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信:书法最大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3日是西安美术馆值得纪念的日子。西安美术馆开馆一年来,从来没有一个展览像这一天吸引了那么多观众。工作人员张园说,大唐不夜城有四百多个停车位,在今天上午全部停满了前来参加展览的车辆,人山人海的阵势更是让西安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如临大敌。人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个展览到底是欧洲经典油画展,还是中国古代精美文物展览呢?统统不是,这是当代一位书法家的个人书法展,这个人就是杜中信。
  西安美术馆建馆以来,这是第一个书法展览。这既是西安书法展览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单幅作品参展最多的一次,辽宁海城书法协会主席李丽敏不远千里赶来参加这次展览。
  杜中信是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也是西安书法圈闻名的学者型书法家。他还有一个身份是长安大学书法教授。在过去几年里,杜中信撰写了很多牌匾、石刻,这些作品散落在北京天坛公园、宣武艺苑、陕西太白山、开封碑林、湖南桃花源、柳州风景区、曲阜文庙等很多名山大川和著名旅游景区。比起他偏爱的摄影和音乐,杜中信说:生活中,对书法钻研最多,如果说把所有事物做一个排名,书法无疑是第一位的,书法最大。
  没错,这位把书法排在首位的书法家,作品的大尺寸也震撼了参加展览的所有嘉宾。一进展厅,高九米的《心经》可以说既打破了西安美术馆目前的展出记录,也在某种意义上挑战了观众的视觉审美极限。作品延续了杜中信书法摩崖石刻的沧桑美,也融入了一种沉静宽广的气象。熟悉杜中信书法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善于魏碑,却是从唐入手,对颜、欧、柳、赵诸大家的规矩法度熟识于心,这当然也是多年的临帖、对书法的研究所得。期间,杜中信先后编著了《唐代名帖技法》、《历代名碑技法》等力作,他的书法作品以沉雄、豪放、古朴之风,大胆恣肆的艺术处理有一泻千里的壮阔气势。
  平日,杜中信不仅仅关注魏碑帖,他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种书体产生的时代和他的时代特征。他了解到魏碑的书体产生于民间,对于民间的工匠来说,在刻凿的时候很难去关注所谓的笔法,每一个字的中段线条要一刀刀刻出,因此魏碑中段便异常的富有奇趣变化。因此他在研习中发现:抓住了线条的中段就抓住了魏碑的本质。他发现,由于民间碑刻的大量需求,碑刻工匠水平也不尽相同,使得魏碑书体有着一种随意性、多变性的特征,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融合上可以是多元的,创新也是多元的,因此在研习中他将楷、行甚至是草书的笔法用在魏碑的书写当中,经过几十年的艺术锤炼,他的魏碑书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而又与众不同。 他还注意到,魏碑书法是笔法与刀法的结合的产物,经过了历史的风雨剥蚀,造成了魏碑碑帖一定程度的失真,而产生了另一种审美趣味。于是经过他自己的研习,他觉得用焦墨来书写魏碑,既能发挥毛笔的自然书写功能,又能表现出碑书的凝重古朴气息。因此,看他的魏碑书法,完全不似于历史和当今书坛的任何一家。打眼一看是魏碑的骨肉,仔细的品鉴,却是魏碑的精神。尤其近年来,他的书法更是步入到另一种大象无形的意境,大幅作品蕴含宏大气势,小幅作品灵秀俊逸,笔笔如惊天响雷,如盘古巨斧,如绵绵春雨,如涓涓溪流,变化尤其令人难以捉摸。六十八岁的杜中信书法呈现出一种霸气,让观众体会到扑面而来的风骨。他还独家提出要重建“三秦书风”的概念,受到吴三大、茹桂等很多陕西书法家的推崇。他说:陕西书法有着强烈的地域风格。江南山青水秀造就了南方人的文隽细腻、才思敏捷,于是他们的书法艺术多追求书卷之气,俊秀飘逸,书风秀润。而关中天高地阔,民风淳朴,秦人性格粗犷豪迈,陕西书法艺术则以古朴厚拙、气势磅礴为魂,和其他省市书风迥异。