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cf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行先生的散文《汪大娘》是苏教版必修三读本中的选文。《汪大娘》是一篇看似平淡寻常实则大有深意的的文章。尤其是作為叙述性的写人类散文,开头一大段的议论就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一段也确实成了学生最大的困惑之一。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篇散文时,我主要是通过三次细读文本,由浅入深,由感知到思考,再到探究,最终实现解读的目标。由对这一篇典型文章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类写人散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文章的解读方法。
  一、初读文本:感知梳理
  预习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做三件事:概括文中写到汪大娘的几件事;划出文中对于汪大娘形象评价的关键词或短语;写下你对于文章的疑难问题。前两个要求很简单,但很实在,作为基础年级的学生,快速有效阅读与准确概括能力的培养还是首要任务。所以这两个要求都是让学生直接写画在文本中的。
  预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写下的问题,归类,结果发现问题集中在三个:一是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王谢气”是指什么;二是文章第八段说“我吃了多读几本书的亏,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是什么意思;三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疑惑“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
  正式上课时,我首先用文中提到的清代著名诗人纳兰成德一句诗“当时只道是寻常”来导入新课,而纳兰成德与顾太清也确实是一些同学的小问题。然后快速切入文本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带领学生再次感知文本。有的同学就暴露出了阅读文本不细致的毛病。比如概括汪大娘的几件事,一个同学就把她“主持一家食政”当成了“主持一家衣食住行”。也有一位同学概括事情过于的细致,文本第三段提到的“汪大娘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这个细节,本来是作者一笔带过的,结果某同学就把这个细节当作了一件事而概括出来与其它事情并列。几件事情想要简洁准确的概括其实还是需要一番细思量的,分别是:主持食政、好管闲事、背记病名、回答询问、年高辞谢五个事情。
  而作者在文中直接对汪大娘形象评价的关键词语有很多:朴实、持重、温和、过日子有舍身精神、勤勉、正气、憨气、善意,她的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
  接下来问:看来作者对汪大娘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你觉得汪大娘是个很高大的形象吗?当然不是。说到底她就是一个女用人,而且无名无姓,目不识丁。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一个普通劳动妇女形象何以让作者觉得“她不识字,有福了”,而自己却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
  二、再读文本:释疑解惑
  抓住这句话,再读文本,认真思考,弄清楚作者所说的“有福”与“吃亏”到底指的是什么。读第八节内容,先明确作者所说的汪大娘有什么“福”,我吃了什么“亏”。经过一番细读,学生发现:我吃的“亏”原来指的是因为想到故宫曾经是大内禁城,如今成为普通百姓游玩之地而产生的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作者的意思是:我读了几本书,懂得历史,联想到故宫的沧桑变迁,知道了黍离、麦秀之思而产生一种秀才人情,这是很不好的,如果我像汪大娘那样不读书,那就不会有这样的秀才人情了,就不会有这样的文人感伤。所以所谓我吃的这个亏就是读书人的感时伤事情怀,汪大娘不识字而有的福就是面对世事风云变幻而无知无觉的浑然置身事外。
  沿着这个逻辑思路,可以在文中找到似乎不止一处作者这样的对比感慨。比较明显的一处是第三节末尾,在谈到汪大娘在李家活不轻这个话题时,他写道“活儿轻重是小事,还有大的”。然后就写到关于汪大娘的身份前后的对比,进而想到旗人成为用人,想到杜老《哀王孙》中“但道困苦乞为奴”的感慨。依前文作者的逻辑,在这里作者岂不是已经吃了一次“多读几本书的亏”?想到门第,想到出身,想到王朝倾覆,想到旗人沦落,作为读书人的作者亲身经历这如梦幻泡影的一切,真正是“不能不感慨系之了”。而目不识丁的汪大娘因为不识字,因为没文化,反而于乱世剧变中竟无丝毫痛苦,一切皆似自然,世事无常竟不能奈她何。
  三、三读文本:还原内核
  如此看来,读书人所吃的亏远不止这些,以至于文本最后,作者写到汪大娘的形象不单是“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由此迫使我们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再去研究汪大娘所做的几件事,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作者不只是感慨汪大娘有福了,而是汪大娘进而颠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常理。为什么?
