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香菇生产接种成活率高低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生产季节、香菇产量与经济效益。经研究分析得出,采用开放式接种具有接种速度快,操作方便易掌握、节工省时、成活率高的优点。重点论述开放式接种操作流程与技术,可以为广大食用菌生产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接种新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 香菇;开放式接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1.020
丽水市莲都区自1986年引进代料栽培香菇技术以来,先后历经采用接种箱式接种、接种室式接种、到开放式接种等变迁。如今香菇生产已成为莲都区农业的一大主要产业,是全国食用菌原辅材料和优质菌种集散地和先进生产技术创新与推广发源地之一。但如何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推广好的生产经验,减少本行业劳动强度,是当今食用菌生产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种箱接种空间小,极易导致高温高湿,而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导致接种成活率低。近十年来,随着香菇菌棒开放式接种技术的引进,通过不断摸索完善,开放式接种生产模式正被广大菇农所接受,通过近年来更深入的研究,香菇生产接种环节进一步加快,接种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人均接种数量达80~90袋/h,可10多人同时开展作业,是以往传统接种箱接种效率的2~3倍;同时,使接种成活率达到90%,是当前莲都区菇农普遍采用的接种技术。综合看来,开放式接种是当今香菇生产接种的最佳操作模式。
1 料棒堆放场地选择
应用开放式接种法的接种场地就是冷却场地,同时也是发菌场所在地,因此接种场地应选环境整洁、干燥、地面平整、交通方便,易通风换气的场地;离生产制棒场地和灭菌灶相近又保持200~300 m距离较合适,这样既能减少拌料时产生的空气污染,又可避免培养料灭菌时产生的高温影响。同时搭建小环境相对密封,占地面积50 m2左右为宜,若原有空间大,可再做接种帐篷(用6~8丝农用薄膜制成长×宽×高分别为2.2 m×2.2 m×2.0 m的农膜帐),将已灭菌的料棒搬入接种帐内,每帐数量控制在2 000~2 500袋(堆放少,接种效率低,过高接种时间过久,会降低接种成活率),冷却过程保持自然降温,不要人为进行通风换气,当料棒中间培养料温度降至自然温度后就可开始下一环接操作。
2 接种流程
2.1 接种前菌种预处理
先精心挑选菌种,应选用菌丝粗壮、洁白、整齐合格的菌种,再用毛巾蘸0.2%的高锰酸钾溶液在菌种表面用清洁后,袋装菌种用利刀在菌种上部1/4处环绕割一圈,清除上部1/4的菌种及颈圈、棉花部分,瓶装菌种用锤子打破玻璃瓶并剔除上部老化部分菌种及遗留在菌种表面的碎玻璃后放在待接料棒上部待用。
2.2 接种室空间消毒
处理好的菌种及其他接种用物品放置料棒堆上,每帐放置待接料棒2 000~2 500袋,750 mL菌种瓶装处理好的菌种约100瓶,三面盖好农膜,最后一面留一小部分待装有气雾消毒剂的容器放入(容器要求广口)陶瓷的较合适,再将气雾消毒剂5~6盒(200~240 g)放入容器内,并点燃气雾消毒剂后随即将农膜压好,农膜要将料棒覆盖严密,尽量不要让气雾消毒剂的烟雾逸出来,消毒时间约3 h。
2.3 接种前放气
约经3 h气雾消毒后,肉眼看农膜内气雾基本退去后,就可把帐门打开,再将覆盖料棒上的农膜掀开一部分,约经5 min时间后,接种人员即可开始进行接种操作。
2.4 接种打孔
接种时实行开放操作,防止接种场地温度升高。一般3人一组,流水线操作,3~4组人员同时进行接种。操作人员可先将双手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再用70%~75%的酒精棉擦洗打孔棒,把打孔棒(直径1.5 cm的锥形铁筒,或T型木锥)擦洗消毒,并在酒精灯上灼烧,完毕后开始打孔接种。先由一人将待接种的料棒搬到操作台上打孔,在料棒表面两边均匀交叉打2个接种孔,一支料棒共打4个孔、孔深2~3 cm。打孔棒要旋转抽出,防止孔口膜与培养料脱空。再由另一人接入菌种,此时用手分块塞尽量保持菌种成团接入接种孔。要求种块与培养料紧密接触。逐孔接好后,下一个人负责将接好的料棒套袋或用封胶带封好接种口,并小心将接种好的菌袋整齐堆发在另一边,操作动作轻拿轻放;做到料棒接一部分,农膜掀一部分,这样重复流水线生产,直至全部接完待接料棒。一般每人每小时接种数在60~90袋,比接种箱接种效率提高1~3倍。
