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中的一丝温暖邂逅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mbour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逅》是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应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女士委约,为四把琵琶和南音琵琶而作。作品于2008年5月创作完成,首演于中国音乐学院,此后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音乐成果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和“第八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等音乐会上多次公演。
  《邂逅》在每次的上演中都深受听众们的喜爱,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扬。作为一部专门为琵琶而创作的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邂逅》充分发挥了琵琶的表现力和演奏家们的精湛技艺,创造性地将琵琶这样单一种类乐器以室内乐重奏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出现,因此这样别出心裁的民族室内乐创作实践非常引人瞩目,这也是其在多次音乐会演出现场吸引了大批观众并博得了大多数观众认可的主要原因。
  由于《邂逅》并非一部叙事性或戏剧性音乐作品,这就使得本文作者对它的关注更侧重于形式美和音色美的欣赏。例如:作品中南北琶声音的交相辉映、中西思维的兼收并蓄、古今文化的融合交汇。对于这种状态,我更愿意用一种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邂逅来形容。也就是悠悠的南琶古乐与灵动炫彩的琵琶之间的邂逅;中国的民族乐器与西方重奏性思维之间的邂逅;古老的南音文化与现代人解读之间的邂逅:我相信这也正是此曲标题的由来。
  依笔者之见,《邂逅》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室内乐形式一次成功的尝试,其第一个特点就是作曲家在创作中如何丰富和协调单一音色的。
  琵琶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具有颗粒性音响、宽广的音域、丰富的音色以及可以演奏各种半音化音阶和调性等特点,这些赋予了作曲家发挥自己创作才能的广阔空间。在这部作品当中所使用的五把琵琶中有四把是经杨靖教授改良后的特制琵琶,分别为一把高音琵琶、两把中音琵琶和一把低音琵琶。这种为了适应室内乐重奏的改良使得高音琵琶的音质更为明亮而刚性、中音琵琶的音质更为柔和而润泽、低音琵琶的音质则更为坚实而厚重。其定弦分别为6 2 3 6、6 2 3 6、3 6 7 3,这就使《邂逅》这部作品具备了类似于西方弦乐四重奏那样的室内乐演奏条件。
  近些年,我国经常会出现针对传统民族乐器进行的改良,而针对传统琵琶进行革新并以室内乐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则是杨靖教授由来已久的想法,指挥家刘顺先生也经常就这个话题与杨靖教授进行探讨。为了实践这个想法,杨靖教授还带领自己的研究生组建了琵琶室内乐团。《邂逅》就是由该团多次演奏,杨靖教授亲自演奏南音琵琶。
  南音琵琶的运用是本曲的另一特色。南音琵琶(又称南琶)作为琵琶的一种则是因其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一般定弦多为2 5 6 2。南琶演奏风格古朴、独特,低音区音色淳厚、沉抑;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音韵回味悠长,常有敲击钟磬之感。由于南琶的鲜明特点以及特殊音色,使它获得了显著的领奏身份。在这里,作曲家一方面采用了西方室内乐的重奏性思维,使几把琵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会心地呼应等多方位的表现都有别于传统的“老套”;另一方面也继承、发扬了琵琶的演奏优势,不仅使琵琶个性化音色得以充分发挥,还尽量使每一位演奏家都能获得饶有兴趣的演奏机会。以作曲家自己对西方室内乐和中国丝竹乐的理解,结合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正契合了当代欣赏者的艺术趣味。这也正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与西方重奏性思维之间的邂逅。
  乐曲第二个特点是传统南音合奏曲《走马》的穿插运用。“泉州南音”素有“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之称。而这段《走马》本是由南琶、南三弦、二弦、洞箫?穴尺八?雪合奏的传统南音音乐,表现了群马自由奔驰、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情景,曲调古朴、节奏鲜明。在这里,《走马》的运用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构思巧妙,其旋律音调在各个乐器间的交替穿插运用,反映出作曲家扎实的配器、复调功底和别出心裁的创新精神,听后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作曲家把千年古乐合奏万马奔腾的奔放激情场面用琵琶室内乐重奏的形式重新演绎,并达到了乐曲的高潮,令听众有一种血脉喷张的感觉。让悠悠的南琶古乐与灵动炫彩的琵琶在这首乐曲当中有了一次美妙的邂逅。
  乐曲第三个特点则是“人声”与现代民族室内乐的结合。这对现代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来说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突破。
