品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晰,这样一来 你必须得明确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品来投资。二是,用报表说话。
也许有人会觉得金融介入艺术就是一种投机行为,但是何亦农更愿意称其为一种金融行为,她认为金融进入到艺术品行业后,首先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的,要符合金融的价值规律、运行规律,其次才是依据艺术品这个载体的特点以及特殊性来进行把握。
如果艺术市场购买的需求都来源于投资性资金,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雕塑部负责人柴宁认为这可能是艺术市场泡沫比较严重的时候了。他说:“至少在现在,目前市场的需求主要还是来源于个人的收藏、机构的收藏,这个可能还是一个最主要的需求。这种投资性的需求,相对来说是一个补充性的,当然,有很多个人的收藏也带有
定投资的性质,但是它不是纯粹的,就像买卖股票样的投资,它有很多个人的爱好,包括消费这样的一些动机在里边。所以现在总体来说,艺术品的金融化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期望最终会发展成艺术品完全的证券化或者完全的成为一个投资工具,还是希望艺术品能够保持它最主要的一些功能。”
新名词:艺术资本生产力
高峰论坛第三单元围绕着“方向:产品投资与产业投资”展开讨论。主持人杨凯首先向参与讨论的嘉宾抛出一个直白的问题:艺术品投资热的原因是什么?来自台湾羲之堂的总经理陈筱君女士认为这是艺术市场的一种定律,财富到了一定的时间点会进行重新分配,从而会导致艺术品很可能重新易主。她认为未来大家应该更关注如何让艺术品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稳定,且法规的设计上面更注重保护所谓的投资人的时期,并且她也很期待日后的中国能够走向更稳定,更有法制,更具有国际能见度,而不仅仅是有非常高的艺术品成交额。
北京空间画廊总监李苏桥则认为,要对艺术品市场火爆的原因做一些区分。艺术品市场能够有今天,一是国人有钱了,二是大家在媒体鼓动下或者文化价值传承下有一种集体对艺术品市场能够获利的幻觉,三是目前存在一些认真严肃的收藏家,他们愿意去梳理中国近现代书画或者中国当代艺术的脉络。他认为,目前浮在尖上的比如傅抱石、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干的这些交易品是非常安全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西方是没不能有这么大量的在二级市场显现,而且顶尖的艺术交易品将来最大的买家应该是国家。
当主持人杨凯先生问到我们为什么不爱去投资艺术产业的时候,艺术北京执行董事董梦阳在发言中谈到,现在是一个什么都追求速度的时代,投资也是一样,艺术品相对来说投资回报周期比较短,而资本更愿意挣快钱,所以资本对艺术产业投资的缺失看来是很正常的。但是未来艺术品市场会有一个冷静的回落期,这个时候大家会就想到艺术品产业以及艺术品制造的问题。
随着2011年秋季拍卖逐渐接近尾声,纵观各个网站及媒体的艺术市场版块的头条,大多是艺术市场的“寒流”“回落”等字眼,仿佛一夜之间繁花似锦的艺术市场已经黯然失色。其实秋季拍卖各个拍卖公司的战绩不可谓不好,只是跟春季拍卖做出对比,秋季拍卖比春季拍卖下降约20%,不论是老牌的香港苏富比和香港佳士得,还是内地知名的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等拍卖公司,都没能再续春拍的辉煌。率先拉开中国艺术品秋拍大戏序幕的香港苏富比秋拍,虽然总成交逾32亿港元,但与2011年春拍的34.9亿港元相比,略显逊色;香港佳士得2011秋拍以28.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宣告结束,与春拍的成绩相比,减少了11.5亿港元;北京翰海在秋拍中取得了21.24亿元,比起2011年春拍的24.58亿,下滑了13.5%;2011年春拍中国嘉德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过50亿元,但短短几个月之后的秋拍却直线下降23%,仅为38.6亿元。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下降证明拍卖市场已经进入理性调整阶段,而相比此前的以量取胜,“去伪存真”与“比拼精品”才是各大拍卖公司的取胜之道。
精品永不过时
艺术市场逐渐走向理性,藏家们开始更理性地看待艺术品,许多新买家开始有选择地进行投资,品相上乘、回报率高的拍品更容易受到追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不再盲目追捧大师,可能他们意识到,只有精品才能配高价,品相普通的作品即使出身名门也会流拍。
如2011月13日晚,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38件近现代书画作品成交28件,成交额10.73亿元人民币。其中,齐白石盛期精品山水册虽然以1.94亿元成交,但相比齐白石作品在春季拍卖中的价格已有回落。徐悲鸿作品《双骏》、张大千作品《东丹王人马图》《胜鞋红》,傅抱石作品《松菊思余》、齐白石作品《柏屋图》《清风君子》等此前被业界寄予厚望的画作相继流拍。在“望山堂藏画”专场,上拍的两幅齐白石作品均流拍,张大干的作品则13幅上拍、5幅流拍。