2.5 接种后发菌管理
接种后第2天接种口有像雾水一样的水珠出现,到第5天菌种恢复并转为白色,1周后开始吃料,约经15 d时间培养,菌丝生长直径达到7~9 cm,此时要进行一次全面翻堆,挑除杂菌污染的菌棒并适当调整菌棒与菌棒之间的距离。此时菌丝生长明显加快,同时产生热量,此时做好通风换气,在同一培养场地做到分批翻堆,以防高温烧伤菌丝。约经2个月时间发菌培养,菌丝布满全袋。此时再进行全袋的刺孔增氧,可在菌棒四周用6.67 cm以下的铁订刺孔,深度不超过0.5 cm,同时加大通风换气,以免烧菌。促使菌棒表面原基形成,待菌棒表面有50%形成原基几天后,就应进入再次通气增氧,促使菌棒表面原基软化,可采用加大昼夜温差等措施,进而进入转色阶段管理,当菌棒颜色由白色慢慢转为红褐,直至菌棒表面60%~70%都已转色,且有部分黄水吐出时,表明已基本完成营养生长阶段(约经90 d时间,具体视品种而定),进而转入生殖生长阶段管理。
3 接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及时更换工作服。
2)菌种与接种孔周边培养料要密封,接种后及时套好套袋或封好接种口,有利保持菌种水分。
3)若栽培种含水量偏低,接入时可稍微用力大些;若菌种含水量偏高,接种时略轻压即可,同时尽量保持菌种成团接入,刚接种后料棒要将接种孔侧放,防止菌种缺氧导致死种,形成盲种,降低成活率。
4)接种应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期,秋栽早期接种应安排在晚上至凌晨,最好选静风无雨或雨后温度低的天气进行,有利提高接种成活率。
4 结语
开放式接种生产香菇技术,在整个生产接种流程中,都必须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做到快和严,以减少杂菌污染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分析和总结,得出采用开放式接种技术,有效提高生产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香菇生产季节,提高菇农经济收入,促进食用菌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关键词 香菇;开放式接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中图分类号:S646.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1.020
丽水市莲都区自1986年引进代料栽培香菇技术以来,先后历经采用接种箱式接种、接种室式接种、到开放式接种等变迁。如今香菇生产已成为莲都区农业的一大主要产业,是全国食用菌原辅材料和优质菌种集散地和先进生产技术创新与推广发源地之一。但如何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推广好的生产经验,减少本行业劳动强度,是当今食用菌生产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种箱接种空间小,极易导致高温高湿,而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导致接种成活率低。近十年来,随着香菇菌棒开放式接种技术的引进,通过不断摸索完善,开放式接种生产模式正被广大菇农所接受,通过近年来更深入的研究,香菇生产接种环节进一步加快,接种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人均接种数量达80~90袋/h,可10多人同时开展作业,是以往传统接种箱接种效率的2~3倍;同时,使接种成活率达到90%,是当前莲都区菇农普遍采用的接种技术。综合看来,开放式接种是当今香菇生产接种的最佳操作模式。
1 料棒堆放场地选择