  这里由杨靖教授亲自执琴而歌,一丝淡淡的声音由天际边若隐若现,“梦回初春透,了人倦,懒梳裹”。其他四位琵琶演奏者随之哼鸣,持琴而侍,再现了古老的南音音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靖教授的演唱细腻委婉、清新淡雅、悠扬不噪,为乐曲锦上添花,将南音音乐的韵味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每次演出中都会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曲终前的这段声乐吟唱部分虽然篇幅不大,却是神来之笔,它既能令人联想到古代乐人“弄弦而歌”的古老传统,又是今人对西方古典纯器乐重奏曲形式的一种突破。它对于过去只专注于演奏而从来不要求张口的器乐演奏家们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实现了真正的古老南音文化与现代人解读之间的邂逅。
  全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慢—快—慢的结构布局。
  在第一部分中,乐曲以南琶单独连续演奏la音开始逐渐引入,其他四把琵琶则由低到高、速度由慢渐快、力度由弱到强连续扫拂la音进入,使乐曲开始便造成一种强大的音势,一下将听众的注意力带入其中。接下来高音琵琶和南琶以八度的形式进入,由于高音琵琶在高音区以轮指的方式演奏,所以其声音饱满而又清脆;而南琶在中音区弹奏,声音坚挺且铿锵有力。两种音质结合在一起除给听众带来新鲜的音乐感受外,还有一种娓娓道来之感。
  第二部分是全曲中最精彩之处。其中,《走马》的运用非常成功。这一曲调总共完整地出现了五次,第一次由南琶主奏,a商调式。高音琵琶和第一中音琵琶以点缀的形式在高音区演奏泛音作为伴奏,逐渐地加入第二中音琵琶和低音琵琶;第二次出现则改为由高音琵琶和第一中音琵琶主奏,并以相差纯四度的形式分别出现在d商和a商调式上,第二中音琵琶和低音琵琶作为伴奏;第三次由第二中音琵琶和低音琵琶在中低音区以八度的形式出现,调式改为g商,伴奏声部变为高音琵琶和第一中音琵琶;第四次又回到了南琶主奏,d商调式,伴奏则由敲击琴板逐渐演变为四把琵琶竞相呼应,将乐曲开始慢慢推向高潮;最后一次出现还是在南琶上,只不过由原先演奏单声部的旋律改为演奏平行四度的双音,其他四把琵琶先以和弦式的点状织体来模仿打击乐进行伴奏,逐渐演变为轮指直至弥散到整个乐队的全奏,将乐曲掀起一轮轮的高潮,达到了震撼性的艺术效果。正如《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第三部分速度逐渐回落,引入人声。各个琵琶也相继以泛音演奏的形式对《走马》做简单的回顾,乐曲最后以南琶泛音演奏la音结束全曲,形成首尾呼应,有余音绕梁之感。
  由于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等一些细腻的琵琶演奏技术,并通过重奏、兼以曲终前的这段“吟唱”音色等,更赋予了它些许中国文人音乐的韵味和凄冷、萧瑟的气质。在寒风萧瑟的冬日,如有机会亲临现场去聆听的话,那么这首乐曲会给大家的心灵带来一丝温暖。
  《邂逅》的成功对于作曲家来说并非偶然,王丹红现为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曾师从高为杰、唐建平等教授。在平时的创作中就已显露出不俗的天分。大学时代就已经创作了多部作品,并且在各种作曲比赛中多次获奖。读研究生后更是经常委约为全国各民乐团创作。2004年,《奏鸣曲》——为钢琴与编钟而作,应邀为斯坦威钢琴厂成立150周年庆典音乐会而创作,首演于中国太庙。2005年受广东省民乐团的委约创作了民族管弦乐队作品《云山燕邈》、《乐队扣连环》等五部作品,并在广东省第九届艺术节上成功上演;其中《云山燕邈》还在2006年荣获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乐)评奖管弦乐文华奖音乐作品创作三等奖。而且就在笔者撰写此稿期间,《云山燕邈》还又一次作为2009年新年“经典民乐作品音乐会”曲目之一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当晚同台上演的还有谭盾、唐建平等作曲家的作品)。2006年受遵义市委的委约,创作了舞剧音乐《1935之舞》;2007年受上海民乐团的委约,先后创作了民族管弦乐队作品《炫彩江南》、《百年随想》等。
  《邂逅》的诞生凝聚了一批音乐家的心血:作曲家王丹红、琵琶演奏家杨靖、指挥家刘顺……,相信随着我国民族室内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作曲家们个性化创作追求的日新月异,这类以前较少出现的民族室内乐创作形式会被更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重视起来,同时也希望我国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能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瞩目和关注,这将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幸事。
  
  闫晓宇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落实“双减”的学校行动与思考  【编者按】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自政策颁布以来,“双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新的风向标。“双减”政策以减轻义务
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音乐会举行  3月28日晚,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你是这样的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大型情景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音乐会分为“民族情怀”、“公仆情怀”、“挚爱情怀”、“世纪情怀”四个部分,以独唱、合唱、交响乐、配乐朗诵等方式,配以大屏幕与舞台的情景再现,营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氛围。歌曲《大江歌罢掉头东》、《大雪压青松》,朗诵《雨中岚山》、《海棠花祭》,评弹《
