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朝野政治人物积极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显示日本社会不断加深的右倾化,值得整个亚洲警惕。但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右倾化是日本看不清新方向、走向衰落的开始。
10月17日日本靖国神社开始秋季大祭,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于大祭首日进行了参拜。18日上午,67名国会议员集体前往参拜,其中即包括曾担任首相的森喜朗,也包括执政的野田佳彦内阁两名大臣——国土交通大臣羽田雄一郎和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下地干郎。此前8月15日日本战败日当天,羽田雄一郎与另一名内阁成员、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松原仁参拜了靖国神社,打破了民主党2009年执政以来内阁成员不参拜靖国神社的“惯例”。
自民党内保守势力历来主张参拜靖国神社,但民主党野田内阁再次出现去靖国神社“拜鬼者”,表明日本执政党内部不愿意管束阁员参拜,采取了跟自民党在处理历史问题上非常相近的做法。
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直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是日本外交政策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间最敏感的政治问题。中日、韩日等关系的恶化常常是由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而起。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江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中日、韩日关系因领土争议而敏感紧张的时刻,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积极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政治不断加深的右倾化走向。日本政坛的这一倾向将使日本与亚洲近邻日益隔绝。也许,这是日本真正走向衰落的开始。
战后三次右倾化
在日本,有一个成立于1981年的跨党派议员组织叫“大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议员会”,它在每年春秋大祭和8月15日战败日,都号召其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今年秋祭,包括安倍在内的日本政坛头面人物参拜靖国神社的只有60多人,相比日本国会参议院、众议院两院里的议员人数700多人,比例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参拜人数虽然很少,但对外表态和日本国内舆论环境却出现变化。
安倍晋三在参拜后辩解其行为是表达对为国捐躯士兵灵魂的尊重,“这是一种表达维护地区和平的方式”,他对自己在任首相期间没能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感到很是后悔。“这也许是在暗示,自己今后当了首相会正式去参拜靖国神社。有延续小泉纯一郎做法的含义,是特意做给中国看的。”日本企业研究院院长、日本问题专家陈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以往当日本政坛头面人物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支持中日友好的人士站出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危害到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次安倍等人参拜后,日本国内反对他们的声音很弱,显示右倾化的声音已经把其他支持日本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人的声音暂时盖住了。
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三次政治右倾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日本政坛出现了第一次右倾化现象。被开除公职的旧官僚复职,旧军人和旧右翼组织复活,二战甲级战犯岸信介(现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就担任过日本右翼组织“祖国防卫同志会”的顾问,并在1957年和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了3年多的日本首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坛再次出现右倾化趋势。这次目标是要求日本重回正常国家,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成为政治大国,在行动上积极增强军事力量并向海外派兵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扩大日本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实际影响。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坛开始出现第三次右倾化现象,日本的右派政治家们计划修改宪法、修改防卫大纲、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对外关系上强化日美防卫合作,不顾邻国的反对参拜靖国神社,挑起并激化与中国、韩国等国的领土争议。
陈言指出,日本右倾化的特征是比较强调自己国家的观点,缺少了对周边邻国的理解,缺少了对国际和平、国际经济建设的贡献。右倾化也是日本衰落的一种表现,是其缺少信心,看不到新方向的结果。
朝野合流的背后
在日本政坛,保守派的自民党长期占据执政地位。1998年成立的民主党在国内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互信关系。与自民党的强硬保守派形象不同,民主党被称为日本的温和保守型政党。
然而,野田内阁再次出现阁员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表明民主党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已经放弃对内部的约束,放弃了此前民主党不参拜靖国神社的要求。陈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参拜靖国神社现在更是成为民粹主义的试金石,真正的民粹主义者会去参拜,通过参拜表现出其与周边国家的对峙态度。今后去参拜的日本内阁大臣可能会越来越多,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日本政坛越来越右倾化。”
在选举政治国家中,政治人物言行的基本考虑是民众对自己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的评价。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国内的政客们往往以民主为借口,以民粹主义的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的右翼力量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
刘江永指出,目前日本中右派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无疑是为了取悦中右倾向的支持者,迎合日本右翼力量,夯实自己的政治基本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日本政治生态普遍右倾化的趋势。
