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我用青春铸师魂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w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也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而我的原点是农村,是学校,因为我生于农村,长于学校。在城市打拼数年后,我回到农村,做了一名农村教师。
  这种与教育的缘分与生俱来,从祖辈、父辈到我这一代,家族中一半以上的亲人都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在家庭的熏陶下,我从小就立志“甘为人梯”。大学毕业后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城市当了教师,数年内天天为工作而忙碌,为前途去打拼,尽管也取得些许成绩,可心中总有一种失落,觉得自己就像一叶浮萍,根无所系。我经常问自己:“这就是想要的生活吗?一辈子就这样下去吗?”但总是不得其解,仍旧继续在不属于我的城市里迷失着。一次,偶然从《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农村教师李桂林、陆建芬的感人事迹,我恍然大悟:同样是教师,虽然清贫,但他们平凡而成功,而我却平庸而无为。他们之所以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原点,而我却离开了原点。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我一生的选择:离开广州去粤西山区。
  初到粤西,我被分到了一所农村中学。学校建在渡槽底下,据说当初选址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接近水源,用水便利;二是渡槽底下可安置床位作学生宿舍。操场和路面都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很多教室和学生宿舍没有门窗,唯一的教师宿舍,是一栋三层青瓦白墙的筒子楼,听说是早年被弃用的乡卫生院。由于年久失修,墙壁和地面已经斑驳不堪。没有自来水,没有洗手间,一间房刚好能容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当时我教两个班的英语和一个班的历史,还要当班主任,一周将近20节课,晚上十点半从学生宿舍查寝回来,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有人问过我,在这里当教师的感觉怎么样?我说:累并快乐着。尽管工作累,条件苦,可我找回了当年求学的那份激情。我知道,这种心境来自于我的学生——一群淳朴刻苦又善解人意的农村孩子。我喜欢学生对我微笑,喜欢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更喜欢学生专心致志听我讲课。有时候学生一张祝福的小纸条都可以让我感动许久。
  那段日子里,我结识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党员、老教师,他们在这里教了一辈子,早过了退休年龄,却因学校教师流失、师资紧缺,又重返教学一线,依然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我佩服他们,更敬重他们。当我受到学生的爱戴,当我受到同事的肯定、领导的表扬,当我获得荣誉时,我就会比照这些在此奉献自己一生的前辈,感到受之有愧。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计得失,忘我育人,才使得众多农家子弟从这里走出去,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与他们比起来,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他们用一生的坚守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魂——我内心深处所追寻的精神原点。
  在这里,我也曾有过失落。当大学同窗向我炫车耀房,显示富足的时候,当他人问起我的工资,解嘲一笑的时候,我也为农村教师遭人如此轻视而气愤,为教师职业不为别人理解而感伤。也许正因为不止我一人有这样的失落,当初一起来的十几个年轻教师,一年时间不到就走得所剩无几了。很多亲友来这里见到我的现状,也劝我早点离开,但我知道这里的学生需要我,既然当初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就要坚持下来。是的,我吃也清淡,穿也朴素,但我依然爱着这份职业。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最幸福的、最光荣的。没有哪一种职业有着这样的殊荣:被人千百次地问候,“老师,您好!”“您好,老师!”
  从城市到农村,从珠三角发达地区到粤西山区,我强烈感受到了城乡之间教育资源、教学条件的反差,但我总是告诉自己,与以前相比,在这里条件虽艰苦了些,但老师们的热情和友善、学生的纯真和上进是无与伦比的。它们就像清新剂,将我所遇到的困惑都化淡了。早读时,我呼吸着清晨新鲜的空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感到神清气爽;课堂上,我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里读懂了为人师的分量。孩子的世界就像一方净土,给了我心灵的平和与清净,它让我快乐、愉悦、充实、幸福。山区的家长是朴实的,他们对老师有无比的厚爱和尊重。有一次从镇上回学校,一位学生家长非要开摩托车送我,一路上还不停地念叨着:“学校有你这样的好老师,孩子一定会有希望的。要是能多分配几个好老师到这儿,那就更好了。”听在耳中,我心中更加明白自己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穿越岁月峰头,伴随历史云烟,在中国共产党迎来90华诞之际,而立之年的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我还顺利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地党委、政府给力教育,积极奔走,号召热心乡贤慷慨解囊,为学校筹集资金,将校园内的道路和球场全部硬化成水泥的,一改校园过去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景象。教室和宿舍的门窗全部装齐,学生可以免遭风吹雨打之苦了。政府也投入了一百多万的资金,将学校里面的一块荒地推平,准备建一座全新的学生宿舍。操场上干干净净,花坛里鲜花盛开。学生的活动场所增大了,安全问题减少了;教室变得宽敞明亮了,学生学习的劲头更大了;办公室整齐美观了,老师们工作起来更卖力了,校园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啊,看到了希望,有谁会不努力呢?
