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当谈到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时,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这当然没错,熟能生巧是世人皆知的道理。但,读也要讲求质量。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兴趣,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田发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让学生乐读。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让学生想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让学生主动去读。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喧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个性阅读,让阅读的乐趣成为学生心中独特的世界
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大堆从教科书看到的对注解、分析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个性化阅读就不一样了,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让学生对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快速浏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教师对每一篇要阅读的文章,都限定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然后回答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词、难句,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他们查字典,他们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关联来猜测生词、难句的含义和意思。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了,而且根据上下文猜词断句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2)强化精读。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许多学生反应,经过大量快速阅读练习,自己的阅读速度是上去了,但理解能力却是原地打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单靠快速阅读是很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物质基础,反复朗读理解是阅读的必经之路。我校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对读过的课文应选择其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不但要求他们弄懂每个句子中词与词、分句与分句之间的修饰关系,而且要把难句解说清楚,反复推敲,深悟其意,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言点和语篇结构。只有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觉得阅读的课文熟悉而简单,既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字词,又能使学生读得更加流利。
(3)坚持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科普类作品《昆虫记》等。高年级学生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多元活动,为孩子的阅读之路增添芬芳
(1)听书。读书活动是学校的传统活动内容,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第一课堂阅读、组织统一阅读、学生各自阅读”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有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了。为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可开展“听我来介绍”读书活动。组织有演讲能力的学生,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介绍自己阅读到的一些精彩片段或体会,并通过问题设疑法,引起其他同学的读书兴趣,从而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2)读书。为在学校形成读书氛围,引发读书热潮,各班可建立图书角,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如举行“读好书介绍会”、“听我来读最精彩的佳句”、以及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把这些活动与班级争优评先活动相结合,使他们体验读书的快乐。
(3)走进大自然。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景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叶圣陶也有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又有利于帮组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树立理想。
让我们与书交友吧!我们可以大声地朗读,可以小声地吟诵,默默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以和“经典”与“名著”结为好友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希望通过多元的教学法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养兴趣,让阅读的种子在学生心田发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让学生乐读。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让学生想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3)让学生主动去读。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喧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个性阅读,让阅读的乐趣成为学生心中独特的世界
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大堆从教科书看到的对注解、分析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个性化阅读就不一样了,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让学生对文本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快速浏览。为了提高学生阅读速度,教师对每一篇要阅读的文章,都限定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全文,然后回答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词、难句,但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他们查字典,他们只能根据上下文的关联来猜测生词、难句的含义和意思。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了,而且根据上下文猜词断句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了。
(2)强化精读。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许多学生反应,经过大量快速阅读练习,自己的阅读速度是上去了,但理解能力却是原地打转,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单靠快速阅读是很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的物质基础,反复朗读理解是阅读的必经之路。我校全体教师一致认为,对读过的课文应选择其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精读,不但要求他们弄懂每个句子中词与词、分句与分句之间的修饰关系,而且要把难句解说清楚,反复推敲,深悟其意,深入到文章内部的语言点和语篇结构。只有重复朗读,才能使学生觉得阅读的课文熟悉而简单,既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字词,又能使学生读得更加流利。
(3)坚持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因年龄、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原因的差异,阅读兴趣各有不同。按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推荐课外读物也要因人而异。低年级的学生,应推荐篇幅较短、图文并美,浅显易懂的古诗、儿歌、童话和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应推荐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科普类作品《昆虫记》等。高年级学生可推荐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如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样,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培养了他们的爱好,而阅读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多元活动,为孩子的阅读之路增添芬芳
(1)听书。读书活动是学校的传统活动内容,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第一课堂阅读、组织统一阅读、学生各自阅读”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有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了。为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可开展“听我来介绍”读书活动。组织有演讲能力的学生,利用“红领巾广播站”,介绍自己阅读到的一些精彩片段或体会,并通过问题设疑法,引起其他同学的读书兴趣,从而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2)读书。为在学校形成读书氛围,引发读书热潮,各班可建立图书角,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如举行“读好书介绍会”、“听我来读最精彩的佳句”、以及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把这些活动与班级争优评先活动相结合,使他们体验读书的快乐。
(3)走进大自然。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景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是这个道理。叶圣陶也有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和家门,抓住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去领略万事万物之理。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又有利于帮组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树立理想。
让我们与书交友吧!我们可以大声地朗读,可以小声地吟诵,默默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以和“经典”与“名著”结为好友啦!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即使离开了教师和课堂,也能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水平。作为一名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希望通过多元的教学法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