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也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而我的原点是农村,是学校,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学校。在城市打拼数年后,我回到农村,做了一名农村教师。
这种与教育的缘分与生俱来,从祖辈、父辈到我这一代,家族中一半以上的亲人都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立志“甘为人梯”。大学毕业后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城市当了教师,数年内天天为工作而忙碌,为前途去打拼,尽管也取得些许成绩,可心中总有一种失落,觉得自己就像一叶浮萍,根无所系。我经常问自己:“这就是想要的生活吗?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吗?”但总是不得其解,仍旧继续在不属于我的城市里迷失着。一次,偶然从《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农村教师李桂林、陆建芬的感人事迹,我恍然大悟:同样是教师,虽然清贫,但他们平凡而成功,而我却平庸而无为。他们之所以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原点,而我却离开了原点。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我一生的选择:离开广州去粤西山区。
初到粤西,我被分到了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建在渡槽底下,据说当初选址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接近水源,用水便利;二是渡槽底下可安置床位作学生宿舍。操场和路面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很多教室和学生宿舍没有门窗,唯一的教师宿舍,是一栋三层青瓦白墙的筒子楼,听说是早年被弃用的乡卫生院。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和地面已经斑驳不堪。没有自来水,没有洗手间,一间房刚好能容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当时我教两个班的英语和一个班的历史,还要当班主任,一周将近20节课,晚上十点半从学生宿舍查寝回来,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有人问过我,在这里当教师的感觉怎么样?我说:累并快乐着。尽管工作累,条件苦,可我找回了当年求学的那份激情。我知道,这种心境来自于我的学生——一群淳朴刻苦又善解人意的农村孩子。我喜欢学生对我微笑,喜欢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更喜欢学生专心致志听我讲课。有时候学生一张祝福的小纸条都可以让我感动许久。
那段日子里,我结识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党员、老教师,他们在这里教了一辈子,早过了退休年龄,却因学校教师流失、师资紧缺,又重返教学一线,依然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我佩服他们,更敬重他们。当我受到学生的爱戴,当我受到同事的肯定、领导的表扬,当我获得荣誉时,我就会比照这些在此奉献自己一生的前辈,感到受之有愧。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计得失,忘我育人,才使得众多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去,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与他们比起来,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他们用一生的坚守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魂——我内心深处所追寻的精神原点。
在这里,我也曾有过失落。当大学同窗向我炫车耀房,显示富足的时候,当他人问起我的工资,解嘲一笑的时候,我也为农村教师遭人如此轻视而气愤,为教师职业不为别人理解而感伤。也许正因为不止我一人有这样的失落,当初一起来的十几个年轻教师,一年时间不到就走得所剩无几了。很多亲友来这里见到我的现状,也劝我早点离开,但我知道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既然当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就要坚持下来。是的,我吃也清淡,穿也朴素,但我依然爱着这份职业。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最幸福的、最光荣的。没有哪一种职业有着这样的殊荣:被人千百次地问候,“老师,您好!”“您好,老师!”
从城市到农村,从珠三角发达地区到粤西山区,我强烈感受到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教学条件的反差,但我总是告诉自己,与以前相比,在这里条件虽艰苦了些,但老师们的热情和友善、学生的纯真和上进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就像清新剂,将我所遇到的困惑都化淡了。早读时,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到神清气爽;课堂上,我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里读懂了为人师的分量。孩子的世界就像一方净土,给了我心灵的平和与清净,它让我快乐、愉悦、充实、幸福。山区的家长是朴实的,他们对老师有无比的厚爱和尊重。有一次从镇上回学校,一位学生家长非要开摩托车送我,一路上还不停地念叨着:“学校有你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一定会有希望的。要是能多分配几个好老师到这儿,那就更好了。”听在耳中,我心中更加明白自己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穿越岁月峰头,伴随历史云烟,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0华诞之际,而立之年的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我还顺利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地党委、政府给力教育,积极奔走,号召热心乡贤慷慨解囊,为学校筹集资金,将校园内的道路和球场全部硬化成水泥的,一改校园过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景象。教室和宿舍的门窗全部装齐,学生可以免遭风吹雨打之苦了。政府也投入了一百多万的资金,将学校里面的一块荒地推平,准备建一座全新的学生宿舍。操场上干干净净,花坛里鲜花盛开。学生的活动场所增大了,安全问题减少了;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办公室整齐美观了,老师们工作起来更卖力了,校园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啊,看到了希望,有谁会不努力呢?
