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深入持久地开展对素质教育问题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当前素质教育认识误区的几种具体表现,对误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辨析,从而提出了矫正素质教育错误认识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实践,认识,误区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自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的实施与推进。但截至目前,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与分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羁绊。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素质教育内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关系的研究与讨论,辨析当前素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矫正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错误认识,对于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3]:
  误区一:素质教育是一种权宜之计或临时任务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政策理念已经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这必将坚定我国政府、学校与社会实施素质教育的意志与信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
  然而,关于素质教育,要不要改革的讨论颇多,而对于素质教育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讨论相对较少。客观地说,在素质教育理念没有转化成法律规定之前,这种讨论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但是,当素质教育在由一种政策理念,转化成为国家法律的一种规定,使其执行已经成为必然的时,坚持讨论要不要实施素质教育问题已没有太大的意义了。目前需要讨论的重点,应是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问题。也就是如何把素质教育从形式化的理念,转化成为实质性的行动;从规范性的政策法律,转化成具体的教育行动规则。
  客观地说,自素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其合理性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既有一些积极的、肯定的声音,也不乏一些消极的否定的声音。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取代了應试教育,并支配人们教育生活与实践行动的政策理念,其必将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行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也必将会引发人们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等问题,产生种种质疑与批判。有的学校把素质教育当成是权宜之计或临时任务,表面上素质教育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领导检查时素质教育,领导一走就应试教育。形式上素质教育,如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其实质是“换汤不换药”。
  误区二:素质教育是一种取消考试的教育
  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频繁的考试。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考试取消了,素质教育才能成为现实,只要有考试就会有应试教育[2]。窃以为,虽然应试教育积弊如山,但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全盘否定考试,割裂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一种简单、浅薄的错误行为。
  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是应试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的情况下,考试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主要是诊断与促进性的,而不是选拔性的。然而,当教育资源产生稀缺的时候,那么考试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功能就可能会转化成为选拔性的,而不是促进性的。在素质教育中,考试只是服务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一旦颠倒了考试这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以后,那么考试的选拔性、甄别性、压迫性与奴役性的功能就必然会得到强化,若为如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素质教育不排除必要的选拔,只是选拔的标准、方法跟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试教育选拔的标准是智育中考试科目的分数,方法是一次性的升学考试。素质教育选拔的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方法不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升学考试,而要追求多样化。割裂素质教育与考试之间的必然联系,是极端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将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实践无所适从,变成可大谈特谈而不可实践的空中楼阁。
  有人说,取消高考、中考,把升学率从教育评估中取消,应试教育自然就没有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素质教育了。其实,升学率只是教育教学考核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升学率也是要的。问题在于,不能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甚至放弃一切地追求升学率,不能把升学率当作考核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全部。
  误区三:素质教育是一种艺术和娱乐教育
  不少学校和家长以为素质教育就是音体美教育,只要加强了音乐、体育、美术课等就素质教育了。其实,艺术素质只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而且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所以艺术教育也就只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身心愉快,学得轻松,只是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思想品德、文化水平、身体健康、艺术审美,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有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课内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外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小组应运而生,第二课堂热闹起来。学科领域则局限于语文、数学以及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果的音、体、美上。上级部门检查素质教育也只看文艺汇报演出或课外活动。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并成为中考的优录条件。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不能说唯艺术人才才是高素质人才,有的人对艺术一窍不通,但并不能否定他们仍可能是高素质人才[5-6]。
  误区四:素质教育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如果把“素质”错误地在目标的层面上进行理解与实施,那么不仅会容易使素质教育产生一定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也容易导致较强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产生,社会上存在的那些对素质教育的非正式评价已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诸如“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装”等等。素质教育的实施应该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性工程,若要确保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真正地保障与促进作用,那么就必须要消除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工具主义思想。工具主义思想是以物为本位的,而不是以人为本位的,它的存在容易导致教育的物化与人性的扭曲。   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注重教育的眼前利益,而不顾教育的长远利益,它的存在容易导致教育发展的形式化与培养对象的庸俗化。如果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长期的以急功近利的工具主义思想为指导,那么,就会进一步抹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进一步导致教育发展的异化与人性的再度扭曲。因此,只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祛除急功近利的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才能够使之与应试教育有效区别开来,才能够保障素质教育在充分地理解与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达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健康地发展的目的。“社会以人为本,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追求。”
