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们国家的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便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与先进性。两千多年过去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启发
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如何探究新知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那么如何使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得到启发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富荣. 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2]丁浩清,殷琴华. 低年级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5).
[3]孟庆香. 诱导与启发——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变革[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4] 李慧杰.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习迁移能力研究[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启发
在我国春秋时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那么,在当今社会,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运用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思考如何探究新知的问题。从而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我们的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求知若渴,那么如何使学生这种潜在的意识得到启发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些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在教师的主导下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新颖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乘法分配律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讲了高斯用很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的事故。这个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从而对要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这样的教学就会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一堂课效率的高低,不光要看教师能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能否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和新知识的“发现者”。因此,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新规律,提出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联系生活实际,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讲台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猜一猜、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电视柜、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富荣. 谈数学教学中的启发[J]. 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2]丁浩清,殷琴华. 低年级学生操作活动的调控[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05).
[3]孟庆香. 诱导与启发——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变革[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1).
[4] 李慧杰.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习迁移能力研究[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