应用开放式接种法的接种场地就是冷却场地,同时也是发菌场所在地,因此接种场地应选环境整洁、干燥、地面平整、交通方便,易通风换气的场地;离生产制棒场地和灭菌灶相近又保持200~300 m距离较合适,这样既能减少拌料时产生的空气污染,又可避免培养料灭菌时产生的高温影响。同时搭建小环境相对密封,占地面积50 m2左右为宜,若原有空间大,可再做接种帐篷(用6~8丝农用薄膜制成长×宽×高分别为2.2 m×2.2 m×2.0 m的农膜帐),将已灭菌的料棒搬入接种帐内,每帐数量控制在2 000~2 500袋(堆放少,接种效率低,过高接种时间过久,会降低接种成活率),冷却过程保持自然降温,不要人为进行通风换气,当料棒中间培养料温度降至自然温度后就可开始下一环接操作。
2 接种流程
2.1 接种前菌种预处理
先精心挑选菌种,应选用菌丝粗壮、洁白、整齐合格的菌种,再用毛巾蘸0.2%的高锰酸钾溶液在菌种表面用清洁后,袋装菌种用利刀在菌种上部1/4处环绕割一圈,清除上部1/4的菌种及颈圈、棉花部分,瓶装菌种用锤子打破玻璃瓶并剔除上部老化部分菌种及遗留在菌种表面的碎玻璃后放在待接料棒上部待用。
2.2 接种室空间消毒
处理好的菌种及其他接种用物品放置料棒堆上,每帐放置待接料棒2 000~2 500袋,750 mL菌种瓶装处理好的菌种约100瓶,三面盖好农膜,最后一面留一小部分待装有气雾消毒剂的容器放入(容器要求广口)陶瓷的较合适,再将气雾消毒剂5~6盒(200~240 g)放入容器内,并点燃气雾消毒剂后随即将农膜压好,农膜要将料棒覆盖严密,尽量不要让气雾消毒剂的烟雾逸出来,消毒时间约3 h。
2.3 接种前放气
约经3 h气雾消毒后,肉眼看农膜内气雾基本退去后,就可把帐门打开,再将覆盖料棒上的农膜掀开一部分,约经5 min时间后,接种人员即可开始进行接种操作。
2.4 接种打孔
接种时实行开放操作,防止接种场地温度升高。一般3人一组,流水线操作,3~4组人员同时进行接种。操作人员可先将双手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再用70%~75%的酒精棉擦洗打孔棒,把打孔棒(直径1.5 cm的锥形铁筒,或T型木锥)擦洗消毒,并在酒精灯上灼烧,完毕后开始打孔接种。先由一人将待接种的料棒搬到操作台上打孔,在料棒表面两边均匀交叉打2个接种孔,一支料棒共打4个孔、孔深2~3 cm。打孔棒要旋转抽出,防止孔口膜与培养料脱空。再由另一人接入菌种,此时用手分块塞尽量保持菌种成团接入接种孔。要求种块与培养料紧密接触。逐孔接好后,下一个人负责将接好的料棒套袋或用封胶带封好接种口,并小心将接种好的菌袋整齐堆发在另一边,操作动作轻拿轻放;做到料棒接一部分,农膜掀一部分,这样重复流水线生产,直至全部接完待接料棒。一般每人每小时接种数在60~90袋,比接种箱接种效率提高1~3倍。
2.5 接种后发菌管理
接种后第2天接种口有像雾水一样的水珠出现,到第5天菌种恢复并转为白色,1周后开始吃料,约经15 d时间培养,菌丝生长直径达到7~9 cm,此时要进行一次全面翻堆,挑除杂菌污染的菌棒并适当调整菌棒与菌棒之间的距离。此时菌丝生长明显加快,同时产生热量,此时做好通风换气,在同一培养场地做到分批翻堆,以防高温烧伤菌丝。约经2个月时间发菌培养,菌丝布满全袋。此时再进行全袋的刺孔增氧,可在菌棒四周用6.67 cm以下的铁订刺孔,深度不超过0.5 cm,同时加大通风换气,以免烧菌。促使菌棒表面原基形成,待菌棒表面有50%形成原基几天后,就应进入再次通气增氧,促使菌棒表面原基软化,可采用加大昼夜温差等措施,进而进入转色阶段管理,当菌棒颜色由白色慢慢转为红褐,直至菌棒表面60%~70%都已转色,且有部分黄水吐出时,表明已基本完成营养生长阶段(约经90 d时间,具体视品种而定),进而转入生殖生长阶段管理。
3 接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及时更换工作服。
2)菌种与接种孔周边培养料要密封,接种后及时套好套袋或封好接种口,有利保持菌种水分。
3)若栽培种含水量偏低,接入时可稍微用力大些;若菌种含水量偏高,接种时略轻压即可,同时尽量保持菌种成团接入,刚接种后料棒要将接种孔侧放,防止菌种缺氧导致死种,形成盲种,降低成活率。
4)接种应避开一天中的高温期,秋栽早期接种应安排在晚上至凌晨,最好选静风无雨或雨后温度低的天气进行,有利提高接种成活率。
4 结语
开放式接种生产香菇技术,在整个生产接种流程中,都必须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做到快和严,以减少杂菌污染机会。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分析和总结,得出采用开放式接种技术,有效提高生产率,大大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香菇生产季节,提高菇农经济收入,促进食用菌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