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承志(1908—1983),曾用名何柳华,祖籍是惠州市仲恺区陈江街道幸福村,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他出身国民党元老名门,却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凭这份关系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童年时被叫作“肥仔”,到了晚年被尊为“廖公”。
有幸获写《廖承志传》
1982年初春,为写《陈毅传》,我有幸采访过廖公。
廖公乡音浓浓,慈眉善目,谈及“文革”中陈毅的事,他总是侃侃而谈,往往讲完一件事,仍言犹未尽;可瞥一眼桌上吱吱转动的录音机,他顽童般眨眨眼,撇撇嘴,接着蹦出一句话:“哎,三中全会不是开过了嘛,宜粗不宜细嘛!”
一连讲过三次,我忍不住问道:“廖公,是不是录音机开着不好?”
“对对对!”廖公眉开眼笑地连声应着,“你把录音机关掉,我再给你们多讲点。”
那熠熠闪光的得意眼神,毫不掩饰的迫切口吻,完全没有大首长的矜持,只有真真实实的开心。我们都毫无拘束地笑了。关掉录音机,廖公果然又动情地说了许多。
不久,我的朋友——廖公的一个儿媳妇告知,我访问后那天中午,廖公在饭桌上感慨道:其实我知道的事还多呢,今天给他们讲的,仅仅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廖公介绍的珍贵史料,化作了《陈毅传》中的生动情节,廖公独特的人格魅力,时时萦绕在我心头。我常常幻想,如果能写廖公,更近地看他,岂非幸事?
八年后,我果然夢想成真!1990年的一天,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从北京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中央批准国务院侨办写《廖承志传》,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向我推荐说,写他父亲的那么多本书,南京军区作家铁竹伟写得最像。所以,我们想请你写《廖承志传》!我异常兴奋,没任何犹豫,一口答应!
我是部队作家,我崇尚自古以来有脊梁的中国人,崇敬老一辈革命家的大胸怀大志向。从1980年开始,我读史书看档案四处采访,已经奋斗了10年,用我的笔,写过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的坚毅、坦荡,写过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如果再把廖承志才华横溢、幽默乐观、可亲可敬的特殊魅力真实再现,那么我此生便没有虚度了!
不过,当年的冰心老人,曾对我说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那是我第二次到她家中采访,当91岁的冰心老人,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听完我说明来意后,她稍微停顿,开口便是一句很尖锐的话:“你能不能不写《廖承志传》?”
真是太意外了,我只傻傻地“嗯?”了一声。老人的声音陡然又变回柔和,不紧不慢地说:对了,你是记者,不能不写吧!按我想,你那么年轻,肯定没和廖公共过事。写你不熟悉的人,没经历的事,如何能写得真实生动?
当然,一定还是出于对记者工作的支持,冰心老人侃侃而谈,回忆了她随廖公一起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去日本进行访问,以民间往来促官方建交等生动情节。
冰心老人提醒得太及时了,对于熟悉一点近现代史,但压根儿不熟悉华侨工作的我,要写好《廖承志传》,只能继续迎难而上,以勤补拙,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档案,用最扎实的采访,尽可能把熟悉廖公的国内外的知情人都采访到,以求达到比较准确和生动,写出廖公可歌可泣、不平坦更不平凡的一生。
之后的七年中,除了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采访外,我还采访了王震、方毅、谷牧、余秋里、孙平化、诸桦等廖公的战友或部下;专程跟着以孙平化为团长的中国友好代表团去日本,半个月中采访了西园寺公一先生、古井喜实先生等43位熟悉廖承志的日本著名人士;三次去香港、一次去澳门,采访了霍英东、何贤、马万祺、徐四民、廖一原、陈志昆、邓广殷等海内外上百位华侨、华人和外国友人;利用召开全国政协会的机会,10天采访了38位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委员,凡是能找到的廖公的同事、战友、子女、亲戚、秘书及警卫员等,我都一一登门采访。
廖公的形象渐渐在我心中立体化了!
