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应用的探讨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rdy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LM)诊治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结直肠癌多学科协作组诊治32例(MDT组),未经MDT讨论8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检查和辅助治疗的顺应性及疗效相关指标。

结果

(1) MDT组患者接受影像检查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胸部CT为87.5% (28/32)比40.7%(35/86)(P= 0.000);腹部MRI为84.4% (27/32)比61.6% (53/86)(P= 0.019);盆腔MRI为63.7%(7/11)比24.3%(8/33)(P= 0.017)。MDT组TNM分期影像学评估率100%,高于对照组的20.9%(18/86)(P= 0.000);但两组TNM分期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3%(26/32)比66.7%(12/18),P= 0.246]。(2) MDT组患者术前化疗率90.6%(29/32),高于对照组的62.8%(54/86)(P= 0.003);化疗完成率MDT组82.8%(24/29),对照组57.4%(31/5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但两组间初始不可切除CLM患者的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6/25)比14.3%(7/49),P= 0.299]。(3) MDT组患者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的比例为76.9%(10/13),对照组则为36.0%(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2);MDT组转移灶手术切除率为77.0%(20/26),对照组则为44.9%(13/29),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但两组R0切除率、切缘阳性率、淋巴结清扫率、转移灶清扫率及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化疗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MDT模式有利于规范CLM患者的术前检查和围手术期化疗,提高患者的一期切除或消融术率及转移灶的手术切除率。

其他文献
传统意义上的外科解剖或局部解剖由两个基本元素构成,一是器官或组织,二是它们的血供。可是,这两者都被由筋膜和浆膜构成的"信封"所包绕,是为外科解剖的第三元素(the third component ),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这种遗漏或忽略是因分辨与识别不了、功能与意义不明所致。它的重新认识,将充实外科解剖或局部解剖学、肿瘤病理学、肿瘤外科学及其手术学。首先,"第三元素"的认识使外科解剖从器官解剖和血
目的比较淋巴结转移数目(pN)、淋巴结转移率(Nr)和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这3种淋巴结(N)分期方案对胃癌术后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信息的1 79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分别按照pN、Nr和LODDS 3种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N分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3种N分期与患者预后的
目的研究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采取血液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贫血患者作为实验组,依据贫血类型分为地中海贫血(10例)、溶血性贫血(10例)以及缺铁性贫血(30例);另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