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活动不仅是创造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情节、有色、有形的艺术活动。小学美术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在形象方面的创造能力,如创造性技巧、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与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所以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思维;学生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创造性、主体性,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培养。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情节、有色、有形的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情感性特征,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形象方面的创造能力(如创造性技巧、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塑造与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理解、鼓励,切忌将美术教育变为一种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应当将创造力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丰富创作素材
艺术创造源自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与经验,是进行自由创造的基础。小学美术教师,要鼓励、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观察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飞鸟游鱼、天空云彩、乡村风光,乃至细微的蚂蚁搬家、蝌蚪变青蛙等等。在细微的观察、认真的感受中,逐渐萌发学生的绘画才能。
例如,在《小交警》一课中,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个小任务,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身边的红绿灯、交通标志。在课堂上设置“大家都知道些什么交通标志?”一类问题。学生们通过日常细心的观察,不仅能说出多种交通标志,还能说出它们的作用,甚至还能绘声绘色地模仿交警值勤的样子。在讨论完交通标志以后,学生再动手开始画,他们不止轻松画出了像模像样的交通标志,更多学生还画出了与之相关的街道、建筑、道路、汽车、行人、交警等等。
这些画作,在技术方面或许极不成熟,但胜在创作思路奇特,不论是道路旁的小树苗、行驶的车辆,还是执勤的交警、赶路的行人,无一不是孩子内心神秘世界的展示。由此看来,丰富学生创作素材,是培养其自由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创作欲望
(一)丰富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是学生发挥自由创造力的根本,学生只有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自发地进行各种创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说过:正确的教学,应当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培养出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绘画兴趣的引导上,而非单纯的绘画技能的传授。
以《花的世界》一课为例,笔者带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进入课堂,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地进行各种插花创作,将各种不同的鲜花、小草变为了一捧捧漂亮的花束,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对我手中的花、草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始讨论起花朵的颜色、名称、大小,还相互谈论起了自己觉得最好看的花朵。“你们觉得最漂亮的是哪朵花呢?把它画出来吧。”在笔者这样的提问下,孩子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画起来,孩子们的眼中无一不流露出艺术的表现欲望。
(二)开展“游戏”教学
对小学美术教学,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内部精神向外部表现转化的重要方式。美术“游戏”教学活动具有多样化特点,它包括了添画、涂色、构图、儿歌、猜谜、角色扮演、拼贴等游戏。
以《我们来跳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舞蹈,通过舞蹈表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并调动起课堂教学气氛。美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身边废旧物品制作各种装饰品、玩具,让孩子们既感受到了创造乐趣,又增强了动脑、动手能力。如在笔者班上就经常开展制作树叶贴画、彩纸贴画、瓜子壳贴画和火柴贴画等活动。这些普通的材料,经孩子们奇妙的构想、创作,就成为了一幅幅漂亮的、有趣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不仅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也使其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学生智力、想象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对学生创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一)树立有效评价的意识
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要基于客观事实,不仅要关注学生绘画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应当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诊断功能、发展功能,弱化其选拔、甄别功能。作为美术教师,怎样对学生自由创造作品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来保护、发展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起有效评价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兼顾顾问、诊断者、观察者三者身份,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评价,促进学生自由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采用适当的评价语言
在小学生阶段,每个孩子都有喜欢听“好话”的心理特点,孩子们都希望被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用语的艺术性,多鼓励、多赞美,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例如:“眼光很独特哦!”、“瞧瞧我们小画家的作品!”、“进步很多,继续努力哦!”等等。这些赞扬的、鼓励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绘画激情。
【参考文献】
[1]陈玉英.小学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旨归[J].新校园:理论版, 2012(02)
[2]金顾翁.小学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J].南北桥,2008(02)
[3]崔义兰.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3)
[4]田甜.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安顺市第九小学】
