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打粮囤打出五谷丰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j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宰相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西府民谣
  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青龙节或春龙节,俗称“龙抬头”。按照中国北方地区的民俗,正月里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一个节日,而过了二月二,“年”才算正式结束,二月二可算是春节系列活动中最后一道隆重的大餐。宝鸡古称西府,历来有农历二月二打粮囤、辟蜇龙、剃龙头的习俗,农家人以此表达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这天一大早,带着对民间二月二各种习俗的好奇和疑问,我来到了西府古州,一探究竟。
  打粮囤 大仓满来小仓流
  天刚蒙蒙亮,我就来到了宝鸡的一个小村庄。这小村背倚大山,一座座院落房子富有当地特色,像搭积木一样撂在一起,井然有序,古朴自然。日头还未升起,村里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为了迎接二月二早已开始行动,个个小院灯火通明,人影绰绰,真是龙还未抬头,人早抬起了头。我从未见过的打粮囤大戏已经开始上演了,我不由得也兴奋起来。
  信步走入山坡上的一户农家小院,小院主人是魏师傅夫妇。今年已六十岁的魏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古老乡俗早已刻在他的骨子里。说起打粮囤,魏师傅告诉我:“这个乡俗也叫‘打灰城’‘打灰囤’,小时候就跟着大人‘打’,没有一年落下过,一‘打’就是几十年。”他边说边提起一个盛满草木灰的袋子,开始打粮囤。首先从院子大门外开始“打”,只见他熟练地手抓白灰面撒在地上,一会是一条直线,一会是一个圆圈,看得我不明就里,魏大嫂边帮忙平整线条,边跟我说,一会就知道是什么了。果然,经过魏师傅的一阵忙活,犁、耧、耙、盖等农具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地上,看来生产工具已齐备了。魏师傅并不停手,又在院内“打”上一个个元宝,再“打”一把九股耙,接着“打”上石灰线引入院心,在院心“打”个窖将五谷撒入其中,最后再引到上屋财神供前,谓之“引财神”,意为把元宝向大门内扒——招财进宝。
  魏师傅打囤的同时,邻居们也各自在自己的门前院里“创作”属于自己的“窖”。打囤用的工具各不相同,除了像魏师傅一样用手抓着灰直接“打”之外,还有的用柳条编的簸箕,用薄木板钉的木壳子,用铲土的小铁锹……因工具不一样,打囤时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你听吧,这边突突突,那边梆梆梆,在清晨静谧的小山村中,奏出了一曲非常动听的交响乐。


  “打粮囤,祈丰年”这种自然纯朴的观念和习俗在农家人心中根深蒂固。徜徉村中,家家户户大门外、场院里,“打”满了一个个朴拙的“犁耧耙盖”“金银元宝”以及象征吉祥的各式图案,有的人干脆直接“打”上“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等字样。打出的“粮囤”虽各有特点,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它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也是立在农户们心中五谷丰登的粮囤子。这以大地当纸以农具当笔绘成的图画,成片地呈现在小村的各个角落,真是令人震撼!这些图案是那样的原始真切,那样的朴实无华,但此时在我眼中却胜过艺术家的宏篇巨制。它是农家人心中的美好愿望,洋溢着农家人发自心底对自然的敬畏、对来年的期盼,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满囤、米满仓、生活美好幸福。
  辟蛰龙 蝎子蜈蚣无处藏
  打好粮囤的魏师傅并没有歇着,他又端起白灰围着院落撒了个圈。原来,农历二月初二正值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前后,天气渐暖,冬眠的动物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开始频繁活动。为了避免蛇蝎、毒虫等的伤害,人们通常在这天会举行一些驱虫辟邪的活动。
  “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二月二用石灰围了院落,邪魔鬼怪就不会靠近宅院,全家人就会安然无恙、兴旺发达。”魏师傅说着,用棍棒、扫帚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各处,震慑蚰蜒、蝎子、蜈蚣等,意味着魑魅与毒虫进不了屋,也上不了炕。最后,魏师傅还用石灰围绕来玩耍的孩子画个圈,边画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变成灰”,画好圈后小孩从圈内跳出,希望各种虫子别伤着孩子,这在当地也叫“辟蛰龙”。


