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模型教学案例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模型教学的优点
  模型教学可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模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探索科学现象的乐趣中发现科学规律,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领略科学知识的真谛时,更深入地掌握探究生物学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二、模型教学的现状
  最近新课程教材研究所在部分高中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未组织学生进行过模型建构活动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50%,仅组织过一次的占21%。90%的教师认为模型建构在实际教学时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课程标准、教材都已经将模型提升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高考考试大纲也将建立模型的方法列入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显然,模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下表是人教版教材中要求的模型教学。
  


   三、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学案例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中教师都采用讲授和演示的方法,学生总是记不清每个时期的特点,而新课程中添加了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学。
  1.探究目标:让学生制作模型,模仿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体验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2.材料器具:胶水,不同颜色的绳子、橡皮泥、剪刀、白纸等
  3.方法和步骤:
  (1)提出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和要求:用绳子做染色体的臂,同色的橡皮泥做着丝点。
  (2)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3)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做出4条黄色和4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其中2条黄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2条长6~8cm,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长3~4cm,2条长6~8cm。
  (4)把颜色,长度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成对并排放置。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在两条染色单体中部用小块橡皮泥粘起来,代表减数分裂开始时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
  (5)在纸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能够容纳所做的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①染色体是何时如何进行复制的?学生操作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只表扬,不分好中差。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重要概念的理解。
  ②初级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的变化,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明确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姐妹染色单体,有无同源染色体?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形成的子细胞有无同源染色体?有多少种类型?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评价作品。目的是加深对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的认识,建立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初级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的物理模型。
  四、模型教学案例的教学反思
  1.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比较复杂,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做模型时要用胶水粘好,如果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可能效果要好。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实验材料
  2.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减数分裂的动态变化,宏观地层现其微观的变化过程,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构建染色体、DNA、姐妹染色单体变化曲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思维和探究的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从学生的解答情况剖析试题的内涵,从多种解答方法中阐述了自然解法的生成.充分理解题意是解答的关键环节,追求简单、自然的解题,不但需要知识、方法的积累,还需要我们锲
目前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过大已成为普遍现象.挠度过大,影响行车的安全性,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严重影响了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发展.针对这个问题,研究了纵向预应力对跨中下挠的
以某公司钢筋混凝土烟囱在施工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实例,通过对工程实例的探讨,结合我国现有规范中对牛腿构件的设计要求,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的环形悬臂这一特殊构件的受力情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