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支气管涎腺乳头状瘤(bronchialsialadenomapapilliferum,B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阅片筛选,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诊断的4例BSP,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BSP均见于男性,年龄55~75岁(平均62岁),肿瘤直径6~21mm(平均13.5mm),分别发生于左下叶(2例)、右下叶(1例)及气管(1例)。在病理形态上4例BSP
【机 构】
: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43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43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433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上海 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支气管涎腺乳头状瘤(bronchial sialadenoma papilliferum,BS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基因特征。
方法通过回顾性阅片筛选,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诊断的4例BSP,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特点,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4例BSP均见于男性,年龄55~75岁(平均62岁),肿瘤直径6~21 mm(平均13.5 mm),分别发生于左下叶(2例)、右下叶(1例)及气管(1例)。在病理形态上4例BSP均由外生的覆盖有非角化鳞状化生上皮、柱状上皮的乳头成分及内生的双层导管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CK)7、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在导管上皮中为强阳性,p63、p40、CK5/6在导管及乳头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OX10在导管上皮和底层细胞中均呈阳性,S-100蛋白在底层细胞中均为阳性,2例导管上皮亦为阳性。运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4例BSP中2例携带BRAF V600E突变。
结论BSP是一种起源于气管黏膜下涎腺的罕见良性肿瘤,切除后可获得根治。通过其特征性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可与其他肿瘤相鉴别,分子检测发现其可发生BRAF V600E基因突变。
其他文献
骨骼肌功能障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COPD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常规胸部CT扫描不仅可以评估COPD患者的肺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定量分析胸部骨骼肌了解COPD的严重程度。本文主要对胸部CT定量评估COPD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乳腺MRI非肿块强化(NME)病变缺乏特征性表现,无论从现有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的形态特征、其他表示形态特点的定性或者定量特征(包括纹理特征),还是定量的经典数学模型中提取的动力学参数,临床工作中单一特征类型的应用对这类病变的检出、描述和诊断都极具挑战性,因此需要结合形态学和动力学特征,并寻找可靠性、可重复性更高以及定量评估的新工具(如机器学习等)来改善这一现状。鉴于此,本文就乳腺MRI非肿块病灶分布及内部特征、功能成像特征以及人工智能应用这几方面,主要对这类病变良性与恶性鉴别的
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而斑块破裂继发于斑块进展,因此早期识别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A(CCTA)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易损斑块的CT影像特征、流体力学特征、血管周围脂肪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心脏MR指纹成像(CMRF)技术是一种新的心脏MR定量成像方法,不受传统参数定量技术成像条件的限制,具有数据后处理方便等优势,可通过单次扫描,实时、可重复地获取T1、T2、T2*和脂肪分数等多种组织特征参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将从CMRF技术特点(脉冲序列、字典生成和模式匹配)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内耳畸形可分为迷路未发育、初始听泡、耳蜗未发育、共同腔畸形、耳蜗发育不全、不完全分隔型、大前庭导水管、前庭半规管畸形、蜗神经孔异常、前庭蜗神经异常。不完全分隔Ⅱ型和大前庭导水管与SLC26A4基因有关,不完全分隔Ⅲ型为一些X-连锁耳聋的表现。耳蜗发育不全可以与一些综合征性耳聋有关。对内耳畸形的完整评估应包括利用MRI对前庭蜗神经的评估。
近年来随着软组织肿瘤的新类型不断被报道,用于这些肿瘤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也相继出现,为便于国内学者熟悉和了解新的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在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特别是新类型中的应用,该文重点介绍其在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新进展,有助于病理医师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已成为助力软组织和骨肿瘤诊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研发出软组织和骨肿瘤基因改变特征性蛋白产物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替代相应分子遗传学检测,并对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起到重要辅助作用,同时也对肿瘤靶向治疗和生物学行为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共识总结软组织和骨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以指导和规范其在此类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primarysalivarygland-typeductcarcinomaoflung,L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手术切除后病理确诊的2例LSDC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本组2例LSD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岁(例1)和64岁(例2),均有吸烟史。CT表现及大体检查显示2例均为中央型肿块,最大直径分别为16mm和35mm;LS
目的探讨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hemangioma,CH)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CH病例40例,分析临床及病理学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并复习文献。结果40例CH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发病部位有头面颈部(11例)、四肢(14例)、躯干(1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出生时即发现,呈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斑块或肿块,较大者隆起于皮肤表面,多呈青紫色或鲜红色,周围可见白色晕环。低倍镜下见肿瘤组织界限尚清,呈分叶状结
目的探讨异位性脑膜上皮错构瘤(ectopicmeningothelialhamartoma,EMH)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EMH3例,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67和19岁。临床表现为皮肤肿块,其中头面部2例,骶尾部1例。病变最大径1.6~8.9cm,镜下病变界限不清,位于真皮及皮下,均可见特征性的假血管腔隙样结构及不同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