乐观、幽默,笑对人生
廖公一生,会五种外语,走遍世界各地,阅历可谓丰富多彩,朋友可谓成千上万,但论起当官,他真算是简单天真到有点“呆”!当然,也是时势造英雄,像他这样“呆”的人,在开国领导人中,大有人在,只是相比之下,廖公更有他特殊的地方。
廖承志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在国民党中,他曾是三大公子之一。不过,他的身上没有一丁点儿公子哥的影子。1925年,他17岁,父亲被国民党右派刺杀,他撕掉了国民党党员证,在日本读了大量马克思和列宁的原著,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1928年春,他由关泽恩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组织派往德国,担任德国国际海员工会执行委员。
1933年,中央派刚出狱的廖承志前往红四方面军。因为地下交通被破坏,中央让他从上海带去了对张国焘的批评文件。他虽不知道文件内容,但仍被张国焘视为异己。
1934年12月,由于反对张国焘的某些错误做法,提出过一些不同意见,廖承志被张国焘以“国民党侦探”的莫须有罪名,撤销了秘书长职务。张国焘在大会上公开宣布廖承志是“反革命”,永远开除党籍。廖承志还被送到政治保卫局看押起来。从此,他就失去了人身自由。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艰难曲折的长征。
廖承志是戴枷长征的,白天打开脚镣,戴上手铐行军;晚上戴上脚镣,解开手铐,听收抄译短波消息,刻蜡版,书写材料,设计宣传标语,画领袖画像。他不仅画速写画,还要在蜡版上进行“木刻”,然后油印制作成宣传画、连环画,发到部队进行展出或传阅……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开除廖承志党籍的文件,也让他自己刻出来!
张国焘之所以没杀廖承志,除了他的家世之外,除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压力之外,顶实际、顶重要的还是他会刻蜡版,会五种外语,能在前堵后追的长征途中,从天上抓到别人看不见听不懂的外国电波,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凭此他才得以保住了生命!所以,廖承志在恢复自由之后,把装着钢板、铁笔、蜡纸的布口袋端放在桌上,自己退后三步,双手抱拳,恭恭敬敬,给布口袋作了三个揖。 对部下像朋友、慈父
廖公是当年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一,可他从不关心自己的级别,也从没向周恩来等上级领导问过:干十几个副部级工作,难道不能叠加成正部?更不在意自己级别应该得到的待遇!
他从不知道要拉帮结派,培养自己的亲信,自己的粉丝!他眼里只有人才,只有工作需要。他对看中的每一位懂日语的同志,提出来的唯一要求是:干到底!1957年,日语翻译林丽韫跟随廖公出访日本。林丽韫是旅日台胞,廖公叫她入乡随俗,回家给去世的母亲上炷香,祝老人家冥福,工作他另请华侨总会的人帮助。林就回家一小时,但共产党敬老通情,极富人情味的美谈,深深留在了日本广大华侨的心里。
针对一直从事港澳工作,熟悉港澳同胞的诸桦,在审查完后却被乱点将让去搞工业,廖公出一“损招”:装病。对专门收听日本广播的日本姑娘,要求不许解散,无论用什么办法,保留住!
对母亲无比孝敬
廖承志是一位生性豪放、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英语,同时也懂得法、德、俄等多国语言。他既能登台演出节目,放声纵情歌唱,同时也能绘画赋诗写文章。小时候在母亲的熏陶之下,廖承志的绘画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他最擅长人物速写画像,并且大都是在现场作画,趁对方稍不留意,匆匆几笔,即一挥而就。廖公如此乐观,心底却有最柔软无法承受的地方!他有致命的“死角”。
1934年与廖承志一起坐牢的红军战士吴瑞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1年,已经是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军长的他,在北京饭店偶然与廖承志重逢。吴瑞林激动地回忆起往事,感慨当年被关若不是廖公开导,他不知能不能坚持下去……他一心想去王大人胡同去看看何香凝老太太,感谢她生了一个有才有德、勇敢坚毅的好儿子。
廖承志快人快语:“你去我家,欢迎。只是我们订一个君子协定,见了我的母亲,不要提起我们两个坐牢的事。”
“为什么不提?难道这么多年来,你从来没有向家人说过?”吴瑞林深感意外。
廖承志平静地说:“我不想叫老人伤感,从来没说过。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何必还挂在嘴上,让亲人陪着心烦呢!”
吴瑞林佩服地点点头:为廖公的孝心,为廖公的豁达!
