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引领预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yy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显然是学生,教师只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课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以生为本 引领 素材 预设 生成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显然是学生,教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师只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课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呢?我以为:
  
  一、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本,引领教学素材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真实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精彩成为可能。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只能使教学事倍功半。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过:“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需要重视学生的真实基础与需求。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你再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无味,根本不可能去认真听,哪怕你讲得再好。同样,学生目前还不能接受的知识,你花费再多的时间,再苦口婆心地去说,也是徒劳,学生也不会有半点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本,引领教学预设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有:孔子很善于用“听其言,观其行”的办法,深入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设计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心理发展规律等等,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生长点。
  应该说目前教学要多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尤其是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的统计与概率。要让学生在摸球活动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与可能性的大小。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实验。而我则不这样认为,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让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很难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更体现不了统计数据的严谨性,而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是从真实活动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去感悟与发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做摸球游戏,请一名学生管理口袋,—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指定摸球人员。摸球之前,先讲清活动要求:上前摸球的同学在摸之前,全班同学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球,摸出之后再去比一比,思考这是为什么。遵守纪律、能按要求去做的人了解学生当前真实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发展需要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事半功倍”成为可能。个同学都全身心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人人手都触摸到球。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本,引领教学生成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索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而课堂教学实施教程中的不可预见生成因素也是时有的,这就需要教者机智的头脑去引领。
  我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0”时,并没有利用书中的例题。书中是用了小猫钓鱼的故事,画面描述了三只小猫每人提着一个空空的鱼篓,提问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几条鱼?引导学生得出04-0 0=0,0×3=0。从而概括出“0”乘任何数都得“0”的知识结论。在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小猫钓鱼的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这个故事已经听了很多遍,今天再听已不那么新鲜,更无兴趣可言。而我则利用本班最近开展的一项评比“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星最多”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作业,老師才会给他打星呢?
  生:全对。而且作业书写得比较工整,字迹清楚。
  师:是的。昨天李晨阳、蔡欣雅、周昱晗都得到了两颗星。(将这三位同学的作业本一一向学生展示,被表扬的同学自然认真,没有被表扬的同学也看得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也想得到星啊,所以认真观察,努力学习。)这三位同学,昨天一共错了多少道题?
  生:没有错。
  师:如何用一个数来表示?
  生:0道。
  师:你是如何想的:
  生:每个都错了0道,0 0 0=0,所以一共是0道。生:每个人都是0道,三个人,就用0×3=0。
  也能引导学生概括出“0”乘任何数都得“0”。而且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有热情,也有激情,自然学得很好。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教学成功,在备课时必须深
  入了解学生当前真实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发展需要等等,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并尽可能地机智处理预设与生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其他文献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学校教育工作来说,教师是生产力,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因为在任何一个机构组织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学校,教师是相对稳定的,学生则始终处于一种流动变化状态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近似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也提醒学校管理者应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教师身上。从某个意义上说,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
【摘要】笔者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有效活动的开展以及有效教学评价的进行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 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笔者纵观所听的各级各类化学观摩课、研讨课乃至平时的随堂听课,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如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
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灵感,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一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就问题意识培养的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通过学习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想问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材料、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设计有趣、生动的实验等途径,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
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随着英语教育低龄化,幼儿英语教育渐渐在全国各地施展开来。可我们再来看看目前幼儿英语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幼儿英语教学过多的注重幼儿。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越来越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在学习外语,外语教学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目前不但一些小学一年级就有英语课,不少幼儿园也开没了双语教学或英语特长班。虽然开设英语课程的幼儿园收费都普遍高于一般幼儿园,但不少
【摘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发展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习惯,塑造学生主体参与的人格。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形成主体参与习惯的策略可以从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与课后有效复习和提高这三个方面去实施。  【关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和作用:  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没有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就会流于形式,专业支持也失去了对象。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其重要意义表现为:  1、教学反思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方式。  2、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与研究中经常保持理性精神、科学态度,成为先进教育理论的自觉的实践者。  3、促使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复习过程是一个再认识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再认识过程不是认识过程的简单重复,而应包含着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高三年级的化学复习课的教学有一般教学范畴的共性,也有其区别于新授课和单元复习课的特殊性,仔细分析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点:  1,内容庞杂,时间紧,要求高。三者之间的矛盾突出,这就要求必须讲求实效。2,因
[摘要]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树立科学的读书观,博采杂家,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具有独特思考精神,做学生学习的楷模,从平庸走向杰出。  [关键词]文化底蕴 读书观 杂家 独特思维 楷模 平庸 杰出    语文教师想要教得好,创新意,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教学,必须扩大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要让学生对课文深感兴趣,教师必须把学生引进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师也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高三语文老师凑到一块谈论最多的话题是高三的语文课太枯燥了,整天除了做题就是讲题。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练习讲评课能不能上得更生动一些,上得有些“语文味”?  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审视,练习讲评课客观存在着下面几种状态:一、“答案校对”课。这种“课”教师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应有的教与学的作为,没有语文课的应有特点,是应坚决反对和摒弃的。这样的课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可以不上,把答案贴到墙上去让学生自行核对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害怕学生出错,他以为学生出错了,那是自己教得不好。还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提出的错误问题,或是怕影响课堂的教学而随便带过。我觉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如果教师因害怕学生出错就一步一步的,小心翼翼的进行分析及引导,整堂课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得很顺利,学生表现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似是一堂不可挑剔的好课。但是细细品来,又是另一番感觉了,整堂课没有新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