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显然是学生,教师只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课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以生为本 引领 素材 预设 生成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显然是学生,教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师只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课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呢?我以为:
一、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本,引领教学素材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真实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精彩成为可能。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只能使教学事倍功半。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过:“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需要重视学生的真实基础与需求。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你再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无味,根本不可能去认真听,哪怕你讲得再好。同样,学生目前还不能接受的知识,你花费再多的时间,再苦口婆心地去说,也是徒劳,学生也不会有半点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本,引领教学预设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有:孔子很善于用“听其言,观其行”的办法,深入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设计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心理发展规律等等,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生长点。
应该说目前教学要多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尤其是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的统计与概率。要让学生在摸球活动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与可能性的大小。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实验。而我则不这样认为,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让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很难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更体现不了统计数据的严谨性,而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是从真实活动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去感悟与发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做摸球游戏,请一名学生管理口袋,—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指定摸球人员。摸球之前,先讲清活动要求:上前摸球的同学在摸之前,全班同学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球,摸出之后再去比一比,思考这是为什么。遵守纪律、能按要求去做的人了解学生当前真实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发展需要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事半功倍”成为可能。个同学都全身心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人人手都触摸到球。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本,引领教学生成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索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而课堂教学实施教程中的不可预见生成因素也是时有的,这就需要教者机智的头脑去引领。
我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0”时,并没有利用书中的例题。书中是用了小猫钓鱼的故事,画面描述了三只小猫每人提着一个空空的鱼篓,提问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几条鱼?引导学生得出04-0 0=0,0×3=0。从而概括出“0”乘任何数都得“0”的知识结论。在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小猫钓鱼的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这个故事已经听了很多遍,今天再听已不那么新鲜,更无兴趣可言。而我则利用本班最近开展的一项评比“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星最多”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作业,老師才会给他打星呢?
生:全对。而且作业书写得比较工整,字迹清楚。
师:是的。昨天李晨阳、蔡欣雅、周昱晗都得到了两颗星。(将这三位同学的作业本一一向学生展示,被表扬的同学自然认真,没有被表扬的同学也看得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也想得到星啊,所以认真观察,努力学习。)这三位同学,昨天一共错了多少道题?
生:没有错。
师:如何用一个数来表示?
生:0道。
师:你是如何想的:
生:每个都错了0道,0 0 0=0,所以一共是0道。生:每个人都是0道,三个人,就用0×3=0。
也能引导学生概括出“0”乘任何数都得“0”。而且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有热情,也有激情,自然学得很好。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教学成功,在备课时必须深
入了解学生当前真实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发展需要等等,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并尽可能地机智处理预设与生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以生为本 引领 素材 预设 生成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决策制胜方略,它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彼”显然是学生,教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必败的份儿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所推崇,作为一种智慧,一种师只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课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地发展。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精心设计学习预案呢?我以为:
一、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本,引领教学素材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真实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精彩成为可能。教学中无视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只能使教学事倍功半。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说过:“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需要重视学生的真实基础与需求。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你再去讲,学生就会觉得无味,根本不可能去认真听,哪怕你讲得再好。同样,学生目前还不能接受的知识,你花费再多的时间,再苦口婆心地去说,也是徒劳,学生也不会有半点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知识基础,从而确定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二、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本,引领教学预设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教学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有:孔子很善于用“听其言,观其行”的办法,深入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设计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心理发展规律等等,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动态生成的生长点。
应该说目前教学要多为学生搭建这样的平台,尤其是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的统计与概率。要让学生在摸球活动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与可能性的大小。更多的教师,更多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实验。而我则不这样认为,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让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很难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更体现不了统计数据的严谨性,而可能性的大小必须是从真实活动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从而引导学生去感悟与发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根据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做摸球游戏,请一名学生管理口袋,—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指定摸球人员。摸球之前,先讲清活动要求:上前摸球的同学在摸之前,全班同学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球,摸出之后再去比一比,思考这是为什么。遵守纪律、能按要求去做的人了解学生当前真实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发展需要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使“事半功倍”成为可能。个同学都全身心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是最重要的,不一定要人人手都触摸到球。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本,引领教学生成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索材料,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而课堂教学实施教程中的不可预见生成因素也是时有的,这就需要教者机智的头脑去引领。
我在教学“0”乘任何数都得“0”时,并没有利用书中的例题。书中是用了小猫钓鱼的故事,画面描述了三只小猫每人提着一个空空的鱼篓,提问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几条鱼?引导学生得出04-0 0=0,0×3=0。从而概括出“0”乘任何数都得“0”的知识结论。在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对小猫钓鱼的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这个故事已经听了很多遍,今天再听已不那么新鲜,更无兴趣可言。而我则利用本班最近开展的一项评比“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星最多”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你认为怎样的作业,老師才会给他打星呢?
生:全对。而且作业书写得比较工整,字迹清楚。
师:是的。昨天李晨阳、蔡欣雅、周昱晗都得到了两颗星。(将这三位同学的作业本一一向学生展示,被表扬的同学自然认真,没有被表扬的同学也看得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也想得到星啊,所以认真观察,努力学习。)这三位同学,昨天一共错了多少道题?
生:没有错。
师:如何用一个数来表示?
生:0道。
师:你是如何想的:
生:每个都错了0道,0 0 0=0,所以一共是0道。生:每个人都是0道,三个人,就用0×3=0。
也能引导学生概括出“0”乘任何数都得“0”。而且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既有热情,也有激情,自然学得很好。
总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教学成功,在备课时必须深
入了解学生当前真实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心理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发展需要等等,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预设,并尽可能地机智处理预设与生成,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以达“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