吴瑞林清楚记得,长征途中,廖承志走一路画一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震撼着他的心灵。长征中有一幕“母子别离”的悲惨景象,曾使廖承志极为感动,情绪也十分激动,本想画上一幅速写画,却始终难以落笔,好多年都没有画出来。这不是由于他江郎才尽,而是因为那一幕太悲惨了:
有一位女军医,过了噶曲河的第三天,她分娩了。当时,大家纷纷向这位母亲献出各种礼物,尿布啦,食品啦,等等。大家还从卫生部弄来一副担架,抬这位母亲和她的小宝宝。但是在第二天夜里,这位母亲啊……她最后考虑的不是孩子的未来,而是周围一个个战友的艰难处境,于是便作出了“殘酷”的决定,偷偷地把心爱的小宝宝投进水塘里……
女红军战士为救大家,将自己的孩子扔下水的苦难事,廖承志一直瞒着母亲!在红四方面军,他蹲监狱戴枷长征之事,他也从没跟母亲诉过苦。早在延安时,廖承志就曾想动手为此作一幅画,但画了20年,总是画不成。一触到“掷孩子”那一笔,他的手就颤抖起来,眼泪也把视线挡住了。看来,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廖承志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诉苦”“发牢骚”这两个词!
被软禁,说是帮周总理,工作太忙,搬到西花厅去住。母亲跟在身后叮嘱:肥仔,不要吃肥肉啊!因为他总说:世界上最好吃的肉,就是透明的肉!开10多天会,他的体重曾增加了八斤!被抄家,他对母亲说:是单位帮忙打老鼠。
粉碎“四人帮”之后,廖公成为拨乱反正的生力军,积极奔走,为潘汉年等人平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当上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尖兵”。为了促进祖国统一,廖公《致蒋经国信》由香港报纸全文发表,送进台湾1200多份!中日建交,设经济特区,建兆龙饭店、建国饭店、白天鹅宾馆……太多的故事都与廖公有关,我无法一一述说。廖公的人生太精彩!
1998年,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廖承志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又由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1999年,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授予此书“传记文学成就奖”。1999年夏,该中心特邀我去美国领奖、售书,并与200多位华侨、侨领见面,还受到“铁笔生辉、典范流芳”的高度评价。我亲身感受到了在美华侨对廖公的崇敬和爱戴,我也从心中感谢廖公的无限魅力。
2008年廖公100周年诞辰时,《廖承志传》再版,廖晖曾说:一个字不改。十年证明此书属实。
当然,我心里最明白,当国家政策最“左”时,作为共产党人最人性、最温柔一面代表的廖公,便愈显品格的高尚,魅力的无限!
有幸获写《廖承志传》
1982年初春,为写《陈毅传》,我有幸采访过廖公。
廖公乡音浓浓,慈眉善目,谈及“文革”中陈毅的事,他总是侃侃而谈,往往讲完一件事,仍言犹未尽;可瞥一眼桌上吱吱转动的录音机,他顽童般眨眨眼,撇撇嘴,接着蹦出一句话:“哎,三中全会不是开过了嘛,宜粗不宜细嘛!”
一连讲过三次,我忍不住问道:“廖公,是不是录音机开着不好?”
“对对对!”廖公眉开眼笑地连声应着,“你把录音机关掉,我再给你们多讲点。”
那熠熠闪光的得意眼神,毫不掩饰的迫切口吻,完全没有大首长的矜持,只有真真实实的开心。我们都毫无拘束地笑了。关掉录音机,廖公果然又动情地说了许多。
不久,我的朋友——廖公的一个儿媳妇告知,我访问后那天中午,廖公在饭桌上感慨道:其实我知道的事还多呢,今天给他们讲的,仅仅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廖公介绍的珍贵史料,化作了《陈毅传》中的生动情节,廖公独特的人格魅力,时时萦绕在我心头。我常常幻想,如果能写廖公,更近地看他,岂非幸事?
八年后,我果然夢想成真!1990年的一天,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从北京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中央批准国务院侨办写《廖承志传》,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向我推荐说,写他父亲的那么多本书,南京军区作家铁竹伟写得最像。所以,我们想请你写《廖承志传》!我异常兴奋,没任何犹豫,一口答应!
我是部队作家,我崇尚自古以来有脊梁的中国人,崇敬老一辈革命家的大胸怀大志向。从1980年开始,我读史书看档案四处采访,已经奋斗了10年,用我的笔,写过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的坚毅、坦荡,写过周恩来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如果再把廖承志才华横溢、幽默乐观、可亲可敬的特殊魅力真实再现,那么我此生便没有虚度了!
不过,当年的冰心老人,曾对我说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那是我第二次到她家中采访,当91岁的冰心老人,面带微笑,神情专注地听完我说明来意后,她稍微停顿,开口便是一句很尖锐的话:“你能不能不写《廖承志传》?”