陕西是文化大省,书法资料非常丰富,如西安的碑林、周原的青铜器铭文、耀县碑林、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等等,历朝历代的名碑石刻遍及三秦大地,大量书法艺术瑰宝的遗存,使人们把陕西誉为“书法之乡”,享誉中外,也为陕西书家提供着丰厚的书法营养。在这些存世的名碑石刻里,刚强遒劲、朴实敦厚之风渗透其中。这种风格一脉相承,从颜真卿、柳公权到于右任,从寇遐到刘自椟、卫俊秀,从邱星、程克刚到吴三大,以及杜中信本人和李成海、赵熊等,虽然书体各异,但用笔朴实,不求华丽,用墨浑厚,笔性苍劲,却是共有的个性。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三秦书风是三秦厚土的地域文化酝酿出的独特的艺术生命形式,可以说独特的地域滋养了独特的审美传统。这一点,陕西关中的书法家在审美上恰恰拥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倾向,所以说“三秦书风”不是由那一个人所确定的,它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形成产生的。这种共性,说风格也好,说是传承也罢,这种“个性样式”是三秦书法家有别于他人的标志,也使“三秦书风”得以确立并脱颖而出。提出这个说法后,有人评价杜中信这是继石鲁长安画派之后,又一位把陕西文化推向全国、推向新时代的领军式人物。杜中信一时间成为文化界谈论最多的专有名词。
  其实,生活中的杜中信根本没有书法中的杜中信张扬。陕西所有书法家在提到杜中信时总是十分钦佩他正直的为人。他热情有豪气,说话做事都是斩钉截铁。他豪爽送小孙子一辆崭新的途观休闲车作为见面礼;他既积极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又送家庭困难的弟子书法让他们拿去卖钱度过生活难关。他的生活简单却其乐融融,偶尔给大学生讲课,在书房写书法、作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去秦岭深处拍点风景照片。他收藏照相机。在他收藏的近百部中外各时期的老相机中,其中一台世界上最小的老相机更是弥足珍贵。杜中信认为:“无论收藏还是做学问,就应该学习老相机这种精益求精的工艺和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优良品质。”这才是道出了他喜欢收藏老相机的原因。杜中信收藏老相机已有数十年,他收集老相机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拍摄外景的方便,但后来当他手中的相机型号越来越多的时候,杜中信也渐渐把它当成藏品了,他时常把老相机排成一排,自己像将军一样检阅它们,杜中信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如今,杜中信已经拥有大小不同、造型各异、做工精良的各国老相机近百件,其中不乏如福伦达、莱卡、运动、米罗时等世界名牌的老式相机。
  除了相机,他还喜欢在家听听音乐。他拥有5、6台档次很高的音响,他总是在家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也有不少古琴演奏家和音乐界的朋友。偶尔聚在一起,大家总是畅谈对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杜中信生活得惬意又诗意。他始终以大度乐观的态度包容一切,可能由于是北京人的缘故,杜中信讲话简单明了、并且泛着一股京味,与他聊天让人受益匪浅。他精通古典音乐,摄影方面的造诣也非同一般。他说,摄影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书法是一种综合的感观艺术,它是纸上的音乐、纸上的舞蹈。
  杜中信坦言,写了这么多年书法,虽然年轻的时候就获奖,但是现在才理出书法的头绪。书家的艺术知识一定要丰富,要博览群书,还要有不同的艺术经历,不能单一。比如梅兰芳,唱京剧的旦角,书法、国画造诣也都深厚。而杜中信对音乐的喜爱,对欧洲古典音乐的涉猎,让他的书法探寻着一种韵律的美,他经常搞的摄影,又让他的书法具有一种极大的视觉张力,让人过目难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