艺术活动不仅是创造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美术教育是一种有情节、有色、有形的艺术活动。小学美术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在形象方面的创造能力,如创造性技巧、创造性思维的塑造与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所以小学美术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独特性、灵活性、发散性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造力思维;学生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创造性、主体性,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个性的培养。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术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情节、有色、有形的艺术活动,本身就具有创造性和情感性特征,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形象方面的创造能力(如创造性技巧、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塑造与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学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予理解、鼓励,切忌将美术教育变为一种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应当将创造力培养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笔者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丰富创作素材
艺术创造源自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与经验,是进行自由创造的基础。小学美术教师,要鼓励、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观察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飞鸟游鱼、天空云彩、乡村风光,乃至细微的蚂蚁搬家、蝌蚪变青蛙等等。在细微的观察、认真的感受中,逐渐萌发学生的绘画才能。
例如,在《小交警》一课中,教师可事先布置一个小任务,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身边的红绿灯、交通标志。在课堂上设置“大家都知道些什么交通标志?”一类问题。学生们通过日常细心的观察,不仅能说出多种交通标志,还能说出它们的作用,甚至还能绘声绘色地模仿交警值勤的样子。在讨论完交通标志以后,学生再动手开始画,他们不止轻松画出了像模像样的交通标志,更多学生还画出了与之相关的街道、建筑、道路、汽车、行人、交警等等。
这些画作,在技术方面或许极不成熟,但胜在创作思路奇特,不论是道路旁的小树苗、行驶的车辆,还是执勤的交警、赶路的行人,无一不是孩子内心神秘世界的展示。由此看来,丰富学生创作素材,是培养其自由创造力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创作欲望
(一)丰富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是学生发挥自由创造力的根本,学生只有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才能自发地进行各种创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说过:正确的教学,应当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之对学习产生兴趣,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培养出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绘画兴趣的引导上,而非单纯的绘画技能的传授。
以《花的世界》一课为例,笔者带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进入课堂,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地进行各种插花创作,将各种不同的鲜花、小草变为了一捧捧漂亮的花束,吸引了所有小朋友的目光,对我手中的花、草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始讨论起花朵的颜色、名称、大小,还相互谈论起了自己觉得最好看的花朵。“你们觉得最漂亮的是哪朵花呢?把它画出来吧。”在笔者这样的提问下,孩子们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画起来,孩子们的眼中无一不流露出艺术的表现欲望。
(二)开展“游戏”教学
对小学美术教学,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内部精神向外部表现转化的重要方式。美术“游戏”教学活动具有多样化特点,它包括了添画、涂色、构图、儿歌、猜谜、角色扮演、拼贴等游戏。
以《我们来跳舞》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表演舞蹈,通过舞蹈表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并调动起课堂教学气氛。美术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身边废旧物品制作各种装饰品、玩具,让孩子们既感受到了创造乐趣,又增强了动脑、动手能力。如在笔者班上就经常开展制作树叶贴画、彩纸贴画、瓜子壳贴画和火柴贴画等活动。这些普通的材料,经孩子们奇妙的构想、创作,就成为了一幅幅漂亮的、有趣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不仅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激发了其学习兴趣,也使其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学生智力、想象力的开发和提高。
三、对学生创造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一)树立有效评价的意识
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要基于客观事实,不仅要关注学生绘画技巧、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应当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诊断功能、发展功能,弱化其选拔、甄别功能。作为美术教师,怎样对学生自由创造作品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来保护、发展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起有效评价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兼顾顾问、诊断者、观察者三者身份,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反馈评价,促进学生自由创造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采用适当的评价语言
在小学生阶段,每个孩子都有喜欢听“好话”的心理特点,孩子们都希望被赞扬,特别是老师的表扬。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用语的艺术性,多鼓励、多赞美,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例如:“眼光很独特哦!”、“瞧瞧我们小画家的作品!”、“进步很多,继续努力哦!”等等。这些赞扬的、鼓励的语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点燃绘画激情。
【参考文献】
[1]陈玉英.小学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旨归[J].新校园:理论版, 2012(02)
[2]金顾翁.小学美术教育与学生创造力培养[J].南北桥,2008(02)
[3]崔义兰.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3)
[4]田甜.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安顺市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