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创作中以“形”、“神”为突破口,指出创作的两个层次及其成因,探讨对绘画创作的指导意义,用“以神写形”的方法突破创作中的思维定势,从而更好地用作品反映现实生活。
【关键词】绘画 形神 创作 反映现实
五代荆浩《笔法记》中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讲的是绘画中不仅要画出对象的形态或是形象,还要画出它的精神气质,这样才能形神兼备。宋代邓椿的《画继》中也讲到“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讲的是不仅人有精神品格,一切万物都有精神可以表现。这些论断至今在创作之中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形”与“神”对两种创作层次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写生或是创作中,更多的只是关注表现对象的外在特征,即客观的反映出对象的形态、色彩、光影,这仅仅是为“形”所服务的,即是反应客观的自然,这是创作的第一层。而能表现创作者审美、情感的我们称之为“具有神的形”,即创作者将第一自然经过物化或是形象化的后的自然。这是创作中的第二层。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造型、色彩、空间等,对现实自然的描摹中时,那我们只是在第一层停留,因此我们的作品少了一些意念、想法和精神,而多为“摹写”之作,不是“写意创作”之作。可也有人在创作时,极尽所能,但为什么还是看上去空洞无味、一目了然。
笔者认为,这和我们的美术基础训练有很大关系,我们一开始接触美术就是按这怎么画、那怎么画,先掌握方法技巧,再经过大量练习达到第一层,即能表现客观自然这一层。当我们达到第二层时,即“具有神的形”这一层。创作者把第一层自然之物,经过思想、心灵、审美的升华。留第一层表现特征之“形”,取其对“形”的审美、把思想、观念、感情等尽量表现与第二层,则才能体现创作的意义,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遗其气,气质具盛”,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自我,从而形成艺术价值、形成艺术审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可能介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既无法留好“自然之形”,又无法表现“精神意念”。
2 “形”与“神”对于西式绘画的指导意义
因中国画历来强调“形”与“神”,故在此不再论述,只论述“形”与“神”对于西式绘画的指导意义。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从古至今,一直是追求极致的写实,19世纪中叶之前莫过于此,从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发明之后,西方绘画者发现此路毫无意义,因为机器可以把形、色、光影表现的与实际无二,于是一些画家不懈的追求一种能表达“精神世界”的写实或写意之路。到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画派或流派均追求一种由“形”到 “神”蜕变。早期的印象派追求的还是基于第一层的“形”,追求光影在物象上一闪而过的色彩变化,也就是头脑中对对象的 “神”,即精神体验,这种创作理念可谓离艺术的真谛不远,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闪而逝,很符合音乐的特质,所以我们说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点不为过。而不同于音乐的是,美术把这种具体的有“形”的,在“精神”上的愉悦表现为永恒。我们在实际创作中,也可以按着这种思路进行创作。到立体派的毕加索,把“形”完全打乱,甚至背面也画出来,和前面一起放到画面上,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形”,只是把形进行了重构而已。“形”的支离破碎,正好构成了他的“神”,达到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完美结合。还有介于中间的野兽派,因对写实无望,转而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于是从中国绘画和日本浮世绘中寻找主观的表现,一幅静物画从写生到创作完成,历经两三年的时间,终于开拓出一种集装饰性、平面化、大写意的绘画风格,野兽派对“形”不甚在意,但是还有“形”,只是变得抽象和扭曲,这不正是中国画讲的“似于不似之间” 吗?艺术走到这里,居然殊途同归。
从以上不难看出,西式绘画只要跳出第一层“形”的制约,多从第二层“具有神的形”的层面创作,可推陈出新。从19世纪、20世纪到今天,西方绘画正一直在这样探索着。
3 “形”与“神”对于绘画创作方法的具体实践
现如今我们大部分艺术家都经历了西方古典绘画的学院训练,从素描到色彩,结果是一直以“形”为终极目标,或多或少的忽略了“神”的表现,从而在后期的创作中,不管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西式绘画,都倍感“传神”之难,可见我们对其不重视的后果之严重。所以发奋研习古人之作,最终在领悟其中奥秘之后,发现自己之前所做的不过是“到此一游”,而愤然“另辟蹊径”。但是怎样“另辟蹊径”呢?不妨把“以形写神”的思维定势倒换过来,变成“以神写形”,也是一种创作方式。改变之前的只见“形”,不见“神”,可少走些弯路,使其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践。从而更加准确的反映现实生活,反映自我。
总之,绘画中不管是由“形”到“神”,还是由“神”到“形”,均可指导我们创作。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而不管是“形”的虚构,还是“具有神的形”的虚构,艺术家的创作都要来源于现实世界,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家的作品最终呈现都是对现实的物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0.
[2]梁爱冰.论国画写生中的精神因素.上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2005(8).
