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的成都还带着一丝寒意,但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议中心却是一片热火朝天——2月21日~22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软洽会在成都市举办。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授予成都市“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会上还举行了中国软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的第二次会议。
很“硬”的软件名城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居西部第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309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列第5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的称号,不是因为地处西部给予照顾,而是它达到了被授予软件名城的关键指标——软件业务收入要占中国软件产业的5%,是有硬的、十分坚实基础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领导在会上表示。
通过创建软件名城,成都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特色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合理、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驱动成都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成都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产业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成都市先后引进微软、思科、IBM、埃森哲、维普罗等140多家世界500强IT企业或行业巨头成功落户;全市认证软件企业累计达到948家,其中通过CMM/CMMI三级及以上认证企业73家,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13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近120家,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90家。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成都共有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92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18个;拥有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1家,全国优秀软件企业9家,四川省创新型企业8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或单位20家。
同时,成都市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意引导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应用,促进新兴业态快速成长。成都在全国中心城市率先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等六大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云计算方面,曙光公司投资建设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已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向政府和企业服务、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商业化运作中心,亚洲最大的灾备数据中心——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等项目先后竣工投入运营,成都作为大型数据中心的区域化优势进一步凸显。
“智”于管理、“慧”及民生
以“软件创造价值,应用服务民生”为主题的本届软洽会,重点围绕软件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支撑作用,在智慧城市、三网融合、两化互动、信息惠民、服务外包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吸引了来自国内外90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参会,会议规模达3500人次。
在各个主题的分论坛中,人气最高的是21日下午的“2012两化融合与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城市管理和改善民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安逸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面临交通拥堵、看病贵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的困扰。
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主任邱善勤在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是要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
在邱善勤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城市当前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定位等众多因素,可以用“四横六纵”的立体框架来描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四横”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六纵”是指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各个层面的六个支撑体系,包括智慧产业体系、核心技术体系、应用服务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
新加坡资讯通信管理局(IDA)中国区司长李斯勤在论坛上介绍了新加坡智慧城市宏图——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资讯通信是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基石。李斯勤还介绍,包括全地图交通出行、住房申请、税务申报、在线商业许可服务、政府电子商务中心等在内的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府服务将是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助推器。同时,iN2015计划也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新加坡关键经济领域和社会的转型。
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郭念东在论坛上讲到,成都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通信网络的枢纽节点,要全面提升成都在网络传输、信息集散、计算存储、信息安全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成都打造成智慧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郭念东认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不能没有信息化。他描绘了智慧成都的实现路径: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与信息化融合,衍生新的产业形态;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府服务和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解决就医、教育、食品安全、就业等民生问题,提高面向农村及弱势群体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的软洽会,是软件产业知名的品牌会议,对促进国际软件产业交流,推进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代表成都“软”实力的一张名片。软洽会是成都市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而搭建的重要平台,在自身影响力和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也在见证着成都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
很“硬”的软件名城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居西部第一;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309亿元,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国的比重超过5%,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列第5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3位,居中西部第一。
“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的称号,不是因为地处西部给予照顾,而是它达到了被授予软件名城的关键指标——软件业务收入要占中国软件产业的5%,是有硬的、十分坚实基础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领导在会上表示。
通过创建软件名城,成都市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特色更加突出,布局更加合理、竞争优势更加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成为驱动成都市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成都实施“产业倍增”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产业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同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成都市先后引进微软、思科、IBM、埃森哲、维普罗等140多家世界500强IT企业或行业巨头成功落户;全市认证软件企业累计达到948家,其中通过CMM/CMMI三级及以上认证企业73家,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137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近120家,软件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90家。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成都共有软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92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18个;拥有中国十大创新软件企业1家,全国优秀软件企业9家,四川省创新型企业8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或单位20家。
同时,成都市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意引导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应用,促进新兴业态快速成长。成都在全国中心城市率先出台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等六大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云计算方面,曙光公司投资建设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已成为国内首家同时向政府和企业服务、满足高性能计算需求的商业化运作中心,亚洲最大的灾备数据中心——万国数据成都数据中心、中国西部信息中心等项目先后竣工投入运营,成都作为大型数据中心的区域化优势进一步凸显。
“智”于管理、“慧”及民生
以“软件创造价值,应用服务民生”为主题的本届软洽会,重点围绕软件技术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支撑作用,在智慧城市、三网融合、两化互动、信息惠民、服务外包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等领域开展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吸引了来自国内外900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参会,会议规模达3500人次。
在各个主题的分论坛中,人气最高的是21日下午的“2012两化融合与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城市管理和改善民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安逸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也面临交通拥堵、看病贵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的困扰。
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主任邱善勤在论坛上表示,智慧城市是要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
在邱善勤看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城市当前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定位等众多因素,可以用“四横六纵”的立体框架来描述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四横”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六纵”是指贯穿智慧城市建设各个层面的六个支撑体系,包括智慧产业体系、核心技术体系、应用服务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
新加坡资讯通信管理局(IDA)中国区司长李斯勤在论坛上介绍了新加坡智慧城市宏图——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资讯通信是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基石。李斯勤还介绍,包括全地图交通出行、住房申请、税务申报、在线商业许可服务、政府电子商务中心等在内的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府服务将是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助推器。同时,iN2015计划也是要通过信息化实现新加坡关键经济领域和社会的转型。
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郭念东在论坛上讲到,成都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通信网络的枢纽节点,要全面提升成都在网络传输、信息集散、计算存储、信息安全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成都打造成智慧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
郭念东认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不能没有信息化。他描绘了智慧成都的实现路径:必须要借助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传统产业与信息化融合,衍生新的产业形态;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府服务和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解决就医、教育、食品安全、就业等民生问题,提高面向农村及弱势群体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的软洽会,是软件产业知名的品牌会议,对促进国际软件产业交流,推进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代表成都“软”实力的一张名片。软洽会是成都市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而搭建的重要平台,在自身影响力和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也在见证着成都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