  第4节说她“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行事,依的是心中的常理。她用正气憨气压服了全家上下杂七杂八的习惯,最终还能赢得家主人长媳的由衷赞赏,真正是希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汪大娘不识字,不知道读书人的尊卑贵贱有序的那一套斯文礼节,才使得她做人做事得以由着自己内在的本性,显得那么的难能可贵。
  身处文革风暴之中,“多少父子反目,夫妻成仇,兄弟阋于墙。”告密之风盛行,多少人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信条,而一再地改换门庭做着“良禽择木而栖”的勾当。汪大娘任凭别人如何教导启发,就是不肯有仇恨,反而还说着主家的好处。这真正是“孺子不可教”了,最后弄得煞费苦心启发她的人也哭笑不得,只好作罢。
  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了张中行先生一番苦心。这样一位正直、质朴、宽厚的汪大娘,她行事的依凭仅仅是自己心中的常理常情。而不管世事如何风云变幻,终究于她如浮云。而这一切皆“像是出于本然”,是为“王谢气”。王谢两家是贵族,而他们的子弟所兴起的彼时乃至后世风尚,最初其特质即是出自本然,不事雕琢,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王羲之坦腹东床而被选作“快婿”这一典故。
  当然,学生在解读这类作品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阅读的障碍,比如时代的隔阂,生活阅历的浅薄,知识面的狭窄。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一些关键点上给出正确的引导与补充。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高新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一向都是教学重点,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学内涵,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审美情趣,达到综合发展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古代诗歌鉴赏成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
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的生活化。考虑到高效课堂与大语文之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备课《祝福》一文时,我尽量完整构思,抓住整体,略去部分细碎的问题,把小说环境、主旨、情节、语言综合在一起生成一堂课。语文教学有了上课的线索后,还要在组织教学,深挖主旨,让学生参与到不感兴趣的文本之中下功夫,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观照社会,磨砺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精神的丰盈度,体会到大语文之美,这才是我的追求,这个追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这篇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古人的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而今人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又产生了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该诗既有对明皇的讽刺批判,又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歌颂。目前常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诗人抒写羁旅之愁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本人认为,诗人的这种乡愁,是在感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基础上而引发出来的,底色还是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同时,在抒发愁思之时,诗人内心中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诗人胸中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愁绪因了喜悦而减少,喜悦因了愁绪而减色。  此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对于一
怀古题材的古典诗词的发端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登楼赋》。此后,此类题材的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则大多为感怀之意。“怀古类”诗词的藝术特点比较鲜明:情感触发方式上多数由眼前之事物生发而来,这些引发联想的事物,一般是某个地点、某处景物、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等等;内容表达上多数以对举交融的形式出现,往往是时空的对举、古今的对照,运用对比的模式,或明或暗;情感主题上多数表达或抒发含蓄、忧愤
“淇水”,一个赋予人联想和思考的意象,在《氓》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其意蕴丰沛,耐人咀嚼。笔者所读极限,只想把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分享。  一、淇水,营造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画面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在诗歌中,如果说那夹杂着爱情味道的“桑叶”让我们看到了女子的蜕变;那么,“汤汤淇水”则让我们体会到女子的心路历程。  淇水,仅是故事发生的简单地点,是诗歌中极具生活化
“士”这种阶层大约出现于春秋前期,它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原型。“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士”必须履行的义务。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说“先秦的士以‘道’自任,受到时君的尊重也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道’”。春秋之士骨子里还有着一股“任天下”的豪气,虽于草茉之中亦心怀社稷,这是一种杠杆天下的意识与责任,“道”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的。而到战国时代,各诸侯的公室和私门争相养士,受人之“养”必要“忠”人之事,“士
一、何为“诵读”及“诵读教学”实施的背景  何为“诵读”,《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是:“念(诗文)”。《辞源》解释为“念、默读”。《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念、熟读、背诵”。但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诵读应包括朗诵、吟诵、背诵等具体的方式,即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味情调的阅读方法。  “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在我国千余年的语文
在群星璀璨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无疑是一个传奇。这位旷世才女,有着花容月貌的外表,深厚的家学渊源,但人生却经历千回百转、跌宕起伏。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她将婉约词风推向极致,虽然存世作品只有几十篇,却拥有“一代词宗”的美誉。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人生后期抒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醉花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醉花阴》中,作者以“黄花”为主要意象,描绘了黄花的娉婷袅娜,瘦削孱弱,最后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如何“偶得”,却是令人绞尽脑汁之事,每每写起作文,学生总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究竟是何原因,颇令笔者深思。下面就结合一节作文写作课,谈谈我对学生作文语言训练的思考。  一、《爱在细微处》——作文写作课  作文题目:《爱在细微处》  寫作要求:能结合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爱,通过你细致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20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  学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