  一早上的忙活结束了,魏师傅两口子讲起打粮囤还是意犹未尽。魏师傅告诉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打粮囤这一习俗渐渐地在一些农村地区消失了。“现在这社会都不愁吃不愁穿的,多数年轻人二月二这天已经不打粮囤了,就我们这些上岁数的人还坚持这个习俗。”魏师傅感慨道,“不管怎么说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以后每年的二月二我还会继续打下去。”
  剃龙头 一年都有精神头
  在宝鸡,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二月二习俗,比如,二月二剃龙头。每逢此日,大人小孩都要剃头理发:一来,头发是春节前理的,长了一个月也该理了,谓之“二月二砍贼毛”;二来,趁着“龙抬头”的日子剃头理发,多多少少也能沾上龙气,以表示吉祥之意。所以,这天一大早,家家理发店都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宝鸡老城区的廉师傅此时早已在理发店忙活开了。廉师傅虽七十有余,但精神矍铄。他开理发铺已有几十年,一直是老工具老手艺。近些年新潮的美容发型屋遍地开花,各式美发工具也日新月异,但老邻居、老街坊依然离不开这老铺子。由于廉师傅年事渐高,心疼他的子女们多次劝廉师傅收手,但他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因此也就半是休闲半是坚持地一直守着这个小店,图个乐呵吧。不用说,二月二廉师傅格外地忙。这天剃头讲究多,不能过午,所以他天不亮就起来了,像赶场似的。剃头的早就排好了号,有儿女扶着老人来的,有爹妈抱着孩子来的,更有那等不及的,自己拿起剪子动起了手,不管剪得是好是坏,只要理了就是好……就这样,廉师傅手脚不闲地忙到晌午,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儿,总算能歇会儿了。


  老伴儿已经准备好了饭食,有面条、饺子,还有油糕,原来这二月二食俗也很有意思。这天老百姓吃的东西都是“龙身上的吃食”,都要加一个“龙”字,面条是龙须,饺子是龙耳,油糕是龙胆。面条是北方传统面食,根根细长宛如龙须,吃面时挑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饺子形似元宝,又似耳朵,这天吃饺子叫“食龙耳”,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寓意新年财源滚滚。油炸糕色泽金黄,吞一口“龙胆”,里香外脆,非常美味。油糕不仅好吃,其名也非常吉祥,民间有“吃油糕,步步高”之说,寓意步步登高,富贵如意。
  “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玉米棒子粗又大,高粱谷子舞龙头。”无论是打粮囤、辟蜇龙、剃龙头,还是挑龙须、食龙耳、吞龙胆,都是这里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其他文献
凡是坐过火车前往西北的朋友们都知道,每当火车接近甘肃省会兰州的时候,广播里就开始播放一首用兰州方言表演的西北快板《夸兰州》,它的作者和表演者是西北笑星张保和。“走上台我把兰州夸,美丽的兰州就像一朵花呀……黄河水哗啦啦地流……古老的水车吱呀呀地转……炳灵寺的雕塑谁不称赞,兴隆山的游人是常年不断,五泉山的泉水响叮咚(响叮咚),白塔山的白塔入云中……雁滩的果子是脆个生生(脆个生生,脆个生生,脆个生生),
针对本科脊柱畸形涵盖的病种多、临床信息繁杂、随访周期长的临床特点,于2002年4月开发了脊柱畸形临床资料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较全面地收集了近2千例脊柱畸形病人的多媒体临
地处广西桂林兴安县的灵渠,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秦始皇因为开凿灵渠而统一了中国,灵渠因其独特性、唯一性、珍稀性,为世人所认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一颗璀璨的明珠,2007年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录。灵渠不仅孕育了桂林城,也是桂林历史文化的源头和灵魂之一。  · 兴安历史文化的源头和象征  “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径缘桥底入,舟向市中穿。桨脚挥波易,蓬窗买酒便。水程
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丹巴一代又一代玉雕佳丽,因此丹巴又称美人谷。西夏皇族后裔的血质禀赋,唐代“东女国”的遗风流韵,明清宫廷服饰的浓妆素裹,嘉绒藏族传统歌舞的锦上添花,使丹巴姑娘与众不同。  2009年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获得首届“中国·四川十大名节”称号;2010年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获得文化部授予的项目类“群星奖”;2011年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丹巴嘉绒藏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