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剖析我省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现状,提炼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借鉴省外、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提出引导我省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1-0284-03
作者简介:张佳佳(1982-),女,硕士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辅导员,课程与教学论(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法学教育。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期间,在中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开始从由慢向快加速发展,逐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的价值观。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沿海省市相比,无论是在地理条件、历史积淀,还是在就业平台、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贵州高校的生源主要是来源于省内九个地州市。对出生并成长在贵州的“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特点。只有正确了解当前我省“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客观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对策,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有着现实意义。
一、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己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題与经济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大学生毕业生未能实现顺利就业,不仅自身的生活失去了经济基础,同时还使得家庭的教育支出沦为空谈,而且还会导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明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正处在贵州实现同步小康、后发赶超的特殊群体,要深入对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进行剖析,提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为我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对科学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其次,有利于为我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解决好当代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提高就业率,促进贵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有利于我省高校透视“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主要特点,追溯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就业产生的具体影响。
二、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求职心态更加乐观自信
从以上图2可以看出:毕业生到招聘单位现场报考占22%,招考单位进校园占35.8%,网络、电视媒体求职占42.2%。由此可见,到招聘单位现场报考不再是唯一的就业方式,贵州各高校主动出击,让更多的招考单位进校园,提供“一站式”招聘服务,让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既可以横向比较,又可以纵向衡量,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兴起,“90后”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网络、电视媒体求职正成为“90后”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手段。电视、网络等新媒介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广阔展示自我的空间平台,微视求职、网络视频求职也广泛受到“90后”大学生的热捧。
(四)就业类型和区域选择更加务实
从以上图4可以得出:贵州高校毕业生选择去发达城市工作的占8%,在贵阳市工作的占14%,在地州城市工作的占20%,县级市工作的占35%,在乡镇、村寨工作的占23%。
从贵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类型和就业区域可以看出:他们不再追求所谓像政府单位那样的稳定工作,而是选择挑战性强,工作强度大,薪水较高的工作岗位,为以后自主创业创造条件。为实现同步小康,近年国家对贵州扶贫开发力度很大,特别是加强对欠发达市县、乡镇、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愿意回乡创业,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三、借鉴国外在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先进经验 对正确指导大学就业,西方发达国家在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毕业就业在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是别是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具有系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治理体制
首先,设法扩大社会对青壮年的劳动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动运用积极的产业和财政等政策导向,全面调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大范围地扩大社会对青壮年的劳动需求。其次,各级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手段增加就业岗位。如法国政府出资推行“青年就业计划”,在文化、教育、社会救助、环境、家庭及卫生领域新增23种就业岗位,专门招聘26岁以下及从未领过失业补贴的30岁以下失业青年,并且其报酬不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水平。最后,协力改善青壮年的劳动力供给。为了控制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量,政府设法扩大其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学历进修、专业培训等方式,延长青壮年的受教育年限,让青壮年推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能起到直接减少或缓解失业和就业的作用。
(二)具有健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方面,具有专门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尽管彼此之间在招生上竞争很激烈,但是,在全国各高校都成立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正式途径,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另外,还利用聚会、餐会等非正式手段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掌握和知晓相关就业信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就业参考,其工作的专业性、细致程度值得借鉴。
另一方面,具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与工作机制。西方国家自大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就专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时刻培养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要构建符合将来社会就业的观念。让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社会、市场、行业等的实际需求进行择业,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味追求高薪水、好岗位的盲目择业观。
(三)强化大学毕生就业指导以促进就业匹配
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西方国家的公共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开展问卷和实地考察,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让大学生掌握第一手就业材料,提高了就业的实效性。针对未就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进行登记,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及时传达和分析当前的就业现状,捕捉新的就业机会,并结合自身的专业,一对一的进行就业辅导,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心意的就业岗位。针对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进行就业指导、资质评估、信息提供、职业咨询以及开发劳动力需求。