如今,我的农村教师生活告一段落,让我牵挂的学生也毕业了,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进入社会,我和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村教师,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功名利禄,但我的心里却澎湃着一个声音:我的脊梁支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双手托举着明天的太阳,我用青春铸师魂。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雪薇)
这种与教育的缘分与生俱来,从祖辈、父辈到我这一代,家族中一半以上的亲人都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立志“甘为人梯”。大学毕业后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城市当了教师,数年内天天为工作而忙碌,为前途去打拼,尽管也取得些许成绩,可心中总有一种失落,觉得自己就像一叶浮萍,根无所系。我经常问自己:“这就是想要的生活吗?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吗?”但总是不得其解,仍旧继续在不属于我的城市里迷失着。一次,偶然从《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农村教师李桂林、陆建芬的感人事迹,我恍然大悟:同样是教师,虽然清贫,但他们平凡而成功,而我却平庸而无为。他们之所以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原点,而我却离开了原点。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我一生的选择:离开广州去粤西山区。
初到粤西,我被分到了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建在渡槽底下,据说当初选址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接近水源,用水便利;二是渡槽底下可安置床位作学生宿舍。操场和路面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很多教室和学生宿舍没有门窗,唯一的教师宿舍,是一栋三层青瓦白墙的筒子楼,听说是早年被弃用的乡卫生院。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和地面已经斑驳不堪。没有自来水,没有洗手间,一间房刚好能容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当时我教两个班的英语和一个班的历史,还要当班主任,一周将近20节课,晚上十点半从学生宿舍查寝回来,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有人问过我,在这里当教师的感觉怎么样?我说:累并快乐着。尽管工作累,条件苦,可我找回了当年求学的那份激情。我知道,这种心境来自于我的学生——一群淳朴刻苦又善解人意的农村孩子。我喜欢学生对我微笑,喜欢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更喜欢学生专心致志听我讲课。有时候学生一张祝福的小纸条都可以让我感动许久。
那段日子里,我结识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党员、老教师,他们在这里教了一辈子,早过了退休年龄,却因学校教师流失、师资紧缺,又重返教学一线,依然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我佩服他们,更敬重他们。当我受到学生的爱戴,当我受到同事的肯定、领导的表扬,当我获得荣誉时,我就会比照这些在此奉献自己一生的前辈,感到受之有愧。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计得失,忘我育人,才使得众多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去,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与他们比起来,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他们用一生的坚守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魂——我内心深处所追寻的精神原点。
在这里,我也曾有过失落。当大学同窗向我炫车耀房,显示富足的时候,当他人问起我的工资,解嘲一笑的时候,我也为农村教师遭人如此轻视而气愤,为教师职业不为别人理解而感伤。也许正因为不止我一人有这样的失落,当初一起来的十几个年轻教师,一年时间不到就走得所剩无几了。很多亲友来这里见到我的现状,也劝我早点离开,但我知道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既然当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就要坚持下来。是的,我吃也清淡,穿也朴素,但我依然爱着这份职业。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最幸福的、最光荣的。没有哪一种职业有着这样的殊荣:被人千百次地问候,“老师,您好!”“您好,老师!”
从城市到农村,从珠三角发达地区到粤西山区,我强烈感受到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教学条件的反差,但我总是告诉自己,与以前相比,在这里条件虽艰苦了些,但老师们的热情和友善、学生的纯真和上进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就像清新剂,将我所遇到的困惑都化淡了。早读时,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到神清气爽;课堂上,我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里读懂了为人师的分量。孩子的世界就像一方净土,给了我心灵的平和与清净,它让我快乐、愉悦、充实、幸福。山区的家长是朴实的,他们对老师有无比的厚爱和尊重。有一次从镇上回学校,一位学生家长非要开摩托车送我,一路上还不停地念叨着:“学校有你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一定会有希望的。要是能多分配几个好老师到这儿,那就更好了。”听在耳中,我心中更加明白自己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穿越岁月峰头,伴随历史云烟,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0华诞之际,而立之年的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我还顺利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地党委、政府给力教育,积极奔走,号召热心乡贤慷慨解囊,为学校筹集资金,将校园内的道路和球场全部硬化成水泥的,一改校园过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景象。教室和宿舍的门窗全部装齐,学生可以免遭风吹雨打之苦了。政府也投入了一百多万的资金,将学校里面的一块荒地推平,准备建一座全新的学生宿舍。操场上干干净净,花坛里鲜花盛开。学生的活动场所增大了,安全问题减少了;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办公室整齐美观了,老师们工作起来更卖力了,校园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啊,看到了希望,有谁会不努力呢?
如今,我的农村教师生活告一段落,让我牵挂的学生也毕业了,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进入社会,我和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村教师,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功名利禄,但我的心里却澎湃着一个声音:我的脊梁支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双手托举着明天的太阳,我用青春铸师魂。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