今天的日本政坛,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无论是中央政治人物还是地方政治人物,都有很大的动力去诉诸右翼力量,冀求右翼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在日本政坛发挥能量。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四次连任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市长桥下彻等,之所以成为日本的政治明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动员右翼保守力量,主动寻求右翼力量支持。
危害亚洲和平
在朝野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右倾化举动之后,本就因为领土争议而紧张的中日、韩日关系再度紧张。
中韩两国都表达了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8日表示,“我们要求日方正视和反省历史,切实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恪守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负责任地面对国际社会”。韩国外交通商部发言人赵泰永18日也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韩方对此深表遗憾,敦促日方正视历史。
国外媒体纷纷表达了对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恶化的担忧。《纽约时报》认为,此举引发了人们对安倍作为一国领导人是否会推动“右转”进程,进一步损害日本同亚洲邻国紧张关系的担忧。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西方需要关注日本“右翼”势力影响,这股势力正借日本民众对经济持续低迷的沮丧情绪不断发力,日本与邻国打交道将越来越难。
实际上,受近期中日钓鱼岛领土争议影响,中日关系已经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两国间庆祝建交40周年的活动暂停,多项交流计划取消,双边旅游人数急剧下降,双边经贸受到严重影响。中日持续数年的“政冷经热”已经不甚完美,如今因为钓鱼岛问题和日本政坛右倾趋势,中日关系果真变为“政冷经凉”的话,两国经济都会受到沉重影响,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
刘江永认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存在着非常强的相关性。日本国内右倾化趋势发展越强,中日政治关系受到的侵害就越大,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而中日民间感情与中日政治关系发展则存在正相关关系,中日政治关系发展越强,中日民众间的感情就会随之改善。
日本副首相冈田克也21日表示,“日本虽然与中国不存在领土问题,但有争议也是事实,双方必须通过对话解决现在的状况。”
冈田克也的表态是否表明日本准备有意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呢?刘江永说:“冈田克也的表态只表达了其个人的希望,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日本政府有任何改弦更张的可能,中日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改善。”
受影响的不仅是中日两国关系,日本与亚洲邻国间的关系也深受日本政坛右倾趋势影响。作为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害的国家,韩国担忧因慰安妇问题及独岛(日称竹岛)主权争端而趋冷的两国关系将愈加难以修复。
政治右倾化激起的将是民族主义思想膨胀,日本政治右倾化威胁亚洲和平。作为世界唯一未对发动侵略战争进行彻底反省的国家,日本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和不断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会给地区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把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引向更加危险的境地。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程,已经昭示了日本右倾化和日本民族主义膨胀后给日本人民和周边邻国带来的历史性灾难,牢记这些血的教训不仅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安宁,也有利于日本自身。
10月17日日本靖国神社开始秋季大祭,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于大祭首日进行了参拜。18日上午,67名国会议员集体前往参拜,其中即包括曾担任首相的森喜朗,也包括执政的野田佳彦内阁两名大臣——国土交通大臣羽田雄一郎和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下地干郎。此前8月15日日本战败日当天,羽田雄一郎与另一名内阁成员、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松原仁参拜了靖国神社,打破了民主党2009年执政以来内阁成员不参拜靖国神社的“惯例”。
自民党内保守势力历来主张参拜靖国神社,但民主党野田内阁再次出现去靖国神社“拜鬼者”,表明日本执政党内部不愿意管束阁员参拜,采取了跟自民党在处理历史问题上非常相近的做法。
供奉有14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直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是日本外交政策走向的风向标,也是日本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间最敏感的政治问题。中日、韩日等关系的恶化常常是由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而起。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江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中日、韩日关系因领土争议而敏感紧张的时刻,无论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积极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反映的是日本政治不断加深的右倾化走向。日本政坛的这一倾向将使日本与亚洲近邻日益隔绝。也许,这是日本真正走向衰落的开始。
战后三次右倾化
在日本,有一个成立于1981年的跨党派议员组织叫“大家一起参拜靖国神社议员会”,它在每年春秋大祭和8月15日战败日,都号召其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今年秋祭,包括安倍在内的日本政坛头面人物参拜靖国神社的只有60多人,相比日本国会参议院、众议院两院里的议员人数700多人,比例只占十分之一左右。参拜人数虽然很少,但对外表态和日本国内舆论环境却出现变化。
安倍晋三在参拜后辩解其行为是表达对为国捐躯士兵灵魂的尊重,“这是一种表达维护地区和平的方式”,他对自己在任首相期间没能以首相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感到很是后悔。“这也许是在暗示,自己今后当了首相会正式去参拜靖国神社。有延续小泉纯一郎做法的含义,是特意做给中国看的。”日本企业研究院院长、日本问题专家陈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以往当日本政坛头面人物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支持中日友好的人士站出来说,这样的行为会危害到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次安倍等人参拜后,日本国内反对他们的声音很弱,显示右倾化的声音已经把其他支持日本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的人的声音暂时盖住了。
