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药业的生命在于科技创新,尤其是新药的自主创新。扬子江药业创业30多年来,紧紧依靠自主创新,赢得了发展的先机和空间。今后,我们将继续依靠自主创新,为振兴中国药业而竭尽努力。
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医药市场,“家门口的世界大战”愈演愈烈,本土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吸取现代科技养分,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药创制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劲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把搭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新药创制的“孵化器”,加快新药的研发步伐。目前我们已在上海、南京、北京、成都、广州及总部泰州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并通过研发中心向各自所在地周边区域进行技术扩散,构建了一张全国区域性研发网。这个研发网中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药制造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新药研发平台,其中集团技术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首批百家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人事部评为优秀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基于自主研发平台的创新活动,切实有效地增强了药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南京海陵“中药制造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了膜分离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等先进技术,立项研发国家一类新药中药注射液2项,提取中药有效部位5项,着手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品。集团技术中心已经立项的有希普林、艾拉默德、R—氟比洛苏等国家一类新药项目。与此同时,借助国际研发力量推动化学药品原创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我们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近年来,我们平均每年都有10~15个新药品种获取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并能在1~2个月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产品销售额现已占到集团整体销售额的40%以上。
二、加快创新队伍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的竞争,而创新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早在1984年,我们就着手企业自身的创新研发队伍建设。目前集团在编专职从事科技创新研发人员共有18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60%。这支创新研发队伍具备了从事中成药创新品种研发、化学药品二次创新研发的能力。
为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我们引入创新激励机制,形成由研究所、课题组两级承包组成的从上到下全面的承包制,同时严格对照承包方案按季度给予结算承包奖,让每个人收入同其所付出的劳动及取得的成果直接挂钩。这种形式既充分发挥了研究所长的综合管理协调能力,也极大地调动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承包后科研人员除正常工资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创新获取科研承包奖金,集团每年考核发放的科研承包奖金达150多万元。
在创新工作考核上,我们规范部门管理行为,对下属部门考核采用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并行的考核体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月作为过程考核指标。在考核方法上,将目标考核与承包奖挂钩,将过程考核与工资挂钩;重建新品研发质量管理制度,对新品研发进行全程监管,尤其对工艺、质量、稳定性加强监管,确保了新品研发的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去年,中国药学会在16个城市300多家医院样本数据的统计显示,我集团左克、仁苏、依苏等8个产品在国内同类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我们从事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追求实实在在的成果,对于一些市场销路好、用量大的药品,积极进行二次开发,将它们做得更大更强。
三、抓住专项资金扶持机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
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的带动下,我们在做好现有的希普林等4个一类药物研发工作的同时,又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达成了合作研发意向。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集团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对我省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组织实施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加快新药研制的同时,我们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建厂30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系列成果。从早期的板兰根颗粒到上世纪90年代的胃苏颗粒、碘海醇注射液,我们与包括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江苏省药物所等在内的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了一百多项产学研合作,近期还将与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进行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并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产业化规模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5年底,我们累计申报发明专利43项、国际PCT优先权1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申请注册250多件商标,集团主商标“护佑”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集团还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单位。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扛起自主创新大旗,勇攀制药科技高峰,努力构建自主创新型企业,为我省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振兴中国药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医药市场,“家门口的世界大战”愈演愈烈,本土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吸取现代科技养分,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新药创制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劲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把搭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新药创制的“孵化器”,加快新药的研发步伐。目前我们已在上海、南京、北京、成都、广州及总部泰州建立了6个研发中心,并通过研发中心向各自所在地周边区域进行技术扩散,构建了一张全国区域性研发网。这个研发网中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药制造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新药研发平台,其中集团技术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首批百家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人事部评为优秀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基于自主研发平台的创新活动,切实有效地增强了药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南京海陵“中药制造工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引进了膜分离技术、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等先进技术,立项研发国家一类新药中药注射液2项,提取中药有效部位5项,着手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品。集团技术中心已经立项的有希普林、艾拉默德、R—氟比洛苏等国家一类新药项目。与此同时,借助国际研发力量推动化学药品原创研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使我们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近年来,我们平均每年都有10~15个新药品种获取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并能在1~2个月内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产品销售额现已占到集团整体销售额的40%以上。
二、加快创新队伍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的竞争,而创新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早在1984年,我们就着手企业自身的创新研发队伍建设。目前集团在编专职从事科技创新研发人员共有18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60%。这支创新研发队伍具备了从事中成药创新品种研发、化学药品二次创新研发的能力。
为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我们引入创新激励机制,形成由研究所、课题组两级承包组成的从上到下全面的承包制,同时严格对照承包方案按季度给予结算承包奖,让每个人收入同其所付出的劳动及取得的成果直接挂钩。这种形式既充分发挥了研究所长的综合管理协调能力,也极大地调动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承包后科研人员除正常工资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创新获取科研承包奖金,集团每年考核发放的科研承包奖金达150多万元。
在创新工作考核上,我们规范部门管理行为,对下属部门考核采用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并行的考核体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月作为过程考核指标。在考核方法上,将目标考核与承包奖挂钩,将过程考核与工资挂钩;重建新品研发质量管理制度,对新品研发进行全程监管,尤其对工艺、质量、稳定性加强监管,确保了新品研发的高质量和高科技含量。去年,中国药学会在16个城市300多家医院样本数据的统计显示,我集团左克、仁苏、依苏等8个产品在国内同类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我们从事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追求实实在在的成果,对于一些市场销路好、用量大的药品,积极进行二次开发,将它们做得更大更强。
三、抓住专项资金扶持机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道路
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的带动下,我们在做好现有的希普林等4个一类药物研发工作的同时,又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个国家一类创新药物达成了合作研发意向。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集团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对我省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组织实施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加快新药研制的同时,我们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建厂30多年来,产学研合作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取得了系列成果。从早期的板兰根颗粒到上世纪90年代的胃苏颗粒、碘海醇注射液,我们与包括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江苏省药物所等在内的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完成了一百多项产学研合作,近期还将与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进行全面的产学研合作。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并转化为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产业化规模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5年底,我们累计申报发明专利43项、国际PCT优先权1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26项,申请注册250多件商标,集团主商标“护佑”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集团还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知识产权保护先进单位。
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方针,扛起自主创新大旗,勇攀制药科技高峰,努力构建自主创新型企业,为我省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振兴中国药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