四、探讨完善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随着贵州近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产业和行业不断兴起,出现岗位人才,尤其是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真空,这给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但是,从总体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又要帮助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
当前贵州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主要从事招生和就业的事务,但工作重心是招生工作,学校为了增加收入,设法扩大招生规模。在大学生毕业之际,简单的举办几场校园招聘会,没有真正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学校推动内涵发展的战略部署中来抓实抓好。因此,贵州高校从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除了了解当前国家在就业方面出台政策法规外,还要有突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还必须掌握或熟悉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必须参加国家系统的、有计划的相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同时,贵州各高校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帮助大学生及时传递社会的就业需求
贵州高校应向社会亮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实地考察当前贵州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反推各高校的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就业培训辅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是贵州各高校要建立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与用人单位建立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让大学生通过实际锻炼,将大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工作阅历,为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提供较好的就业经验。二是通过推优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所需的优秀大学毕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就业协议,确保向用人单位推荐的大学生质量,三是贵州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把了解和掌握最新社会的需求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专业构建,创新就业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机构
人才大市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中不可缺少的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服务、沟通、公证、维护、调解和监督等,执行规范性的人才市场操作等工作。对贵州各人才市场,政府应实行人才招聘动作许可制度,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纳入人才市场从事的业务及其服务对象,并主动、及时向贵州各高校提供就业信息,联合用人单位与贵州各高校举办各种现场招聘会。同时,贵州各人才市场应当在服务大厅主动公开服务内容和程序、收费项目和标准。此外,应加强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省外人才市场的先进理念,增强贵州的人才市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实力,打造贵州人才市场知名品牌。
[ 參 考 文 献 ]
[1]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贵州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5.12.
[2]邓琴.贵州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与对策[D].贵州大学,2010.07.
[3]全力.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J].比较教育,2007.03.
[4]井海明,王淑玉,何大年.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6.
[5]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1-0284-03
作者简介:张佳佳(1982-),女,硕士研究生,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辅导员,课程与教学论(法学)专业,研究方向:法学教育。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期间,在中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开始从由慢向快加速发展,逐渐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的价值观。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沿海省市相比,无论是在地理条件、历史积淀,还是在就业平台、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贵州高校的生源主要是来源于省内九个地州市。对出生并成长在贵州的“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特点。只有正确了解当前我省“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客观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对策,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有着现实意义。
一、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己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題与经济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大学生毕业生未能实现顺利就业,不仅自身的生活失去了经济基础,同时还使得家庭的教育支出沦为空谈,而且还会导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明显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正处在贵州实现同步小康、后发赶超的特殊群体,要深入对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进行剖析,提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为我省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理论参考,对科学制定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其次,有利于为我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解决好当代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提高就业率,促进贵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有利于我省高校透视“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主要特点,追溯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就业产生的具体影响。
二、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求职心态更加乐观自信

从以上图2可以看出:毕业生到招聘单位现场报考占22%,招考单位进校园占35.8%,网络、电视媒体求职占42.2%。由此可见,到招聘单位现场报考不再是唯一的就业方式,贵州各高校主动出击,让更多的招考单位进校园,提供“一站式”招聘服务,让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既可以横向比较,又可以纵向衡量,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兴起,“90后”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网络、电视媒体求职正成为“90后”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手段。电视、网络等新媒介为“90后”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广阔展示自我的空间平台,微视求职、网络视频求职也广泛受到“90后”大学生的热捧。
(四)就业类型和区域选择更加务实

从以上图4可以得出:贵州高校毕业生选择去发达城市工作的占8%,在贵阳市工作的占14%,在地州城市工作的占20%,县级市工作的占35%,在乡镇、村寨工作的占23%。

