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1+X”证书课程改革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X”证书制度的全面推进,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契机,以“1+X”证书制度下建筑工程制度与识图课程改革为讨论方向,对“1+X”证书制度进行了简要概述,客观阐释了“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结合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特点与“1+X”证书制度各项标准,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继而以实际案例论证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TU20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86-02
   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1+X”证书制度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指导性教学思路,“1+X”证书制度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试点工作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实践性教育,加强实践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企业与高校的结合度。“1+X”证书制度以鼓励高职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的方式获得学历证书,强化自身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通过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才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最终实现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
   一、“1+X”证书制度概述
   “1+X”证书制度的核心精髓在于“1”与“X”的结合,其中,“1”为学历证书,“X”为不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的多元性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是我国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而其制度具有两层含义:其一,鼓励学生通过完成高职教育体系课程的学习,获得学历文凭;其二,鼓励学生在某一具体职业技能上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二者有机结合,可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以此更好地为社会及人民服务。高职院校在推动“1+X”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应全面打破传统的单一化、局限化教学方针及教学方案,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上进行重组与完善,基于“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适合“1+X”证书制度体系的课程模式,进而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2]。
   二、“1+X”证书制度下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X”证书制度的全面推进,一方面是为了积极响应我国各企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具有促进意义;另一方面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企业也作为参与者,突破了传统由院校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现象,通过职业教育需求与产业需求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协同,完善在校课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统筹规划与提供建议,为校内实训场地、公共实训场地等实践教学区域改革提供有效帮助。此外,“1+X”证书制度下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为高职院校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基于传统授课环节的应试心态,逐渐演化为基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探究走向,依托“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足。
   三、“1+X”证书制度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基于“1+X”技能证书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地区企业的合作力度,积极加强产教结合强度,将企业用人标准、用人需求引入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同制订、完善教育体系与课程目标,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关键考核知识点融入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招生、培养的一致化机制,重新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标准。
   (二)推动“1+X”证书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1+X”证书制度中所需知识点及操作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校方应把握“1+X”证书制度精髓,实时且针对性地将课程标准及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按照“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对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融入全新技能知识点,搭建全新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同时建立与“1+X”证书制度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积极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将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互融合、证书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统筹组织、同步实施、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考试与评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学习成果相互转换,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三)重构课程教学平台
   重构课程教学平台是“1+X”证书制度融入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优化后的课程设置與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依托云平台、云教材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或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平台的教学方式,将“1+X”证书制度融入教学内容,以项目与任务为教学导向,结合工程实例,制订阶段性教学方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点与职业技能,同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根据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等活动,让学生对核心技能有系统性认知,一方面可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满足学生层次化学习标准,同时教师也可根据阶段性教学方案,对后续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化调整[3-4]。
   四、“1+X”证书制度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的实践措施    (一)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与建筑有关专业的通用能力课,对建筑专业学生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重点课程。该课程在建筑相关专业中十分重要,且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空间描绘能力、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纸能力,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基础构造的理解能力。改革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综合分析,对比“1+X”的若干要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了一定取舍,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基础板块即“投影原理”“绘制与识读”“建筑基本构造”。第一部分“投影原理”主要以点线面的投影、曲面投影和立体投影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绘制与识读”,主要以识读建筑施工图纸为重点内容;第三部分“建筑基本构造”,主要以基础、地下室、墙体等建筑结构为重点内容,以此加强学生对建筑整体结构的全面认知性[5]。
   (二)教学过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学生制图与识图能力的培养,在完善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及“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核心,在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教学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穿插教学理论,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实施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针对每一教学工作任务,创设教学情境,继而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最后评价的五个环节开展教学,具体如下:
   1.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为主要内容,加强工作任务的设计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模拟实现构建“工作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工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对绘图与识图两大能力模块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统一创设情境。(1)仿真实际绘图工作情境,建立绘图能力模块教学情境。通过教师提供的实际建筑工程模型,学生可以在绘图室使用各种绘图工具和仪器完成功能模块的绘图任务;(2)在模拟工程专业图纸会审的实际工作情况下,创建了图纸识别模块的教学情景。按照实际工程图纸会审程序,组织小组论证[6-8]。
   2.提出任务
   提出的任务要具备针对性及层次性,对各项工作任务的知识目标、培养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完成目标有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工作任务中可掌握相应知识与技能,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1+X”证书制度下的高效课堂。
   3.分析任务
   教师提出任务后,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与讨论,根据每一项工作任务与目标要求,构建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体系,对课程内容与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进行确定,确定各项工作任务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进而提出解决方法与解决思路。
   4.实施任务
   遵循解题思路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学生在绘图能力模块中,要独立探索,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设置讨论小组,模拟实际的会审过程;每个学生被分配具体的任务,由学生互相帮助完成。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及理解方面存在的偏差问题。
   5.评价考核
   评价考核是高职教育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更是对学生完成任务其方法、思路的评价,在课程改革体系中,教师应对评价考核进行完善,加强教学评价及时性,在各项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花礼.“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商展经济,2021(4):77-79.
   [2]陈剑波.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2):138,145.
   [3]王金,韦存存.1+X证书制度下大数据课程资源构建与应用[J].福建电脑,2021,37(2):28-32.
   [4]钟文峰,刘晓璐.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中融入“1+X”证书制度的思考[J].科技风,2021(5):91-92.
   [5]部峪佼,刘希全,王晓歌.“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课证融通混合式教改研究[J].中国市场,2021(6):169-170.
   [6]張开旺,贾颖绚,冯伟.“1+X”证书制度下高职课程改革研究[J].经济师,2021(2):163-164.
   [7]孙义刚.1+X证书制度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建筑识图》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7-8,14.
   [8]宋祥,杨谦.基于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下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改革研究[J].四川水泥,2020(4):293.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对高校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增强现实技术以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特点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内容表达方式,也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交互式自主探索的空间。介绍了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在探讨增强现实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对增强现实技术在高校礼仪教学中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创建了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实践探索了增强现实技术在礼
[摘要] 目的:了解本地区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需求程度及急救意愿,为建立相关培训模式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随机选取该市6所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1200名,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形式对其现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程度和需求进行调查。结果:1200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心肺复苏知识合格率为12.8%;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应该掌握CPR 技能,并愿意参加培训。大学生获得CPR知识的最主
[摘要] 课程衔接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与路径,为中高职贯通的汽车维修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汽车维修;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十分抽象,主要针对人体微细结构展开研究,甚至包括人体的发生发育过程等,很多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入探索组织胚胎学知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组织胚胎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到的基础医学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并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符合实际的设计,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
[摘要] 目的:探讨视频作业在高职护理专业组织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教学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20级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级学生共81人作为研究对象,甲班设为实验组采用视频作业形式,乙班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作业形式,比较两组的考试成绩,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实验组学生对视频作业形式的认可程度。结果: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及格率和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92.5%的学
[摘要] 近年来,随着动漫行业转型升级和数字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各大高职院校将原动漫、动画等老牌专业转为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但是目前多数院校在数字媒体的师资力量、教学模式、作品研发等多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的难度。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方向,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策略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推动专业的优化建设和学科发展。  [关键词
[摘要] 钢结构施工课程是高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教学有效性。在此之上,简要分析项目化教学的特征,并结合教学目标,从打造双师型团队、建立项目实训基地、灵活选择教学工具、优化课程教学任务等路径着手,以此为建筑人才的良性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 钢结构施工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BIM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根据三所院校的调查结果,结合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对版式设计的教学现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践教学情况对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给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平面设计;版式设计教学;局限性分析;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J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0-0076-02   一、高职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