[3]朱修立.“意在笔先”还是“物在笔先”.上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2005(8).
【关键词】绘画 形神 创作 反映现实
五代荆浩《笔法记》中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讲的是绘画中不仅要画出对象的形态或是形象,还要画出它的精神气质,这样才能形神兼备。宋代邓椿的《画继》中也讲到“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讲的是不仅人有精神品格,一切万物都有精神可以表现。这些论断至今在创作之中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形”与“神”对两种创作层次的指导意义
我们在写生或是创作中,更多的只是关注表现对象的外在特征,即客观的反映出对象的形态、色彩、光影,这仅仅是为“形”所服务的,即是反应客观的自然,这是创作的第一层。而能表现创作者审美、情感的我们称之为“具有神的形”,即创作者将第一自然经过物化或是形象化的后的自然。这是创作中的第二层。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造型、色彩、空间等,对现实自然的描摹中时,那我们只是在第一层停留,因此我们的作品少了一些意念、想法和精神,而多为“摹写”之作,不是“写意创作”之作。可也有人在创作时,极尽所能,但为什么还是看上去空洞无味、一目了然。
笔者认为,这和我们的美术基础训练有很大关系,我们一开始接触美术就是按这怎么画、那怎么画,先掌握方法技巧,再经过大量练习达到第一层,即能表现客观自然这一层。当我们达到第二层时,即“具有神的形”这一层。创作者把第一层自然之物,经过思想、心灵、审美的升华。留第一层表现特征之“形”,取其对“形”的审美、把思想、观念、感情等尽量表现与第二层,则才能体现创作的意义,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遗其气,气质具盛”,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自我,从而形成艺术价值、形成艺术审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可能介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既无法留好“自然之形”,又无法表现“精神意念”。
2 “形”与“神”对于西式绘画的指导意义
因中国画历来强调“形”与“神”,故在此不再论述,只论述“形”与“神”对于西式绘画的指导意义。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从古至今,一直是追求极致的写实,19世纪中叶之前莫过于此,从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发明之后,西方绘画者发现此路毫无意义,因为机器可以把形、色、光影表现的与实际无二,于是一些画家不懈的追求一种能表达“精神世界”的写实或写意之路。到19世纪后期出现的画派或流派均追求一种由“形”到 “神”蜕变。早期的印象派追求的还是基于第一层的“形”,追求光影在物象上一闪而过的色彩变化,也就是头脑中对对象的 “神”,即精神体验,这种创作理念可谓离艺术的真谛不远,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一闪而逝,很符合音乐的特质,所以我们说音乐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点不为过。而不同于音乐的是,美术把这种具体的有“形”的,在“精神”上的愉悦表现为永恒。我们在实际创作中,也可以按着这种思路进行创作。到立体派的毕加索,把“形”完全打乱,甚至背面也画出来,和前面一起放到画面上,但是,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形”,只是把形进行了重构而已。“形”的支离破碎,正好构成了他的“神”,达到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完美结合。还有介于中间的野兽派,因对写实无望,转而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于是从中国绘画和日本浮世绘中寻找主观的表现,一幅静物画从写生到创作完成,历经两三年的时间,终于开拓出一种集装饰性、平面化、大写意的绘画风格,野兽派对“形”不甚在意,但是还有“形”,只是变得抽象和扭曲,这不正是中国画讲的“似于不似之间” 吗?艺术走到这里,居然殊途同归。
从以上不难看出,西式绘画只要跳出第一层“形”的制约,多从第二层“具有神的形”的层面创作,可推陈出新。从19世纪、20世纪到今天,西方绘画正一直在这样探索着。
3 “形”与“神”对于绘画创作方法的具体实践
现如今我们大部分艺术家都经历了西方古典绘画的学院训练,从素描到色彩,结果是一直以“形”为终极目标,或多或少的忽略了“神”的表现,从而在后期的创作中,不管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西式绘画,都倍感“传神”之难,可见我们对其不重视的后果之严重。所以发奋研习古人之作,最终在领悟其中奥秘之后,发现自己之前所做的不过是“到此一游”,而愤然“另辟蹊径”。但是怎样“另辟蹊径”呢?不妨把“以形写神”的思维定势倒换过来,变成“以神写形”,也是一种创作方式。改变之前的只见“形”,不见“神”,可少走些弯路,使其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践。从而更加准确的反映现实生活,反映自我。
总之,绘画中不管是由“形”到“神”,还是由“神”到“形”,均可指导我们创作。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而不管是“形”的虚构,还是“具有神的形”的虚构,艺术家的创作都要来源于现实世界,反映现实生活,艺术家的作品最终呈现都是对现实的物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10.
[2]梁爱冰.论国画写生中的精神因素.上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2005(8).
[3]朱修立.“意在笔先”还是“物在笔先”.上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