从贵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类型和就业区域可以看出:他们不再追求所谓像政府单位那样的稳定工作,而是选择挑战性强,工作强度大,薪水较高的工作岗位,为以后自主创业创造条件。为实现同步小康,近年国家对贵州扶贫开发力度很大,特别是加强对欠发达市县、乡镇、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愿意回乡创业,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三、借鉴国外在有效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先进经验 对正确指导大学就业,西方发达国家在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毕业就业在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是别是美国、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西方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具有系统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综合治理体制
首先,设法扩大社会对青壮年的劳动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主动运用积极的产业和财政等政策导向,全面调节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大范围地扩大社会对青壮年的劳动需求。其次,各级政府通过直接和间接手段增加就业岗位。如法国政府出资推行“青年就业计划”,在文化、教育、社会救助、环境、家庭及卫生领域新增23种就业岗位,专门招聘26岁以下及从未领过失业补贴的30岁以下失业青年,并且其报酬不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水平。最后,协力改善青壮年的劳动力供给。为了控制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量,政府设法扩大其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学历进修、专业培训等方式,延长青壮年的受教育年限,让青壮年推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能起到直接减少或缓解失业和就业的作用。
(二)具有健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方面,具有专门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尽管彼此之间在招生上竞争很激烈,但是,在全国各高校都成立有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正式途径,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另外,还利用聚会、餐会等非正式手段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掌握和知晓相关就业信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就业参考,其工作的专业性、细致程度值得借鉴。
另一方面,具有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与工作机制。西方国家自大学生进入大学一年级,就专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时刻培养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思想上、行动上、学习上要构建符合将来社会就业的观念。让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从社会、市场、行业等的实际需求进行择业,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味追求高薪水、好岗位的盲目择业观。
(三)强化大学毕生就业指导以促进就业匹配
针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西方国家的公共就业指导中心通过开展问卷和实地考察,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让大学生掌握第一手就业材料,提高了就业的实效性。针对未就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免费进行登记,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及时传达和分析当前的就业现状,捕捉新的就业机会,并结合自身的专业,一对一的进行就业辅导,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心意的就业岗位。针对就业不稳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进行就业指导、资质评估、信息提供、职业咨询以及开发劳动力需求。
四、探讨完善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随着贵州近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产业和行业不断兴起,出现岗位人才,尤其是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真空,这给贵州高校“90后”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但是,从总体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难仍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又要帮助大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大学生就业模式。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
当前贵州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主要从事招生和就业的事务,但工作重心是招生工作,学校为了增加收入,设法扩大招生规模。在大学生毕业之际,简单的举办几场校园招聘会,没有真正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学校推动内涵发展的战略部署中来抓实抓好。因此,贵州高校从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除了了解当前国家在就业方面出台政策法规外,还要有突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力和责任心,还必须掌握或熟悉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必须参加国家系统的、有计划的相关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同时,贵州各高校要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二)帮助大学生及时传递社会的就业需求
贵州高校应向社会亮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实地考察当前贵州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反推各高校的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就业培训辅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是贵州各高校要建立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与用人单位建立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让大学生通过实际锻炼,将大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工作阅历,为大学生毕业择业时提供较好的就业经验。二是通过推优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所需的优秀大学毕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就业协议,确保向用人单位推荐的大学生质量,三是贵州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要把了解和掌握最新社会的需求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专业构建,创新就业指导。
(三)建立与完善大学生人才市场中介机构
人才大市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中不可缺少的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服务、沟通、公证、维护、调解和监督等,执行规范性的人才市场操作等工作。对贵州各人才市场,政府应实行人才招聘动作许可制度,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和择业纳入人才市场从事的业务及其服务对象,并主动、及时向贵州各高校提供就业信息,联合用人单位与贵州各高校举办各种现场招聘会。同时,贵州各人才市场应当在服务大厅主动公开服务内容和程序、收费项目和标准。此外,应加强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专业素质提升,建立和完善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省外人才市场的先进理念,增强贵州的人才市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实力,打造贵州人才市场知名品牌。
[ 參 考 文 献 ]
[1]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贵州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R].2015.12.
[2]邓琴.贵州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与对策[D].贵州大学,2010.07.
[3]全力.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J].比较教育,2007.03.
[4]井海明,王淑玉,何大年.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6.
[5]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