  误区五:素质教育是一种无约束的自由教育
  教育的理想存在状态应该是自由的,无约束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现实社会中,教育一直生存在各种各样外在条件的约束与控制之中,教育本身自由的实现及其所要实现的关于自由方面的主张,在缺少了外在约束的前提与条件下是很难达到的[6]。
  在管理方面,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是发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自由成长。其实,发展个性,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松对孩子的管教。对学生的坏性格和坏习惯,不但要管教,而且要严管,不但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此,学校要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应该积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不能放任自流。
  在学习方面,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但是,“减负”不等于不要一点负担。一味减负,减过了头,只能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从学生阶段推移至成年阶段,这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发展。学生负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在他们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圍以内。学习本身是一个艰苦的劳动,只有刻苦勤奋地学习,才会学到丰富的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警句所蕴含的道理是深刻的。
  在教学方面,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认为素质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是讨论或争论,不需要教师讲解,学生自己理解并得出结论就行了。这种教学,看似气氛活跃,却收效甚微。如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传道、解惑、授业,学生不会天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那么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杨扣琪.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J].探索与争呜,2002(7):17.
  2. 刘朝晖,扈中平.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3. 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16-20.
  4. 扬启亮.素质教育:“必然的乌托邦“[J].江苏教育研究,2006,(3):3
  5.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慨念、内涵及其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6. 刘朝晖,扈中平.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其他文献
摘 要: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立足于听、说、读、写,突出交际的心智活动过程,教师应尽可能的在课堂内外创设各种语言学习条件和环境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学习氛围的创设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氛围意识 教学氛围 兴趣 课外活动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偏重于语法和阅读教学而忽视了英语的听说教学。《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
摘 要:在语文学科体系内,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多年来,围绕两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教研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断的研究、探讨、实践中,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观点逐渐得到了大家的普遍公认。能否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关乎到语文教学成败的标准之一。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要谈谈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
目的:探讨原发性癫痫患者睡眠结构、脑电及相关事件特点,进一步探讨其夜间“痫样放电”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0例原发性癫痫患者及40名健康人群进行夜间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分
摘 要:欣赏,就是通过鼓励、肯定和表扬唤醒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和意识,进而带来行为的变化,在实践中体验追求真善美的幸福和快乐。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表现的欲望,都喜欢把自己优秀的一面,闪光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都有展示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欲望。  关键词:欣赏;班级管理;闪光点  一、将欣赏性德育体现在班级教育中  1、主题班会,锻炼自我的熔炉, 陶冶情操  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充
摘 要:兴趣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着重以学生情感为根本,使学生在心情舒畅、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适应中学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它做到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把解放课堂教学作为转变目标。本文试以兴趣的重要性为出发点,来探讨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转化兴趣为学习原动力的活动。  关键词:兴趣 重要性 原动力  前言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探求、获得文化知识的心理满足需要活动
摘 要: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日语教学要求。本文以几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依据,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 对日语基础阶段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基础日语;教学方法;改革  我校日语专业起步较晚,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学校教学与社会岗位需要存在较大距离。通过调查了解, 发现并不是市场日语人才饱和, 而是毕业生的日语水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大
聋生由于部分或全部丧失听觉功能,不同程度地造成他们接受语言和表达语言的障碍,加之他们缺乏与常人交流的方式和手段,这样无疑给聋校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聋校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必须引导聋生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让他们置身于作品之中,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这些聋生除了对新奇的、没
期刊
摘 要:英语授课中词汇学习是重中之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从而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词汇教学 趣味 游戏  中专及高职学生入学时都普遍存在着许多弱化问题:英语基础薄弱、兴趣不浓厚、程度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努力研究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听、说、读、写、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