二战后,日本出现了三次政治右倾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日本政坛出现了第一次右倾化现象。被开除公职的旧官僚复职,旧军人和旧右翼组织复活,二战甲级战犯岸信介(现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的外祖父)就担任过日本右翼组织“祖国防卫同志会”的顾问,并在1957年和1958年两度组阁,担任了3年多的日本首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政坛再次出现右倾化趋势。这次目标是要求日本重回正常国家,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成为政治大国,在行动上积极增强军事力量并向海外派兵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扩大日本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实际影响。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坛开始出现第三次右倾化现象,日本的右派政治家们计划修改宪法、修改防卫大纲、行使集体自卫权,在对外关系上强化日美防卫合作,不顾邻国的反对参拜靖国神社,挑起并激化与中国、韩国等国的领土争议。
陈言指出,日本右倾化的特征是比较强调自己国家的观点,缺少了对周边邻国的理解,缺少了对国际和平、国际经济建设的贡献。右倾化也是日本衰落的一种表现,是其缺少信心,看不到新方向的结果。
朝野合流的背后
在日本政坛,保守派的自民党长期占据执政地位。1998年成立的民主党在国内主张推行民主、稳健的政治路线,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加强与亚洲各国的友好互信关系。与自民党的强硬保守派形象不同,民主党被称为日本的温和保守型政党。
然而,野田内阁再次出现阁员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表明民主党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已经放弃对内部的约束,放弃了此前民主党不参拜靖国神社的要求。陈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参拜靖国神社现在更是成为民粹主义的试金石,真正的民粹主义者会去参拜,通过参拜表现出其与周边国家的对峙态度。今后去参拜的日本内阁大臣可能会越来越多,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日本政坛越来越右倾化。”
在选举政治国家中,政治人物言行的基本考虑是民众对自己政治立场和政治行为的评价。为了政治的需要,日本国内的政客们往往以民主为借口,以民粹主义的方式,动员着民间存在的右翼力量资源。结果,牺牲的往往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和其邻国中国、韩国的关系。
刘江永指出,目前日本中右派政客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无疑是为了取悦中右倾向的支持者,迎合日本右翼力量,夯实自己的政治基本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日本政治生态普遍右倾化的趋势。
今天的日本政坛,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无论是中央政治人物还是地方政治人物,都有很大的动力去诉诸右翼力量,冀求右翼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在日本政坛发挥能量。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四次连任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市长桥下彻等,之所以成为日本的政治明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动员右翼保守力量,主动寻求右翼力量支持。
危害亚洲和平
在朝野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右倾化举动之后,本就因为领土争议而紧张的中日、韩日关系再度紧张。
中韩两国都表达了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8日表示,“我们要求日方正视和反省历史,切实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恪守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负责任地面对国际社会”。韩国外交通商部发言人赵泰永18日也表示,参拜靖国神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韩方对此深表遗憾,敦促日方正视历史。
国外媒体纷纷表达了对日本与亚洲邻国关系恶化的担忧。《纽约时报》认为,此举引发了人们对安倍作为一国领导人是否会推动“右转”进程,进一步损害日本同亚洲邻国紧张关系的担忧。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说,西方需要关注日本“右翼”势力影响,这股势力正借日本民众对经济持续低迷的沮丧情绪不断发力,日本与邻国打交道将越来越难。
实际上,受近期中日钓鱼岛领土争议影响,中日关系已经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两国间庆祝建交40周年的活动暂停,多项交流计划取消,双边旅游人数急剧下降,双边经贸受到严重影响。中日持续数年的“政冷经热”已经不甚完美,如今因为钓鱼岛问题和日本政坛右倾趋势,中日关系果真变为“政冷经凉”的话,两国经济都会受到沉重影响,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
刘江永认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存在着非常强的相关性。日本国内右倾化趋势发展越强,中日政治关系受到的侵害就越大,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而中日民间感情与中日政治关系发展则存在正相关关系,中日政治关系发展越强,中日民众间的感情就会随之改善。
日本副首相冈田克也21日表示,“日本虽然与中国不存在领土问题,但有争议也是事实,双方必须通过对话解决现在的状况。”
冈田克也的表态是否表明日本准备有意缓和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呢?刘江永说:“冈田克也的表态只表达了其个人的希望,到目前为止未发现日本政府有任何改弦更张的可能,中日关系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改善。”
受影响的不仅是中日两国关系,日本与亚洲邻国间的关系也深受日本政坛右倾趋势影响。作为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害的国家,韩国担忧因慰安妇问题及独岛(日称竹岛)主权争端而趋冷的两国关系将愈加难以修复。
政治右倾化激起的将是民族主义思想膨胀,日本政治右倾化威胁亚洲和平。作为世界唯一未对发动侵略战争进行彻底反省的国家,日本日趋强硬的外交政策和不断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会给地区安全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把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引向更加危险的境地。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历程,已经昭示了日本右倾化和日本民族主义膨胀后给日本人民和周边邻国带来的历史性灾难,牢记这些血的教训不仅有利于亚洲和平与安宁,也有利于日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