反观11月19日晚,北京艺融2011秋拍“生命之流——吴冠中《长江万里图》”专场。吴冠中巨幅画作《长江万里图》以8000万元起拍,经过两个电话委托和3个场内买家的15轮竞价,最终以1.3亿元落槌、1.495亿元的成交价(含佣金)成交,超越2011年保利春拍中以1.15亿元成交的另一幅作品《狮子林》,刷新了吴冠中单幅作品拍卖纪录。
寻找资本时代下的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的新方向
从“亿元年代”到“资本年代”,艺术品市场一路走来,受过诟病,得到过至高的仰慕,相比苏富比、佳士得等老牌拍卖公司的岁月积淀,相比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艺术市场经济规律,中国艺术品市场略显单薄和稚嫩,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的熏陶,经过无数艺术品市场从业者的努力,从“天价”到“资本”到今日的“疑似洗牌”,中国艺术品市场渐渐走向更理智更规范的道路。
2011年12月14日,由99艺术网发起、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为学术支持单位的“携‘亿元’以运‘资本’——第二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珀丽酒店开幕。论坛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先生主持,原文化部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新建、中拍协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幼铮、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榆等相关文化部门领导到会并发表致辞。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艺术北京执行董事董梦阳、99艺术网董事长兼CEO杨凯等众多艺术行业专家参与了此次论坛,对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现状以及艺术资本市场的格局展开多方面的讨论。
2012年拍卖市场谁说的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开始逐步走向市场,虽然海外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关注只是停留于一般水平,但是对于国内艺术市场却有着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在萌动,于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对文化艺术的收藏和消费有一定的追求。同时,这一时期有很多艺术家、收藏家也需要有一个正规市场进行艺术品交换。如何来满足供需两方不同的需求?北京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寇勤就在发言中表示:因为艺术品在它的欣赏和价值判断方面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在当时那个环境之下,艺术品拍卖应运而生。并且他提到:“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最大的诞生的那个机遇就恰逢是在九十年代初。”
参考当下国内艺术品发展的大环境,既有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也有艺术市场的自身经验的积累和逐渐成熟,因此我们的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新机遇。为什么近二十年拍卖行业在艺术品市场里繁荣,而画廊却被挤压?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认为,是因为艺术市场的机遇被拍卖机构踩上了,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画廊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瓶颈,在经济危机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将会依托什么而继续向前发展?他认为主要需依托文化的大发展,因此从事文化行业的所有人,包括画廊、拍卖企业,都遇上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而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赵旭先生则认为,2012年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他在论坛发言中说:“在2011年春季很多大买家,但到秋季就少了很多,不过,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由于地产和股票方面很多资金的提前退出,这些资金便从地产投资方面进入了艺术品市场,并且没有投资的方向。由于这个原因,2011年的市场还是非常好,至于2012年我看机遇是多重的一种组合……这个机遇将会非常锻炼各个拍卖公司的功力,就像99艺术网标题《市场机遇与历史机遇》所说的那样。”