真是太意外了,我只傻傻地“嗯?”了一声。老人的声音陡然又变回柔和,不紧不慢地说:对了,你是记者,不能不写吧!按我想,你那么年轻,肯定没和廖公共过事。写你不熟悉的人,没经历的事,如何能写得真实生动?
当然,一定还是出于对记者工作的支持,冰心老人侃侃而谈,回忆了她随廖公一起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去日本进行访问,以民间往来促官方建交等生动情节。
冰心老人提醒得太及时了,对于熟悉一点近现代史,但压根儿不熟悉华侨工作的我,要写好《廖承志传》,只能继续迎难而上,以勤补拙,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档案,用最扎实的采访,尽可能把熟悉廖公的国内外的知情人都采访到,以求达到比较准确和生动,写出廖公可歌可泣、不平坦更不平凡的一生。
之后的七年中,除了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采访外,我还采访了王震、方毅、谷牧、余秋里、孙平化、诸桦等廖公的战友或部下;专程跟着以孙平化为团长的中国友好代表团去日本,半个月中采访了西园寺公一先生、古井喜实先生等43位熟悉廖承志的日本著名人士;三次去香港、一次去澳门,采访了霍英东、何贤、马万祺、徐四民、廖一原、陈志昆、邓广殷等海内外上百位华侨、华人和外国友人;利用召开全国政协会的机会,10天采访了38位港澳台及海外华侨委员,凡是能找到的廖公的同事、战友、子女、亲戚、秘书及警卫员等,我都一一登门采访。
廖公的形象渐渐在我心中立体化了!
乐观、幽默,笑对人生
廖公一生,会五种外语,走遍世界各地,阅历可谓丰富多彩,朋友可谓成千上万,但论起当官,他真算是简单天真到有点“呆”!当然,也是时势造英雄,像他这样“呆”的人,在开国领导人中,大有人在,只是相比之下,廖公更有他特殊的地方。
廖承志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儿子,在国民党中,他曾是三大公子之一。不过,他的身上没有一丁点儿公子哥的影子。1925年,他17岁,父亲被国民党右派刺杀,他撕掉了国民党党员证,在日本读了大量马克思和列宁的原著,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1928年春,他由关泽恩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组织派往德国,担任德国国际海员工会执行委员。
1933年,中央派刚出狱的廖承志前往红四方面军。因为地下交通被破坏,中央让他从上海带去了对张国焘的批评文件。他虽不知道文件内容,但仍被张国焘视为异己。
1934年12月,由于反对张国焘的某些错误做法,提出过一些不同意见,廖承志被张国焘以“国民党侦探”的莫须有罪名,撤销了秘书长职务。张国焘在大会上公开宣布廖承志是“反革命”,永远开除党籍。廖承志还被送到政治保卫局看押起来。从此,他就失去了人身自由。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了艰难曲折的长征。
廖承志是戴枷长征的,白天打开脚镣,戴上手铐行军;晚上戴上脚镣,解开手铐,听收抄译短波消息,刻蜡版,书写材料,设计宣传标语,画领袖画像。他不仅画速写画,还要在蜡版上进行“木刻”,然后油印制作成宣传画、连环画,发到部队进行展出或传阅……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开除廖承志党籍的文件,也让他自己刻出来!
张国焘之所以没杀廖承志,除了他的家世之外,除了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压力之外,顶实际、顶重要的还是他会刻蜡版,会五种外语,能在前堵后追的长征途中,从天上抓到别人看不见听不懂的外国电波,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凭此他才得以保住了生命!所以,廖承志在恢复自由之后,把装着钢板、铁笔、蜡纸的布口袋端放在桌上,自己退后三步,双手抱拳,恭恭敬敬,给布口袋作了三个揖。 对部下像朋友、慈父
廖公是当年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一,可他从不关心自己的级别,也从没向周恩来等上级领导问过:干十几个副部级工作,难道不能叠加成正部?更不在意自己级别应该得到的待遇!
他从不知道要拉帮结派,培养自己的亲信,自己的粉丝!他眼里只有人才,只有工作需要。他对看中的每一位懂日语的同志,提出来的唯一要求是:干到底!1957年,日语翻译林丽韫跟随廖公出访日本。林丽韫是旅日台胞,廖公叫她入乡随俗,回家给去世的母亲上炷香,祝老人家冥福,工作他另请华侨总会的人帮助。林就回家一小时,但共产党敬老通情,极富人情味的美谈,深深留在了日本广大华侨的心里。
针对一直从事港澳工作,熟悉港澳同胞的诸桦,在审查完后却被乱点将让去搞工业,廖公出一“损招”:装病。对专门收听日本广播的日本姑娘,要求不许解散,无论用什么办法,保留住!