廖辅叔(1907—2002)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诗文修养的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一生著述颇丰。读先生文论不仅能够通过其七十余载的音乐生涯了解与感受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风雨历程,同时也深为先生的渊博学识与令人敬重的学术品格而油生景仰之情。不过,廖先生著作中影响于当代学界的通常是他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部分论著,如专著《萧友梅传》、论文集《乐苑谈往》等,其更早一些时期特别是上世纪三四
2009年9月23日晚,作曲家谭盾的新作——《陶乐:大地之声》由马勒室内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该曲为作曲家今年的新作,由奥地利维也纳Musik-Festival Grafenegg委约创作,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系为该曲的国内首演(2009年9月6日,该曲在Grafenegg进行国外首演),并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演出。    一、乐曲的内容简介    《陶乐:大地之声》是为纪念马勒诞辰150周年
2006年10月23—28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和国际电子音乐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承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 2006-BEIJING)在北京隆重举行。  200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主题是“语言”,这是向电子音乐深度挖掘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电子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这与计算机数字化的工作语
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是全国性最高级别的音乐理论奖项。该奖项通过评奖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音乐理论评论作品,对其作者进行奖掖和表彰。这一评奖对推动我国音乐理论事业的发展和音乐理论、评论的学科建设,促进音乐学研究的深入和音乐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和徐小平艺术基金就“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活动事宜达成协议。三方共同协商,决定自2009年起,“中国音
2005年11月28号晚零点40分,笙演奏家、教育家,原中国电影民族管弦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协会会长曹建国(又名曹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曹先生的逝世无疑是中国民族管乐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名扬四海的民族管乐演奏家,全国各地的朋友、同行及学生匆匆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他们所热爱、所敬重、所崇拜的艺术大师,作最后的诀别。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舞台上那潇洒的身影,又似乎
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①  公共选修课,又称通识教育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而音乐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得到普遍认同,学校音乐教育法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当时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音乐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之一。为此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开始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制定了调查问卷,一种由学校填写,另一种由音乐教师填写,发放形式是由教育部普通教育司转
本刊讯2009年12月23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主办的“弦·键之声”钢琴、弦乐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此次音乐会参演的都是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专业学生,演出曲目包括凯文·欧森的双钢琴入手联弹乔普林的《拉格泰姆狂想曲》、格拉那多斯的《稻草人》、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双钢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八首作品。这也是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专业2001年成立以来的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