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free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整体教学实施】
  第一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
  1.朗读课文。布置演读任务,做好分工,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做好准备。朗读分为三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指派一名同学负责,具体任务是:自由组合人员,做好角色分工,课前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要求:(1)要进入角色,进行朗读;(2)体会所读角色的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心理活动以及思想感情。朗读课文要注意通过语境体现情境,再由情境体现人物心境,进而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朗读课文分工:第一小组读的内容为从鲁镇的格局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3人朗读)。第二组朗读的内容从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3人朗读)。第三小组朗读的内容从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2.评出优秀朗读小组和最佳朗读者。全班同学根据朗读要求和各小组朗读情况评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和三名最佳朗读者。
  3.剖析孔乙己形象。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着长衫,是想显示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是一个穷知识分子,是一个穷酸迂腐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一心为了功名,但最后连一个秀才也未取得,尽管如此,还是想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架子。而这样一个人却经常挨打,终日受着同乡人的任意取笑。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观念的牺牲品。
  第二板块:品析语言,把握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人物个性特点。
  1.叙述性语言。小说中一个酒客说道孔乙己偷东西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叙述:“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在这样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孔乙己如果在科举竞争中成为幸运者,变成了“孔举人”,酒客们断不敢任意取笑他。在酒客们的眼里,丁举人的东西偷不得,因为他是上等人。这段话显示了咸亨酒店周围的人们的思想里,存在着何等强列的封建等级观念。同时还有偷书不算偷而是窃,茴香豆的茴字几种写法的叙述,在不同程度上,都折射出人物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同时对人物的性格刻画起到了烘托作用。
  2.动作性语言。动作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个“排”字,鲁迅先生用得出神入化,不仅表现了孔乙己在嘲笑他的人面前摆阔,傲视嘲笑他的人,还体现了他的迂腐与穷酸。九文大钱的排出,深刻地体现了人物心理活动以及人物的个性特点。
  第三板块: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1.提出辩论要求,做好辩论准备。辩论主题:
  (1)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
  (2)孔乙己的悲剧性格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3)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不是仅仅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阅读课文,并查找相关资料,为课堂辩论做好准备。正方观点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是社会悲剧,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不是仅仅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反方观点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个人原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不是社会悲剧,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仅仅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2.开展课堂辩论。正反两方根据辩题,针锋相对,展开激烈的辩论。老师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并用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是第三教学板块的主要内容,尽量让正反两方辩论充分。
  3.教师点评,归纳综合。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孔乙己的悲剧性格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不是仅仅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孤立看待。从整体上看,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作品主题不仅仅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而且还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总之,小说通过对一个备受封建教育制度戕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终日被人取笑做乐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沉痛地提出了一个改变人民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对人民进行新的思想启蒙的社会问题。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课文和中考阅读理解的试题中,经常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题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因为这类题目能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等。因此对这类热点问题指导老师应教会学生应对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明白“主旨”的含义及其作用。文章的主旨指通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写作意图。也叫中心思想、主题、意旨。与其相应的基本作用是它能概括文章的内容,展示作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限于老师的“教”或让学生“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会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是广大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的灵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活动教学已成了思品课的一大亮点。粤教版教材每一课都安排了“探究园”“实践与评价”等活动,学生活动贯穿了思品课教学的始终。但是,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活动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课堂缺少活动,仍以讲授为主;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世界近现代史比较难学,认为这一门课涉及的国家遍及世界各地,人物事件繁多,且人名、地名、事件名古怪冗长、五花八门,学起来无所适从,感觉只有一个字:“乱”。其实,这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所致。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看似凌乱繁杂,但只要找到历史发展的主线就有章可循,而且是非常有规律的。本文试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谈一谈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  1500年前后,人类告别了彼此孤立、
地理教学中“整合”的含义,可通俗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地理课程之中。整合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现代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1.“整合”是社会发展、技术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地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使学生接触大量的
在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记词汇,可总是记不住、记不牢,因而产生挫折感,甚至降低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面我就根据个人的学习和教学体验谈一谈如何能够有效地记忆英语词汇,旨在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记忆英语词汇的学习效率。  一、 过好语音关 ,采用音标记忆法   根据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有一个问题:拼读技巧不过关,导致词汇学习效率低。词的读音和拼写形式是词的存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于2008年4月11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为,其犯受贿罪,数额特别巨大;犯滥用职权罪,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情节特别严重。从前几年的成克杰案、厦门走私案到陈良宇案,我们不难看出腐败虽然是个别现象,但还是时有发生,折射出了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还要继续加强。  一、中国历史上的腐败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科属人文学科,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生活体验,中学生尤其农村中学的
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因此,让学生开口“说”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末,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一、消除心理因素,锻炼学生“敢说”  说是人之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处环境的差异,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具有不同心理,久而久之会形成不同的说的能力,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胆怯型、羞涩型、内向型、口吃型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金科玉律。”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消除和减少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在宽松的气氛里接受教育,在和谐的环境中领悟道理,了解学生是前提。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教育有针对性,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了解学生的方式很多,我认为,与学生谈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谈心是师生心灵的碰撞,是沟通师生感情的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