对母亲无比孝敬
廖承志是一位生性豪放、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英语,同时也懂得法、德、俄等多国语言。他既能登台演出节目,放声纵情歌唱,同时也能绘画赋诗写文章。小时候在母亲的熏陶之下,廖承志的绘画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他最擅长人物速写画像,并且大都是在现场作画,趁对方稍不留意,匆匆几笔,即一挥而就。廖公如此乐观,心底却有最柔软无法承受的地方!他有致命的“死角”。
1934年与廖承志一起坐牢的红军战士吴瑞林,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1年,已经是志愿军第四十二军军长的他,在北京饭店偶然与廖承志重逢。吴瑞林激动地回忆起往事,感慨当年被关若不是廖公开导,他不知能不能坚持下去……他一心想去王大人胡同去看看何香凝老太太,感谢她生了一个有才有德、勇敢坚毅的好儿子。
廖承志快人快语:“你去我家,欢迎。只是我们订一个君子协定,见了我的母亲,不要提起我们两个坐牢的事。”
“为什么不提?难道这么多年来,你从来没有向家人说过?”吴瑞林深感意外。
廖承志平静地说:“我不想叫老人伤感,从来没说过。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何必还挂在嘴上,让亲人陪着心烦呢!”
吴瑞林佩服地点点头:为廖公的孝心,为廖公的豁达!
吴瑞林清楚记得,长征途中,廖承志走一路画一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尤其是那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震撼着他的心灵。长征中有一幕“母子别离”的悲惨景象,曾使廖承志极为感动,情绪也十分激动,本想画上一幅速写画,却始终难以落笔,好多年都没有画出来。这不是由于他江郎才尽,而是因为那一幕太悲惨了:
有一位女军医,过了噶曲河的第三天,她分娩了。当时,大家纷纷向这位母亲献出各种礼物,尿布啦,食品啦,等等。大家还从卫生部弄来一副担架,抬这位母亲和她的小宝宝。但是在第二天夜里,这位母亲啊……她最后考虑的不是孩子的未来,而是周围一个个战友的艰难处境,于是便作出了“殘酷”的决定,偷偷地把心爱的小宝宝投进水塘里……
女红军战士为救大家,将自己的孩子扔下水的苦难事,廖承志一直瞒着母亲!在红四方面军,他蹲监狱戴枷长征之事,他也从没跟母亲诉过苦。早在延安时,廖承志就曾想动手为此作一幅画,但画了20年,总是画不成。一触到“掷孩子”那一笔,他的手就颤抖起来,眼泪也把视线挡住了。看来,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廖承志的人生字典里,找不到“诉苦”“发牢骚”这两个词!
被软禁,说是帮周总理,工作太忙,搬到西花厅去住。母亲跟在身后叮嘱:肥仔,不要吃肥肉啊!因为他总说:世界上最好吃的肉,就是透明的肉!开10多天会,他的体重曾增加了八斤!被抄家,他对母亲说:是单位帮忙打老鼠。
粉碎“四人帮”之后,廖公成为拨乱反正的生力军,积极奔走,为潘汉年等人平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又当上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尖兵”。为了促进祖国统一,廖公《致蒋经国信》由香港报纸全文发表,送进台湾1200多份!中日建交,设经济特区,建兆龙饭店、建国饭店、白天鹅宾馆……太多的故事都与廖公有关,我无法一一述说。廖公的人生太精彩!
1998年,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廖承志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又由香港三联出版社出版。1999年,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授予此书“传记文学成就奖”。1999年夏,该中心特邀我去美国领奖、售书,并与200多位华侨、侨领见面,还受到“铁笔生辉、典范流芳”的高度评价。我亲身感受到了在美华侨对廖公的崇敬和爱戴,我也从心中感谢廖公的无限魅力。
2008年廖公100周年诞辰时,《廖承志传》再版,廖晖曾说:一个字不改。十年证明此书属实。
当然,我心里最明白,当国家政策最“左”时,作为共产党人最人性、最温柔一面代表的廖公,便愈显品格的高尚,魅力的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