  如今,我的农村教师生活告一段落,让我牵挂的学生也毕业了,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不管是继续学习还是进入社会,我和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村教师,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没有鲜花掌声,没有功名利禄,但我的心里却澎湃着一个声音:我的脊梁支撑着祖国的未来,我的双手托举着明天的太阳,我用青春铸师魂。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张雪薇)
其他文献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于漪老师经常喜欢引用柏拉图“洞穴里的囚徒”①作为隐喻来回答这一问题,而这一切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的发展、灵魂的提升的关注。但是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教育的这种本质诉求就会迷失在世俗功利的茫茫苍苍的丛林里。环顾周围,由于思想的缺位,有多少人不是对育“分”兢兢业业,对育人置若罔闻?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教育不过是为稻粱谋或邀取名利的工具,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精神期许在这些
“爱”就一个字。在美丽的水电城——宜昌,在“全国首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的现场,在王崧舟老师的作文教学课堂,这一个字,被演绎成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我有幸亲历了这个演绎过程。或许,是这诗意的课堂触动了灵性的绽放,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这里,也想用这充满诗意的境界来表达内心真实的感悟。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师:请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纸,这
《中国教师》:郑教授,您好,主管妇儿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曾在今年三月份提出“将在中小学校试点实施女性教育”,围绕此话题,社会上争论很多,请问您怎么看待“推行女性教育”?  郑新蓉:如果说是由广东省妇联提出,我认为这件事还是挺有意义的。到目前来看,在男女两性发展的方面,尤其是针对女性所面临的困难和困境,来提出关注女性的教育,这一点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发现问题总比不发现问题好。社会上存在的诸多争议
《中国教师》:冯院长,您好,作为一位教育学专家,能谈谈您对目前社会上报道的“在家上学”这一教育现象的看法吗?  冯虹:我觉得这种方法还是不太合适吧。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学校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不应该被简单化地变成自己“在家上学”的。虽然说目前通过报道来看,也不乏一些成功案例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具有普遍性,不适合所有的孩子都去选择这种教育方式。如果都采用了
在美丽的黄河之滨,有一处学校,它北依母亲河黄河,南临济青高速公路,东靠滨博高速公路,西对惠青黄河大桥,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青县城中心。它,就是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二中学(以下简称高青二中)。  高青二中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全日制普通高中,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余人,教职工225人,其中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5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98%。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3年迁入县城后,由原
21世纪初,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以使学校心理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学校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学校心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大批素质优、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美国学校心理咨询者协会宣言》指出:“学校心理辅导者常常是学生容易接触的唯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他们是能够渗入到学生的智力状态和情感领域来提供有效帮助的专家。”成为专家型教师以及心理教育专家,已经成为
职业幸福是使人持久而富有激情地从事某种职业的精神力量。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来自哪里?怎样才能真正找到当教师的感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使我确信不疑:那就是当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培育者和管理者,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真正实施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科教师联系的纽带,是家长的合作伙伴。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很多教师都能为承担这一工作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可否认,现在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广大教师们能否在课堂上取得教育教学实效,直接关系着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也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途。然而,如何能够判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质量水平呢?学校经常的做法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衡量。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一种教师教育评价主体多元的教学评价思路应运而生。一般的做法是,针对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采用教学督导组评价、教学同行评价以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主要代表作之一《什么是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出发,面对科学主义的冲击,详尽地论述了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见解,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育摆脱功利主义和世俗化的困扰,把人类精神整体与个体存在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使教育真正关注人的本质性问题,为我们探寻教育
纵观2010年18套高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不难发现“鉴赏”类题目仍旧严重缺失。《考试说明》中提到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仅仅在古诗词的阅读考查中有所涉及,而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那么,“鉴赏”严重缺失的高考文言文考核,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知识能力”退化,“解题技巧”凸显    按理,高考的考查重点应是考生的“知识能力”。然而,失去“鉴赏”的文言文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