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导语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shi97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就是一首交响乐中美妙绝伦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引人入胜的导语的,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的?(学生背诵)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3.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
  4.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
  5.作品作者评介法
  选入教科书的许多范文都是作者千锤百炼的精品,相当一部分作品在文学史上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艺术丰碑。还有些范文作者更是文坛"大腕",是名垂青史的大手笔。李白、杜甫、白居易、鲁迅、《史记》、《红楼梦》,等等,都是令人折服的。讲授此类课文,教师可从作品、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一开始便激发学生的崇敬感。
  6.媒体介引法
  此法是借助有关媒体导入课文,使课堂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其中,利用艺术手段引入课文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音乐家爱德华·汉斯立克说:"艺术能够......好像天赐的恩宠似的来激发我们的心情。"音乐情境,美术情境,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把纷乱的杂念放下。"导语,是否该"’语’不惊人死不休"呢?这就要求教师有又专又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在知识库中尽情畅游。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是借语言进行的,语言是教学的特殊而重要的工具,富于知识信息并具有极强表现力的语文教学用语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没有教学用语就无法形成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普通话是基础,教育性、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明确性、简洁性、生动性是其特质。要提高教学用语艺术和教学效率:我认为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语域风格  语文教学用语的口语,有极强的表现力、规范性,要求严谨
期刊
当新课改以全新的理念走进校园时,广大语文老师饶有兴致领悟新课改精神,整合新课改风貌,并作出积极的应答。课改不仅仅管换一本教材,它更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所以,我们要真正走进新课程,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需要我们积极去思考反思。下面接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将教材简单的移植到课堂中,他特别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新的生命,使之走向学
期刊
语感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
期刊
培养学生掌握较复杂的议论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议论文阅读专项复习时,学生对议论文有畏惧心理,质检中议论文的得分率,让我大跌眼镜,让我认识到提高他们的议论文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找不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时,不知道怎么分析,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  3、在回答论证方法时,能判定论证方法,却不懂得怎么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期刊
内容摘要:作业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载体。而传统作业的设计囿于书本、拘于读写,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倡导通过放开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向导,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语文。这样,语文才更具魅力,才为更多的学生所喜爱。  关键词:语文作业 生活  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
期刊
我们现如今的语文教改强调生成性,在设计方法上要求设计能够有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多数生成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设计起来很难。既然我们想让学生生成性的畅所欲言,为什么不再进行更大胆的变革,彻底摒弃过去设计问题学生探讨的教学模式,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成语文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场呢?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
期刊
摘要:"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享受、一个境界。  关键词:与时俱进 有效性 因势利导 反思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孔子与弟子曾点关于志向的谈话片段,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一个极为有意思的学习情境。"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享受、一个境界。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