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寻仙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PAD_sl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早晨,群峰都被泰山极顶一声声悠扬的钟声敲醒。这悠扬的钟声飘荡在泰山极顶,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一千多年,世界已经变得不可认识。许多朝代覆亡了,许多物种消失了;河流改道,城市崛起;战争消灭了许多生命,许多生命又在地球上诞生——唯有泰山极顶的钟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是这样悠扬的节奏。
  中国历史名山,没有道教或佛踪迹的实在罕见。早在公园2世纪道教正式创教之前,泰山就活跃着许多“活神仙”。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要选择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泰山山石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很古以前就是神仙和方士们活动的重要场所。战国时,就有方士黄伯阳隐居在岱阴鹿町山岩洞,后人称“黄伯阳洞”。秦汉之际最著名的“活神仙”安期生就修炼于泰山东南的仙人山,“秦始皇求见,与语三日而去”。
  隐居于泰山修炼的,除了“活神仙”,还有一些身份奇特的人物。这些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熟谙兵家韬略和人君南面之术,智慧超群。皇帝遇到难题时,就派重臣到泰山请他们出谋划策。
  娄敬洞位于泰山西北麓馒头山的对面,因汉初大谋臣娄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据记载,公元前5世纪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的范蠡、刘邦军师张良,以及娄敬,都曾隐栖在这个山洞里修炼。
  这对信奉天人合一哲学的海内外气功爱好者来说,的确是最理想的场所了。
  据说,最早实践这一理想的上古时代的隐士巢父就隐栖在徂徕山的一条山谷里。
  在13世纪著名的道观二圣宫的遗址处,有一个用条石垒砌的圆冢,圆冢之下,是一座长方形的石屋。这种设计,显然反映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在石屋的东南角上,有一个洞口,也许这就是用来闭关修炼的石室,叫“活死人墓”。道士闭关修炼时,就把门用石条封死,食物和水就从东南角上的洞口用绳子坠下。
  有人说这里也是唐代“竹溪六逸”隐居的地方。古时,中国北方的温度比现在偏高,当时徂徕山的山谷中长满了翠绿的竹林。诗人李白同另外五位喜好寻仙论道的高士在这里啸傲竹溪,逍遥泉石,采药炼丹,怡情诗酒,朝与烟霞为侣,暮与鸟兽同眠,过着一种道家所崇尚的“幽居远世情”的隐逸生活,令人称羡。此后,好事的国人在徂徕山随处题“竹溪”,若不是失于考察,那便是对李白厚爱有加。
  李白是一位正式受箓的道教俗家弟子。他自称“摘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公园742年,春光灿烂的四月,李白循着当年唐玄宗登山的路线开始了他在泰山的寻仙之游。
  他清晨在王母池饮完酒,便开始登山。一路留恋风景,到黄昏时才到达山上的南天门。从南天门回望山下,脚底浓云密布,电闪雷鸣。远处,东海蓬莱的金银台似乎一目了然。李白心旷神怡,禁不住对着万里长空大声呼喊,引来浩荡清风吹开衣襟,天与地,仿佛都装入了胸怀。
  晚上,李白在岱顶月夜的清光下,感觉银河就在头顶上流淌。天亮的时候,李白登上日观峰。他举手撩开云层,精神便随着朝霞四处飞扬,好像跳出了天地的约束。风声飒飒,身上好像长出了翅膀,扶摇直上,再也不思归家。
  实际上,原始道家的理想,就是维持人类的种种贪欲介入自然之前的那种混沌淳朴的状态,过着一种阴阳和静,四时得节,万物不伤,莫之为而常自然的生活。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得出"中心扩展"和"轴点状布局"这两种我国典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文章首先对这两种城市发展模式的含义进行论述;其次分别以北京和天津为典型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尖子生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生存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学生家长对一个学校是否培养出来清华北大学子关注度极高,这是提升学校知名度最有效的招
期刊
在当今万物互联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行为变得更加信息化、快捷化,日常活动都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向着私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