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hua212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脱离不了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作了一些粗浅地尝试。
   一、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庙里传出不断的钟声"的故事,再听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此时教师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象闹钟的嘀嗒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在实践活动中,揭示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模拟生活实境,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和技能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因此把讲台变舞台,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对于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相向)、相背、同向、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编导几个情境让学生两个两个表演:1、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而行后相遇;2、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后不相遇,而是相距;3、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后,并能用语言编题叙述,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同时、相向、相背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再如,在教学打折时,让学生模拟开办了一个百货商店,进行换季倾销,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它用的是数学知识,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四、返回生活天地,讓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因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增加实践题,如教学比例尺,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这个房间的平面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2、改变题型和内容,如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选取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购物事物,题目为形式作了变化,编了这样一道题:小林带10元钱到商店买了5支铅笔,他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并不象我们以往的应用题,每一个条件都有用,要学会选择有利信息。
  3、设计开放题,用2个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也可能是( )。这样的题目,使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在这些尝试中,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主要道理。
  总之,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就为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
期刊
【摘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引人入胜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将学生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数学贴近生活,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 兴趣 情景 数学教学   数学是有趣的,美丽的,令人兴奋的。但如此美丽的重要的一门学科,且很少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它,更谈不上去领略数学的美。
皮亚杰强调:"儿童要高度活动;在活动中让儿童动脑、动手,进行探索,通过活动逐步丰富儿童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儿童自身积极的活动,让儿童探究、发现知识。"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学的理解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尝试、探索问题,让他们在自主活动的领域中
期刊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数学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并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
【摘要】 培养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要让学生积累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条件的能力;加强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加强解题思维培养;充分发挥例题的重要作用;加强练习、习题作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好解题总结,增强解题功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解题能力 培养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解题。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
【摘要】 数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必须使学生具备丰富的自己认识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意志,数学学科的特点显示出在磨练意志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  【关键词】 繁 多 杂 难   从现状看,目前的中学生的意志力普遍较差,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却又能磨练人的意志,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反馈累的信息表明,大凡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不畏劳苦,有钻劲,敢创新者无一不是在学习上脚踏实地,意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专家们倡导,老师们追随的、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当我们走进课堂就不难发现,很多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形式上。如课堂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就涮地回头组成四人小组,抢着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建议,结果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另外,让学生站起来小组汇报时,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表现出共同任务中没有明确分
期刊
随着经济新闻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涉足面越来越广,其对经济行为的舆论监督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新闻报道中,一方面,经济新闻就最新的经济动向,向广大受众做出信息传达、消费指导等;另一方面,经济新闻尤其是批评性报道,由于未把握好正确的经济舆论导向,导致企业破产、市场低迷、消费者利益受损的严重后果。去年10月以来,媒体关于“豫花”牌面粉的报道,就是对经济新闻报道失范的又一次警告。  事件
【摘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反面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阐述了具体操作 的方法及几点思考。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探索   当人类阔步迈进21世纪的时候,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神五"、"神六"上天、知识经济、科教兴国、深入人心的终身教育,将教育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西方流行一条"知识折旧律"—— 一年不学习,你拥有的全部知识折旧80%。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