金融介入艺术市场并不是艺术价值的衰落
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这几年金融机构在艺术品行业快速扩张,尤其是2011年各路文交所异军突起,但是国务院一纸38号文,却把全国一半以上的文交所逼进了死胡同。于是,关于艺术品金融化、证券化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因此,第二届高峰论坛提出的“整合:艺术金融化与金融艺术化”的单元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国投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益民在发言中表示:“艺术品的金融化、金融艺术化就是一个跨界的东西,我们要为我们高端的客户或者为我们的投资者寻找到更好的、更合适的投资的机会。所以我们完全是站在投资的角度去看艺术品市场,客观地讲,国外艺术市场走过的路就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的。”而世邦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何亦农则从金融学角度阐释:金融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是死路一条,进入艺术品行业就是其中的一种创新做法。金融机构的钱大部分是来源于投资者,投资者往往有两个诉求:一是保本的诉求。我们在逐利的前提下首先是保本,这样我们在选择投资艺术品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晰,这样一来 你必须得明确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品来投资。二是,用报表说话。
也许有人会觉得金融介入艺术就是一种投机行为,但是何亦农更愿意称其为一种金融行为,她认为金融进入到艺术品行业后,首先是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的,要符合金融的价值规律、运行规律,其次才是依据艺术品这个载体的特点以及特殊性来进行把握。
如果艺术市场购买的需求都来源于投资性资金,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雕塑部负责人柴宁认为这可能是艺术市场泡沫比较严重的时候了。他说:“至少在现在,目前市场的需求主要还是来源于个人的收藏、机构的收藏,这个可能还是一个最主要的需求。这种投资性的需求,相对来说是一个补充性的,当然,有很多个人的收藏也带有
定投资的性质,但是它不是纯粹的,就像买卖股票样的投资,它有很多个人的爱好,包括消费这样的一些动机在里边。所以现在总体来说,艺术品的金融化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我个人并不是特别期望最终会发展成艺术品完全的证券化或者完全的成为一个投资工具,还是希望艺术品能够保持它最主要的一些功能。”
新名词:艺术资本生产力
高峰论坛第三单元围绕着“方向:产品投资与产业投资”展开讨论。主持人杨凯首先向参与讨论的嘉宾抛出一个直白的问题:艺术品投资热的原因是什么?来自台湾羲之堂的总经理陈筱君女士认为这是艺术市场的一种定律,财富到了一定的时间点会进行重新分配,从而会导致艺术品很可能重新易主。她认为未来大家应该更关注如何让艺术品行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稳定,且法规的设计上面更注重保护所谓的投资人的时期,并且她也很期待日后的中国能够走向更稳定,更有法制,更具有国际能见度,而不仅仅是有非常高的艺术品成交额。
北京空间画廊总监李苏桥则认为,要对艺术品市场火爆的原因做一些区分。艺术品市场能够有今天,一是国人有钱了,二是大家在媒体鼓动下或者文化价值传承下有一种集体对艺术品市场能够获利的幻觉,三是目前存在一些认真严肃的收藏家,他们愿意去梳理中国近现代书画或者中国当代艺术的脉络。他认为,目前浮在尖上的比如傅抱石、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干的这些交易品是非常安全的,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在西方是没不能有这么大量的在二级市场显现,而且顶尖的艺术交易品将来最大的买家应该是国家。
当主持人杨凯先生问到我们为什么不爱去投资艺术产业的时候,艺术北京执行董事董梦阳在发言中谈到,现在是一个什么都追求速度的时代,投资也是一样,艺术品相对来说投资回报周期比较短,而资本更愿意挣快钱,所以资本对艺术产业投资的缺失看来是很正常的。但是未来艺术品市场会有一个冷静的回落期,这个时候大家会就想到艺术品产业以及艺术品制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