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使用对灵活就业者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bow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赋能灵活就业的规模日趋庞大,这对于稳就业、保民生意义重大.使用互联网可以显著提升灵活就业工资收入,但互联网工资溢价率存在群体差异性,与中老年、男性和高收入群体相比,互联网使用对青年、女性和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提升作用更大.社会资本和职业选择是两个显著的中介变量,使用互联网的灵活就业者拥有更高的社会资本和自雇就业概率.此外,互联网使用能缩小正规就业者与灵活就业者的工资差异,有利于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为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应全面普及互联网使用率,促进灵活就业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提高灵活就业者互联网使用技能,不断提升灵活就业者收入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其他文献
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格局的过程中,践行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等收入家庭的日常消费和实践以健康、舒适和品质为核心诉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上趋向适度消费和满足内在需求.这也构成了当下中等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安排的可持续逻辑.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可持续消费置于道德的框架下,可持续被认为是利他的、自我克制的,忽视了可持续实践是与日常生活紧密镶嵌的而并非一个既定的、独立的范畴.当下,环保意义为主的可持续性尚未成为普通中等收入家庭日常实践的系统性构成和作用机制.因此应通过推动产业的绿色变革和市场供给
个人信息保护"入典"是我国民事立法的创举.在专门立法之外,将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规范写入《民法典》,不仅可为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提供明确依据,还具有价值指引功能、体系解释功能和权利孵化功能.《民法典》人格权益保护的价值取向为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提供了根本性的评价基准,在其指引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规则可在《民法典》中得以体系化的解释和适用.《民法典》围绕个人信息自决,针对个人信息处理行为,初步形成了具体权利内容,为个人信息权利的体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民法典》的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相比,《个人信息保护法》在调整对